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想国》“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2019-04-29 03:54潘莹莹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想国启示教育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思想及“洞穴隐喻”中所蕴含的自由思想,结合我们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对待“强制”与“自由 ”;促使学生从身体到灵魂的转向;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使命感。

【关键词】 “洞穴隐喻”;自由思想;教育;启示

一、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思想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最初人类思考自由问题的起源。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中曾说:“古代雅典是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空前发达的最早社会,以后也很少有社会可以与之媲美。”[1]古希腊时期,城邦制是其最为主要的政治制度,城邦的存亡关系到个人的生死存亡。各城邦之间由于经济利益和宗教纷争等经常会发生战争,战败的城邦公民则会沦为奴隶。因此,这一时期,城邦利益和集体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城邦的整体利益,城邦的独立自主是个人的自由权利的保障和基础。各城邦为保证集体的利益而制定了各种规约和法律来约束城邦的公民,这种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是一种集体意义上的自由,是基于城邦的政治生活的自由。[2]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3]开始把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主体,强调人的价值,鼓励人们追寻精神层面的自由。古希腊伟大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们通过知识来获取理性,通过理性来克制欲望,从而实现自由。“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传颂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才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只有当自己的美德和理性克服自己的欲望时,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我的自由。他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获取自由的作用,认为自由建立在个人自主的基础之上。他甚至认为死亡也是一种自由,是灵魂的移居。最终,他以“殉道”的形式实现了完全的自由,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一个社会“牛虻”的榜样。

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内心的精神自由,他们认为道德的生活是幸福的前提,因此,要想幸福和自由,必须要过道德的生活。道德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安详,而内心安详是自由的一种形式。他们鼓励人们克制外在的欲望,认为太多的欲望会破坏人内心的安宁,给人带来烦恼和苦闷。因此,他们崇尚不追求物质的富裕,注重道德修养,从而真正地获得内心的自由。[4]

二、“洞穴隐喻”中蕴含的自由思想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以“洞穴隐喻”的方式做了一个类比。一群囚徒被绳索绑在洞穴中,他们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被火光投射到前面墙壁上的影子,他们坚信自己的所见所感就是真实的世界。其中一个勇敢的囚徒挣脱枷锁走出了洞穴,发现自己在洞穴里的所见只是影子,并非真实的事物。“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5]经过适应,他慢慢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最终能够直视太阳,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走出洞外的“自由囚徒”在看见真实的世界之后决定再次返回到洞穴之中,告诉那群囚徒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鼓励他们挣脱枷锁走出洞穴。在这个类比中,“洞穴”隐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世界”隐喻可知世界,而“洞穴中的囚徒”则是有待教育的人类本身,“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柏拉图认为,囚徒走出洞穴的过程就是人们受教的过程,即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6]除此之外,柏拉图还认为存在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7]

“洞穴隐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挣脱枷锁的束缚从而获取自由的过程是痛苦的,同时这种自由的获得必须是自主的。“自由囚徒”返回洞穴的决定体现了他的伟大和无私,当他选择回去的时候,他是以一个“自由者”的身份,被赋予了一个高尚的灵魂。“自由囚徒”的返回并不是直接使得洞穴的人们获得解脱,而是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善和自由存在于这个洞穴之外,鼓励他们自己挣脱枷锁获取自由,这种自由不是“被动的自由”,是自主自发的真正的自由。但是,“自由囚徒”最终失败了,这证明,自由的意识与无知者是相悖离的,要想真正的拯救他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由”对于他们的意义,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是什么把囚徒从阴暗的洞穴拉向光明?是什么让人得到从眼睛到心灵的转向?柏拉图把这种走出洞穴,追赶理想的太阳的方式归结为教育。而教育的最终本质又是什么呢?是使我们获得自由,自由是人们发展的前提,这种自由会最终促使灵魂自由,由感性转向理性,黑暗转向光明,使人们看到实在,认识真理,找到至善。同时要明白,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束缚和约束并行。在“自由囚徒”看向火光的时候也许是被强制的,在看向太阳的时候也是被强制的,但我们要看到,这种强制是以自由为导向的。

三、“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对待“强制”与“自由 ”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减负、尊重兒童、释放天性、禁止体罚等教育观念盛行,我们提倡兴趣教学,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学习的效果,我们痛斥外在强制力对学生身心的摧残,认为强制是对学生自由的剥夺。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有时候强制并不是对自由的剥夺,教育的过程是强制性的,目的是使人自由。“洞穴隐喻”中,那些囚徒被绑在椅子上,四肢和头都不能转动,唯一能做的就是目视前方墙壁上的影像,以为那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挣脱枷锁的“自由囚徒”在转头的时候,在活动四肢的时候,一定是痛苦的,在看向火光的时候,眼睛一定是刺痛的。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人需要跳出大脑的舒适区,去记忆、思考,这本身就会带来不适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我们要看到,“教育原本就是一种力量,带着一点点强制,将人拉向洞外的光明世界。这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对人进行价值引导的教育性力量。这种引导是必需的,这是教育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规定性。”[8]强制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由,而只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这种教育性的力量得以充分适宜地发挥,要明白强制不是逼迫,是一种引导的教育性力量。

2、促使学生从身体到灵魂的转向

身体的移动是无法离开洞穴而上升的,促使灵魂发生转向,是身为教师最根本的使命。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为了塑造孩子的灵魂,师生灵魂的契合是教育得以借力的有效支柱。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自由囚徒”下降到洞穴想去拯救那些囚徒,无奈由于囚徒们从小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因此他们不相信他的话,最终杀害了他。柏拉图认为,“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9]他认为教育是促使灵魂发生转向的技巧和手段,教育能够唤醒人身上的理性,去除外界感性事物对心灵的干扰,从而使心灵纯化,转向真理,转向善的理念。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理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受力。外在的学习动力只能使学生的身体产生转向,这种转向是暂时的,而学生灵魂的转向则产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持久的。

3、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

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原则把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通过无止境地追问使学生产生怀疑,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像农业,我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然后精心呵护,静待花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种子,教师不能因自身的喜好而把香蕉和菠萝都变成橙子,教育的真谛在于把茄子培养成最好的茄子,把西瓜培养成最棒的西瓜。同时还应注意,万不可简单地给不同的种子以相同的呵护。重回到洞穴之中的“自由囚徒”并没有把阳光直接洒向学生,也没有直接解开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是鼓励他们努力挣脱枷锁,启发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思考与自我启蒙。痛苦后的自由更为可贵,涅槃后的美丽亦更为真实。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教师不能破坏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4、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使命感

灵魂天生就具有朝向某处去看的能力,而至于看什么、朝向何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不同的表现,这恰恰是需要教育去引导的地方,而这一引导就赋予了囚徒能够走出洞穴的外在自由。教师的使命是使学生们的灵魂产生转向,从无知转向求知,从愚昧转向智慧。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情怀,拥有教育理想,热爱教育事业。“自由囚徒”向洞穴的回返是一种使命,尽管明知可能遭致的冷遇,他依然執著于自己的责任。因为他深知:“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像竞赛胜利者)领取奖品那样)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10]

【参考文献】

[1] 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6.

[2] 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J].史学集刊,2004(2).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6.

[4] 李江.西方自由思想的发展演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5][6][7][9][10] 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77.280.281.280.430.

[8] 翟楠.从灵魂到身体——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及现代教育的价值倒转[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作者简介】

潘莹莹(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理想国启示教育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