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出错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9-04-29 00:14魏世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

魏世远

【摘要】分数乘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实例,对分数乘除法出错原因和解决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数乘除法;错误成因;解决策略

在小学阶段,分数乘除法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为以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部分,但同时也成为部分学生跨入六年级后数学学习的一道坎.基于此,我从两个常见的分数乘除法问题出发,进行分析.

一、出错成因分析

(一)单位“1”的认识错误

在数学运算中,单位“1”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表示一个班级人数、一批任务等.但是,部分学生常常无法理解这个概念,也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单位“1”,导致在分数计算时经常发生错误.例如,3米是5米的多少?一些学生无法及时从题意中理清3与5谁才是真正的单位“1”.所以在学习分数乘除法时,首先要做的便是寻找单位“1”,厘清单位“1”.

(二)数量关系的辨别错误

学生分析数量關系时,总是会出现找错数量关系的问题.例如,车站有一批货物,上午运走了总数的15,下午运走了总数的25,还剩下16吨,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根据题意可得出正确的算式16÷1-15-25=40(吨),但是部分学生却列出16÷15+25.可见,这些错误算法实际上都是由于学生没有找准正确的数量关系而导致.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单位“1”的正确认知

实际上,单位“1”并不是真的代表着1这个自然数,而是表示着一个完整的不变量.因此,针对小学生无法准确认识单位“1”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单位“1”的发展.

二年级认识“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单位1”的雏形,如,小明的小棒是小红的2倍,这里把小红的小棒数看成标准量.到了三年级,学习分数,单位“1”随着平均分而产生,教材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渗透单位“1”.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到了五六年级,明确提出了单位“1”的概念,概念中强调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一个整体.

倍数的本质,表示两种量间的关系,是在比较与被比较中产生的,如,学校里女教师是男教师的2.5倍,男教师是标准量,女教师是比较量.分数的本质也是两种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铺了一条道路的35,一条道路是整体的量,铺好的是部分量;也可以是比较与被比较的关系,如,男教师占女教师的25,女教师是标准量,男教师是比较量.教学中学生对倍数的理解明显好于分数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沟通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会逐渐具象,对找单位“1”也不会茫然了.

单位“1”代表着一个整体或者一个单位,小到一个苹果,大到一项工程,都可以用单位“1”来诠释,并且每一道题中的“单位1”都是相对固定的,不会随意变化.然后教师可继续引导他们厘清: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通常有一个词语连接(是、占、比、相当于),这些词的后面通常跟一个整体(低中年级时称为标准量),即单位“1”.当学生明白这类题型时,教师应当趁热打铁,继续让他们练习对有关单位“1”的认识.例如,衣服减价了20%或者速度提高了10%,把句子补充完整后,这里面是谁与谁比?谁可以称为单位“1”?经过一系列这样的练习,会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单位“1”在数学运算中的具体应用.

(二)正确辨别数量关系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称之为“一找、二画、三写、四列”,只要遵循这个步骤做题,就不会发生找错数量关系的问题.

例如,线路工人要在路下铺设电缆,已经铺了35,正好铺了480米,一共要铺设多少米?首先,教师可指引学生找到数量关系语,即35与480.然后,与图形相结合,即直接在草稿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同时一定要注意标注修路的长度,其目的在于可以让学生能直观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避免产生混淆.再者,从题意与图形的结合中找到数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如480与35是一一对应的.最后,教师可从旁辅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480÷35=800(米).通过以上这四个步骤的前后衔接,有利于学生正确辨别各种数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有些题目可以用多种解决方法.刚开始学习时,可以从一般算法学起.这是因为一般算法步骤详细且具体,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与领悟.但当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般算法后,则应当开始学习更加简单、高效的特殊算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例如,工厂要加工1 600个机器零件,5天完成了全部的40%,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多少天?首先找到例题所显示出的数量关系,即40%是5天完成的量,可得出1 600×40%与5天是相互对应的结论,进而可推导出1 600×40%÷5=640÷5=128(个),1 600×(1-40%)÷128=960÷128=7.5(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计算方法:(1-40%)÷40%×5=7.5(天).更进一步,还可以1÷40%-5=7.5(天)等.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中审好题、看懂题、列对算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黎丽.洞悉关键,剖析本质——分数应用题解题指导策略[J].亚太教育,2015(10):32.

[2]王丽亚.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学周刊,2015(26):16.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及其解决对策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处理好四对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中的“难点”解决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