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雨莹
摘要:诞生于“百花文学”时期的《红豆》以精致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解放前期的知识分子的凄婉爱情故事。小说男女主人公情感、观念的纠葛和叙述上的分裂,隐性地反映出同样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宗璞对时代的疑虑和批判。这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极大的张力,也让它成为了宗璞的成名之作。作品人物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将从人物关系入手,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对人物的情感矛盾加以分析。并试图发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识。
关键词:《红豆》;宗璞;情感矛盾;女性意识
纵观“十七年文学”,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会与政治挂上钩,文学评论者普遍对《红豆》的解读是没有跳出“革命+爱情”的模式。不过《红豆》虽以具有当时“进步意识”的知识分子选择投身革命、放弃自己的爱情为结局,但当时有保守的学者指出其含有隐晦的情感主导因素,政治思想觉悟程度不高。而这也恰恰是《红豆》的亮点所在:能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弱化文学作品的政治表现,为当时单调的文学界增添了一抹色彩。那么这抹色彩是如何显现的呢?本文将从三方面探究。
一、《红豆》中的人物关系
《红豆》中的主要人物不多,有江玫、齐虹、萧素和江母四个。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女主人公江玫,她将其他人串联起来。因此以江玫为核心,结合这个视角人物的眼光,分析她与另外两个青年的关系,可追究他们情感之间的联系:
(一)江玫与齐虹
男女主人公相识在一个浪漫的雪天,少女的活泼气息惊扰到了一个出世的“文艺青年”,这一互不相知的对视,看似只发生在一瞬间,但却在双方的心里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此时的叙述是第三人称限知视角,这个青年清秀的样貌与出世的神情引起了江玫的注意,而她认为他没有看见自己是“遗憾”,这个词很微妙,预示着江玫已在心里埋下了对齐虹倾慕的种子。后来江玫眼前、脑海中不断浮现的齐虹的身影,更表明了这颗种子在悄无声息地生长。那么齐虹呢?作者没有说,但依后文结果能猜到,他也和江玫一样心生情愫,对她念念不忘。不然江玫不可能巧合到天天遇到齐虹,齐虹不可能早就知道江玫的名字,同她谈天说地,向她表白……
但他们爱情的种子仿佛一开始就扎根在了错误的环境。可能是家境、阶级的不同,也可能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他们不可避免地谈论到与价值观相关的问题时,分歧与沟壑便开始加深:“江玫隐约觉得,在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1]P8江玫对革命的关注和参与一次次激怒齐虹,齐虹逐渐暴露出的自私与占有欲也使江玫无法接受。两人最终因为对革命的不同态度走向了不同的路,爱情也因此无果而终。
单纯的情感铸成了两人爱情的基础,或许如果不是特殊的年代,他们最终还可以走到一起。
(二)江玫与萧素
与齐虹截然对立的萧素是江玫参与革命的鼓励者。她像姐姐一样关心着江玫,给江玫以革命道路的引导,在她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萧素对革命的热情与倾注感染着江玫,“她隐约觉得萧素正在为一个伟大的事业做着工作,萧素的生活是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非常炽热,似乎连石头也能温暖。”[1]P8可以说萧素对江玫革命思想的影响是很成功,甚至在自己因革命被捕之后,江玫想到:“逮走一个萧素,会让更多的人都长成萧素。”[1]P21而且,跟江玫同样的阶级背景与相似的认识观念,似乎注定了作者会让江玫走上革命道路而放弃隔膜的爱情。
二、人物情感的矛盾性
人物情感的矛盾性是形成文章强大内在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红豆》有叙事裂缝,小说一开始是以28岁的江玫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但在中间又有几处萧素与齐虹的心理描写,这就变成了全知视角。隐含的作者想要表述叙述者不能表达的事,而这恰好隐藏在人物的情感矛盾中。
齐虹是生活平顺,活在象牙塔中的富贵子弟,而江玫仅是出身于一个平凡之家,生活的不同境况导致了两人在人生价值观念上的隔膜。这一点江玫很早就有预感,可是被自己对齐虹的爱恋吞没了。这是江玫第一处矛盾的情感。但被爱情的甜蜜覆盖,迟迟没有爆发。
第二处矛盾是江玫面对萧素与齐虹的对立显得左右为难:一边是带给自己快乐的爱情,另一边是带给自己力量的革命。然而二者不可兼得,江玫最终在革命与爱情的抉择中选择了革命,放弃了爱情,而且坚定地在最后对齐虹说“我不后悔”。但六年之后再度回到故地,发现曾经爱情的痕迹,“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1]P2,让她含泪回忆往事。如此前后矛盾的做法,既有对齐虹离去的怨恨,又有对无果的爱情的惋惜,而且还隐含着对自己行为的懊悔。
现实中多数女性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倾注程度要大于男性。因此对曾经的恋人齐虹与自己政治立场不同的无奈,对曾经拥有的浪漫甜蜜的爱情的痛惜的猜测均有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情感矛盾的浅层部分,深入下去要对江玫所说的“我不后悔”提出质疑。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江玫急切地想对齐虹倾诉自己的依恋,但她没有说出口。她怕齐虹知道自己在情感上已经离不开他,更是怕自己知道。她的情感已经紧紧地与齐虹牵在一起,但理性现实却要求她必须留在自己的祖国,留在母亲身边。深爱齐虹的前意识让她的内心波涛汹涌,但受到来自现实的强大压制,她只得表现出木讷空洞。单看二人最后的对话会发现,齐虹好像成了絮絮叨叨的女性,江玫则只言片语,冷漠决绝。当时是否清楚自己后不后悔,她自己都不能确定。在尘封已久的记忆再次被那两粒红豆唤醒后,满眼相思的泪水已经表明内心真正的意愿。
三、“虚假的女性意识”
在“十七年文学”男性占据主体地位的话语权下,宗璞作為一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书写了着重于情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反拨。属于女性的独特认识,让小说在当时单调的文学氛围中独具异彩。那么,将《红豆》看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中的“女性写作”、认为它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讨论这个问题前,要先明确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站在独立的女性主体角度评价文学作品、审视文学史。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女性形象进行批判;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主要观念有:批判父权夫权社会意识,提倡女性阅读与女性写作,发掘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等。
《红豆》的作者是女性,主角江玫是女性,视角是女性,思维方式也是女性,很符合女性主义文学形式;女主角江玫最后的选择是放弃需要依附于男性的爱情,独自投入可以实现自我的民主革命,看起来更是符合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真的可以为作品下“这是一篇典型地体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的定论吗——非也。由上文分析,笔者认为江玫并未能真正地割舍下齐虹,割舍下爱情,而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与理性意识放弃了爱情。如果齐虹不走,或许她还会选择和齐虹继续在一起,即使他们的政治立场不同。直到江玫成为出色的党的工作者,她的心里依旧是爱着齐虹的,半分未减。说江玫的行为可以体现女性意识不错,但要知道她是“被动”地体现了女性意识,而非自觉的。因此,笔者认为《红豆》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还不够自发自觉,只能称之为“虚假的女性意识”或“非自觉的女性意识”。
不过整体上讲,《红豆》作为“百花文学”中出色的一朵,确实为当时文学审美性的回归做出了一份贡献,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宗璞.红豆[A].宗璞文集·第二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
[2]宋如珊.论宗璞小说《红豆》的人物塑造[J].江汉论坛,2010(04):126-129.
[3]郑新.时代夹缝中的人性张力——浅析《红豆》的爱情话语[J].扬子江评论,2010(04):61-65.
[4]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