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云 张译艺
[摘要]笔者结合大学生信用现状上存在的问题,发现大学生在网络信贷方面的教育存在一些缺失。因此,本文提出了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网络信贷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
引言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其中个人信用成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个人信用重要对象,其信用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基本素质,还关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更关系着我国高校教育信用制度的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可追溯至多年前我国推行的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这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因贫失学的问题,它鼓励大学生通过金融服务支付求学费用,毕业后还贷,其积极意义是受益于此项政策的大学生及其家庭有目共睹的。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占领市场的网络信贷机构也将其业务伸向了大学校园。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监管措施先后出台,大学生网贷乱象,特别是“校园贷”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一大波网贷平台却纷纷换上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包装成创业贷、回租贷、培训贷、租房贷等名目继续诱惑在校大学生,导致不少大学生陷入其中。大学生个人信用风险随之产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陕西省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研究”,对陕西省内就读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基本摸清了我省大学生群体的信用认知程度和诚信水平。通过此次调研也发现了当前大学生信用现状存在的许多问题。
网络信贷视角下造成大学生信用问题的原因
1.思想意识淡薄
思想层面重视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信贷、个人信用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陕西地处内陆,内部经济建设和外部文化交流受到地域的限制,2017年陕西省居民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了20635元,与全国居民收入25974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正是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存在,导致陕西省内教育层面对于网络信贷这类前沿金融业务的风险和防范认知不足,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对待网络信贷、公民个人信用这类新兴业务、新兴体系时,往往只有单纯的好奇心,缺乏思想层面上的重视和认知。
2.金融、法律等知识欠缺
根据“陕西省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研究”发现,超九成的大学生缺乏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金融与法律方面的基本常识都不清楚。这直接阻碍了大学生对网络信贷业务的客观认知,使得学生无法正确预判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与法律后果。
3.价值观亟待正确引导
“陕西省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无法处理好学业与消费的关系,导致自身陷入校园贷等网络贷款业务中而不能自拔。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近两年因为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大多不是因为学生缴不起学费、生活费导致的,而是因为学生盲目、超前消费,甚至攀比消费造成的。由此不難看出,我们需要及时对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针对上述大学生信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办法。
网络信贷视角下大学生信用问题解决的方案
1.重视对学生的规则、诚信教育
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守信守规的信用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信用与法治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讲诚信、不依法办事、不遵守市场规则,势必会在经济博弈中被淘汰出局。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应当具备规则与诚信观念,养成守规矩的良好习惯,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自身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有序。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这说明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同样需要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双管齐下。对学生开展规则教育,也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精神引入教育内容之中,让大学生知法、守法,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范,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学校或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肃学风考纪,做到不作弊、不抄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如涉及合法的信用卡消费、信贷时应当及时履行还款义务、遵守承诺等。
通过重视和加强规则、诚信教育,从法治与德治两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守信守规的信用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激励大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自觉负责,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2.整合校园资源,加强专业优势的互补与渗透
在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的探索过程中,大部分高校有着极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金融类专业及法学类专业,全省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这两类专业。在这种专业设置下,高校只要整合自身资源,在金融与法学两大领域中加强专业优势的互补与渗透,就可形成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有效防控教育机制。这种互补和渗透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经验交流,设计合理的教学、实践案例,甚至可以通过在金融与法学两大专业领域中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来实现。也可以在上述两大专业领域中经常组织、开展各教研室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取各专业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设计符合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的教学实践模式。同时鼓励两大专业领域的教师走出去多学习、多实践,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为教学提供服务的素材及案例。通过大量真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正、反面案例,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信用风险的防控教育,真正实现专业的优势互补与渗透。
3.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力度,落实“三进”工作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网络信贷问题背景下审视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问题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和协同一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思政课程”方面应大力创新试点课程。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尝试设立“大国方略”等课程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改革试点课程。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开设的“经济中国”课程、华东政法大学开设的“法治中国”课程等。通过形式或方法的创新,既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从理念和现实两个层面了解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信用建设、法治建设,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增长了学生阅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思政课程”主阵地针对大学生网贷事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及正面的宣传教育,引起大学生甚至社会大众的共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方面应当坚持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入当代中国信用理念、法治理念等内容,紧紧把握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底线及时代要求。在上述“思政课程”的创新设置中,逐步探索以“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为主题的“课程思政”系列,形成大学生信用教育、大学生理财教育和消费引导、法治教育等一系列“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此类知识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对网贷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对不良网贷的抵制能力,树立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等。
结语
在网络信贷问题背景下探索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的信用和理财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信用意识,这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者对诚信教育、规则教育的重视,在金融和法学两大专业领域中形成优势互补,最终落脚于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在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协同一致,使网络信贷视角下大学生信用风险防控教育机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真正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