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 解晓莉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除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之外,对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引言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既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发展、认知能力及人格成熟度相关,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他们走出校园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重视。笔者根据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及个案咨询做一简要分析探究。
高职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一种心态[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认同感低。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更害怕别人轻视自己。第二,認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差。绝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是高考竞争的失利者,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会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和生活持消极的态度,随心所欲,不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和意见,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第三,自我表现缺失。部分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和特长,不敢参与竞争性的活动,不肯尝试新事物,即使遇到侵害也逆来顺受,采取逃避态度,不敢面对和反抗。
2.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考试作弊和挂科的现象比较普遍[2],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不知为何所学,不知毕业后所去何处,没有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呈现被动性和从众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第二,求知欲不足,精神状态懒散松懈。高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遭遇过学习上的挫折,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很少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对学习已经感到厌倦甚至抗拒。第三,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记忆型的文科知识学习和以逻辑推理型的理科解决问题的学习为主,而高职教育提倡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因此,高职大学生的学习以理论为指导,兼顾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大胆实践,并在实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不断创新。部分高职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没有用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对未来感到迷茫。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就业形势和岗位人才要求缺乏相应的了解,因而大部分学生对日渐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不知所措却又不能静下来专心学习。
3.人际交往困难。在个案咨询中,关于人际交往问题前来咨询的人数比例最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会交往。宿舍是导致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紧张的主要场所,舍友之间大多由于作息时间、宿舍卫生、交流方式等简单问题产生冲突,这些问题反映了部分高职大学生渴望友情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的问题。第二,不敢交往。有些同学因外貌、学习、家庭等原因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融入同学大胆交往。第三,恋爱困惑。此阶段的学生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但同时又有诸多的困惑,他们困惑于大学期间是否要谈恋爱,困惑于怎样平衡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困惑于怎样处理好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等。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一般低于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被人们贴上了“学习能力差”“非正规大学生”的标签,而忽略了高职院校培养的大国工匠为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这些认知偏见,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认同感,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此外,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有些专业就业非常困难,这些造成了学生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焦虑、担忧,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经济收入及教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3]。相比较而言,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因缺乏亲情和关爱,孩子容易产生冷漠、孤僻、仇视等不良心理问题。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因缺乏必要的规矩和约束,往往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集体荣誉感不强。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于严厉,家庭氛围严肃拘谨,导致孩子挑剔、清高、完美主义,也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懦弱、缺乏个性。高职大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高消费容易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带来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见多识广和多才多艺也容易引起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4]。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就业服务、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5]。因就业压力的原因,高职院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有些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即使有,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且容易把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归结于单纯的思想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在一起。
4.学生自身因素。高职大学生就读期间大多心理发展不成熟,首先,有些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关注不够,平时不关注时政新闻,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容易人云亦云,学习和生活盲从应付。其次,有些学生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或缺乏自信,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成熟,但又不稳定。他们分析问题主观、片面、偏激,情绪容易冲动,不善自制,行为不易预测。这些特点容易导致高职生在遇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问题时,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就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
塑造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和疏导。高职院校应及时建立“院校—家庭—自身”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恰当处理,很多心理危机都可以迎刃而解[6]。
1.发挥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调动一切好的因素和力量,优化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和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形成以“班级—各分院心理辅导站—学院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心理保健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及服务工作。分院心理辅导站应该发挥心理保健“门诊部”的作用,分院心理辅导站在学生心理保健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定位应该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达到危机预防、及时发现、及早介入的目的。学院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应该发挥心理保健“综合医院”的作用,通过组织全校范围的大型心理健康宣传和咨询活动,建立健全心理预防机制。对个别心理疾病案例,应该积极介入及时疏导,完善和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二是开设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和加强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健康课程中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相关知识和活动能给学生有效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引导,对于预防心理困扰具有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应该及早摆脱单一的讲座模式,主动将社会上比较成熟的、形式多样的辅导模式引入其中,让学生在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中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心理疏导中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四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之中。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在学院设立心理健康社团并招募和选拔成员,将其列为骨干,不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让他们成为宣讲、传播和实践心理健康知识的榜样,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帮助其他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
2.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是心灵的港湾,是高职大学生遭遇心理创伤时的疗养所,是他们获得心灵温暖的源泉[7]。一是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家长的语言行为举止对孩子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必须以自己的良好言行影响子女,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温柔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二是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以平等温和的态度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理解和接纳子女的想法和建议,让子女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和爱,成为子女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持。三是积极消除困惑。高职大学生正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衔接时期,心理变化极大,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发挥高职大学生自身调节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调整情绪和情感等方面,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更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激发潜能,实现全面发展。一是确立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活动有所指向和集中,产生内在驱动力,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削弱心理困惑的干扰[8]。二是学会宣泄。当内心感到焦虑、悲伤、委屈和痛苦时,可以通过倾诉、写日记、运动、大声呐喊、唱歌等方式宣泄负面情绪。三是学会转移注意力。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去,让自己放松下来。多读书、读好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调节方法,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活,帮助学生有效转移注意力。四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大多数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也有讲授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惑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相关教师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2]倪林英、邓稳根:《高职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自尊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18卷第4期,第89-95页。
[3]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段泌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9卷第8期,第82-83页。
[5]袁惠莉、杜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初探》,《卫生职业教育》2015年第33卷第14期,第128-129页。
[6]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教育研究》2015年第36卷第8期,第125-132页。
[7]李蕾:《学校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对策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摘》2016年第16卷第84期,第357页。
[8]李颂平:《基于策略最优化原理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46卷第4期,第56-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