蔡莉莉
[摘要]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何选择合宜的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有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照单元导读,宏观把握教学内容;紧扣学段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强化语用意识,创新开发教学内容;尊重学生视角,适度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教学内容;单元训练;学段目标;合宜选择
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当下,有些语文课堂看似师生交流非常热闹,互动积极,但如果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即使教师教学技艺再高超,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教学价值也十分有限。那么,如何选择合宜的内容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有效呢?下面就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例谈一谈。
一、关照单元导读,宏观把握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倡导主题教学。我们要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中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人文专题组合而成。要上好一个单元的课文,首先要有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往往编者会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所以,解读好单元导读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提炼教学内容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单元目标只能参考,如果过于空泛或不能体现本单元的重难点,宁可舍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围绕该专题,编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单元导读:“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编者的意图不难发现,就是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写的文章和他人写鲁迅的文章,为学生打开一扇走进鲁迅世界的门窗。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还要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等。在这个单元大方向的指引下,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可涉及以下教学内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鲁迅的崇高品质。2.找出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运用习得的一些学习方法加以理解。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等。4.拓宽视野,阅读其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更加真实、立体地认识鲁迅。
在学习单元课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读,从整体入手,宏观把握,紧扣单元训练点,把相关教学内容链接成一条教学线索,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学段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篇章结构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整体彰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部分与部分之间正好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了五个部分。课文第一大部分先写伯父逝世后,“我”亲眼目睹很多人去悼念他,然后巧妙地引出了关于伯父生前小事的回忆,分别叙述了笑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小事。通篇阅读下来,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把鲁迅逝世后受到很多人爱戴的场景放置到开头,后面几个部分都是在回忆鲁迅生前的几件小事,这种叙事方式是倒叙,即把“果”置于开篇,把“因”滞后,这样安排给文章设置了一定的悬念,极大地激起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也使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
针对这一篇章结构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并结合课后题说说第一部分与其它部分的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悟出倒叙这种构篇方式。随后我选取了如何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来构思习作的教学内容。比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可以把事件的结果放置文章的开头,之后再交代整个事件的经过。例如,“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支钢笔,每当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令我难忘的一件往事。”这样开篇既设置了一定的悬念,又自然地引出事件的经过。倒叙除了先交代事件的结果这一种类型外,还可以把事件中比较精彩的片段先置于前文,如写《一次难忘的拔河赛》时,就可以这样开篇:“一二三,一二三……操场上的呐喊与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原来我们年段正在举行激烈的拔河比赛,双方队员的实力不分上下,欲知详情如何,听我慢慢道来。”把精彩片段调前可以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勾起读者的阅读愿望。这样的教学内容符合高年级的阅读目标,同时,也做到了学以致用,实现了“用教材教”。
三、强化语用意识,创新开发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耳熟能详的老篇目了,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很多读者都很熟悉,叙述了鲁迅逝世后在万国殡仪馆里,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都来悼念他。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一段是先简单写社会上许多人对伯父的爱戴,再重点写“我”对伯父的爱戴。在此基础上,我在写法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先进行全景描述,就是“面”的描写,再重点描述“我”的感受,也就是“点”的描写。作者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我”对伯父的深切怀念与爱戴。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是该部分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一些场面描写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找出里面的“点面”“面点”“点面点”等。最后指导学生用习得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一写广场、大街、操场等场面。
在一个段落里能进行言语训练,在一个词语中同样也能拓展开发出一些教学内容,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服务。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回忆伯父救助车夫的事情时,描写车夫的外貌用了“饱经风霜”一词,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展开想象: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究竟是一张怎样的脸?随即,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一个开头“那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写几句话,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一词,又对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训练,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可谓一举多得。
四、尊重学生视角,适度选择教学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容易犯概念先行、政治主题压倒一切的错误。在解读文本时非常认真,可谓是借鉴了很多资料,生怕遗漏掉细节,影响学生对鲁迅这一伟大人物的感悟。例如,在教学“笑谈《水浒传》”的内容时,有部分施教者很关注该语段的最后一句“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借以拓展课外资料:《表》和《小约翰》都是外国人写的儿童读物,它们都是鲁迅先生利用休息時间为孩子亲自翻译的,可见他时刻关注着少年儿童的成长。这样的解读可能对感悟鲁迅伟大的形象有帮助,但却有强加给孩子之嫌。周晔回忆这件小事,初衷是怀念一个和蔼可亲、善于婉转教育孩子的伯父,至于伯父送给她的两本书,只要是儿童读物都是合理的,不必深入去挖掘、无端拔高人物形象。不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多让学生关注事件的细节,即用一系列动词把助人的真诚和细腻描写出来,做到言意的巧妙融合。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巩固了人物描写方法等知识点。
综上所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教什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下一番功夫,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做到大胆取舍、精心选择、不走弯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1]李秀芬.构建语文课堂知识生成观——兼评语文知识教学的三个课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1,(11).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黄春联.深入文本,想象感悟[J].考试周刊,2010,(09).
[4]辛晓明.走近鲁迅:从何处出发[J].湖南教育(中旬),2010,(0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