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凝聚教育合力,深化德育认识,创设德育空间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探析如何建构数学教育新理念,深挖数学德育资源,优化数学教学实践路径,培育个体生命自觉意识,更好地为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格开辟新的路径与空间。
关 键 词 数学学科德育;德育资源;德育路径
1987年,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概念,在素质教育概念提出近30周年之际,再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多次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并强调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新时期,德育理念需要优化与建构,德育内容需要充实与完善,德育方式需要学科渗透,通过各学科的思想碰撞,交互更新,整合教育资源,共同建构与优化德育环境,点燃学生的人生导航灯。
一、数学学科教学:凝聚德育合力
《中学德育大纲》文件明确要求学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相关德育文件也强调,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德育更是首要,只有强化教育合力,各学科教学与德育彼此交融、相互支撑、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发展。奈双好老师认为,德育课程是一种组织形式,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选择某种独特方式,将德育内容转化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1]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开辟学科德育独特的渠道,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创设数学德育的途径。坚守数学德育的主战场,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智育的教学目标,还要利用数学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有目的有意识进行数学德育。例如,数学中的幂函数、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分别体现了动与静、变化与发展、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关系。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德育与数学智育是一个双赢的化育过程,数学教师需要坚守学科德育阵地,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建构大德育意识。数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德育元素,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理性思维习惯。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德育反哺学科教学,两者交融,更有助于培养和谐完整、丰富趣味的人,这样的教育才能发挥学科教育的价值,才会具有学科活力和教育的生命力。
二、挖掘数学学科资源:培养理性思维,开发美育功能
数学学科有着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开发数学德育资源。数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辩证思想,而且以直观图形、规范语言、简洁公式、严谨推理等方式把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及其辩证规律有序简明地表达出来。
首先,数学学科中蕴含着理性思维资源。从数学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推理形式都具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意义。日本学者指出,个人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如果毕业之后,他没什么机会使用的话,一般在几年之后便忘掉了。但是,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那些刻骨铭心的数学精神、思维能力、研究方法、推理品质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一生。[2]因此,数学学科的理性资源能够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和优异的思维品质。第一,数学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培养人理性思维习惯,塑造人严谨严密、客观求真的心理品质。第二,它培养人用数学的眼光与思维方式去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观察与分析社会,正确与他人交往,科学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数学能力的提升,人的思维方式也会趋于完善严密、丰富多元。第三,数学理性精神是所有科学研究的灵魂、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数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等内化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利器与力量,自主自觉地运用数学眼光与思维意识改造世界。
其次,数学中蕴含着美育资源。第一,黄金分割比例是审美自然属性的一种深刻表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这种严格的比例融合艺术以及和谐于一体,而且这种艺术创造又蕴藏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实际上,黄金分割比例还在经济规律、企业管理、音乐绘画、工程设计、农业生产、建筑工艺、科学实验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数学美具有简练对称、奇异抽象、和谐循环等特征,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之处。数学美学思想境界在绘画艺术、工业设计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三视图和透视法。透视法是研究空间关系的一种透视学,关注人的主观视觉,研究物体形状、颜色以及形状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关系。人在欣赏画像时,利用其独特的视觉效应,对其精神状态和画像透视产生一种刺激,形成人画合一、和谐互动的美妙过程,既有赏心悦目的朦胧美,又有不可言说的奇异美。
三、同伴学习:创建交往课堂
数学课堂并非一味地学习知识,也并非师生间的单一互动。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中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系统内部结构的新型理论体系。初期,由德国科学家H. Haken提出“自组织”和“他组织”概念[3],“自组织”强调系统内部的相互默契、协同与竞争,是一个自发生成与发展、不需要外界指令干预的结构和空间形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实现以生为本、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可由传统的“他组织”转向“自组织”,通过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的方式生成教学,教师不再是强制性学习发生的舵手,而是观察学习、引导学习的摆渡人。
杨鲜兰、李太平教授认为,交往教学是以对话为精神实质的教学,是一种精神相遇的过程,教学意义在交往中生成。[4]交往教学是提倡拓展教学意義、追求教学意义、创造教学意义的过程。同伴学习,促进交流与表达,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环境、对他人的正确认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实现他人价值和自我价值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伴学习,贯穿学生的一生,只要他没有停止成长,这种学习的需求就没有终止。
同伴学习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为指导。比如,开展数学故事演讲比赛、计数猜年龄、侦探小说蕴藏的逻辑推理、几何图形的剪切拼接、室外建筑测量活动、诗歌中的数学、水晶球读心术、数学作业的互批活动等数学实践课。还可以,开展以“互批数学作业,争当裁判先锋”为主题的同伴学习,让学生相互批改作业,学生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指出作业中的错误以及错误的原因,补充或建议正确的方法,小组间商讨,相互检查,小组总结作业批阅的反思报告。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作业批阅的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问题,学习他人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尝试体验客观地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独行快,众行远。虽然个体学习、成长在没有牵绊与负担的情况下,可能暂时得到迅速发展,但走不远、升不高。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能提高班级凝聚力。同伴学习,以学生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人际交往为宗旨,以數学学习为载体,以学生心理体验为主线,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激发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在组织方面,强调采用“自组织教学形式”,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唤起每位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同伴学习来领悟数学、体验生活,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从而达到德育和智育发展的双重目标。
德育空间的创设与构建,需要加强数学德育建设,提升教师的德育力量,帮助教师更好的成长。[9]陈向明教授主张教师要具备“择宜”素养,成为反思型教师,提高对自我和世界的觉知。[6]事实上,道德塑造功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潜力、鼓足发展后劲,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习志趣的唤醒,恰恰需要德育的力量,借助情感体验和道德塑造的功能去完成。数学德育内涵积淀于数学结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文化的土壤里,数学教育既承载着数学传授知识、培育素养的重任,它又是推动人类文明历程的一股隐形力量,更是师生共同享受的一种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奈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25.
[2]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中正,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31-32.
[3]Haken.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cx Systems[M].Berlin,Spingner-Verlag,1988:11.
[4]杨鲜兰,李太平.交往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164-166.
[5]姬梁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学科德育视野探究[J].教育导刊,2017(10):64-67.
[6]陈向明.教师最需要什么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