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2019-04-29 00:14王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大学

王岚

[摘要]在提倡“大思政”理念背景下,如何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是每一位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和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长,共同构建育人同心圆,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讲话明确为高校培育人才的途徑,即各学科、各专业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使“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转变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课程思政的主旨是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2]。其核心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外,还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主要内容有党史党性理论知识传授、基础法律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旨在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因此,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石,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更应该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笔者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中发放的500份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被动式教育,教学方式单一;55%的学生表示,虽然通过老师的讲解,价值观、世界观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缺乏切实体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问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68%的学生认为两者并没有建立相关联系,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上。以上调查显示,超半数以上高职学生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持负面评价。

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尴尬处境并不是个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政课日新月异的要求,也不利于思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改革势在必行。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

1.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所谓隐性教育功能,即“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性的、无意识的、非预期性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能力[4]。”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隐性课程通过独有的暗示、模仿和同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个体和思想上的变化,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化的要求[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对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育他们的道德素养,更能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尽管没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使他们更容易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观念的改变。

2.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吴宝玲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本书包括四个单元共74篇课文,既有古典诗歌、现代诗文,也有宋明小说、现代话剧。如高适的《燕歌行》有助于学生讨论现代战争的利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能够帮助学生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礼记·大学篇》又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标准——慎独;舒婷的《神女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学精神,启迪学生丰富认知,开阔眼界,关照当下。

3.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具有文化共通性

大学语文和思政课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文化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教授思政课就必须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历史学有所了解,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块。譬如教师在讲解杜甫诗作时,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对杜甫的深刻影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信念在士大夫阶层身上的深深印记,使得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人文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语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思政教育进行的补充,它们共同形成了育人同心圆。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具备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课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这些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有了先天优势和推行条件,可以补充高职思政教育的不足,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于高职院校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1.确定思政目标,有的放矢

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这一目标显然并不具备思政要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导向,将主流价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发挥公共基础课隐性育人的功能,改变以往重知识积累轻价值观引入的现象。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著,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觉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

2.针对思政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求教师注意内容的取舍,选取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模块化教学。譬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笔者在教学中就将高适的《燕歌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辛弃疾的《摸鱼儿》、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老舍的《茶馆》纳入该板块中进行精讲,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燕歌行》侧重总结戰争的成败得失,讽刺“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是导致战争失利的罪魁祸首,赞扬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普通士兵;《饮马长城窟行》则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一位妻子细腻的心理变化,描绘了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乐与悲;《摸鱼儿》更是以春光即逝比喻大宋王朝,感慨自身报国无门;《听听那冷雨》以游子的口吻抒发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而《茶馆》以三幕剧的形式浓缩展示了一个老北京茶馆在历史变迁中的起起伏伏。将这几篇文章联系在一起,打破以往按文学体裁分类的限制,有利于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文学作品时,提问学生“什么是爱国主义”,并进一步追问“如何理性爱国”。当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当下,“社会上那些叫嚣着开战的人,他们有没有可取的地方”。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就有了切身体验,就能够将理性的、健康的爱国观植入心里。

3.设计模块化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将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问题式学习引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

(1)课前小组讨论,收集材料。将大学语文课程中适合思政教育教学的篇章精心编排设计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讲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修身?中国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哪些典型的案例?”等问题,学生课前分组讨论,收集材料。围绕这些问题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同合作意识。

(2)课中小组集中汇报,答疑解惑。通过前期资料的收集,课中组织小组汇报,围绕如何选题、如何分工、选取内容有何代表性等维度展开,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提问,教师总结和点评。在点评中,教师对学生选择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3)课后总结,对照检查。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还需要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巩固,使得课前、课中、课后相互映衬。在学生讨论“慎独”这一道德标准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宿舍、教室环境你们是如何维护的,能否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维护我们的学习环境,紧接着以作业的形式将教室、宿舍环境照片进行对比,并对宿舍整体卫生情况进行检查。这样,“降低”了“慎独”标准,学生实践起来操作性较强,缩短了道德标准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语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高校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6]。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还不够,学校层面应从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体系评价等方面保驾护航,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熟练掌握职业操作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中国教育报》2017年第3期,第10版。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第43-46页。

[4]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99-100页。

[5]王景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载体的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第100-103页。

[6]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第51-54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大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