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角下海洋民俗文化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传播模式
——以《风物福建》为例

2019-04-29 02:07郑立恒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态纪实本土化

□郑立恒

在我国电视领域,节目本土化的探索伴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和成熟,一直亦步亦趋。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研究可以拓宽电视文化内容的生产广度,更可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播深度。在当前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现状中,有两个方面的探索一直较为明显。

其一是如何针对外来引进内容实现本土化的节目设计,如《从<合唱团之战>到<梦想合唱团>:电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演变》《境外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整合营销研究——以两季<爸爸去哪儿>为例》等期刊文章,以及《论引进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策略——以<中国梦想秀>为例》《中国电视音乐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发展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等博硕论文。其二是如何从原有本土文化中探寻融合的新样态,如《打好本土元素牌,提升电视栏目影响力——以河南卫视<武林风>节目为例》《略论福建泉州南音电视传播的策略》等。

“海洋民俗文化是指在沿海地区和海岛等一定区域范围内流行的民俗文化,它的产生、传承和变异,都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①作为沿海大省的福建,海洋民俗文化早已在此深深扎根。我们将其与福建纪实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发展相结合,实则属于上述第二方面的节目本土化探索范畴。

但是,就目前而言,出于海洋民俗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其与纪实类电视节目的结合仍面对着一定的困难。

一、海洋民俗文化与纪实类电视节目结合所遇之问题

(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有限的节目时长的合理把控

海洋民俗文化因其发展久远,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漂流性和变异性,故而往往呈现出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以福建著名的南音艺术为例,就地域性的横向研究而言,可以分为泉州南音和厦门南音两个主要流派;就历史性的纵向研究而言,其历史悠远,甚至可追溯至汉唐;就音乐组成而言,“它既保留了汉‘相和歌’的演唱、演奏方式,宋词的曲牌名称,元曲、南戏的戏剧故事,又糅合了昆曲、戈阳腔、佛曲及当地民歌、戏曲等音调”②,其内涵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纪实类节目由于其纪实特性的强化和故事特性的弱化,时长往往不会太久,否则观众便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挖掘深厚的海洋民俗文化并将其传播出去,这无疑是困难的。

(二)雅与俗的合理权衡

“在海洋民俗文化中,既有属于高雅文化的部分,如在闽南泉州一带民间盛行的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艺术、木偶艺术;又有属于粗俗文化的部分,更有一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部分,如在闽台地区流行的‘普度’习俗即属此列。”③在这诸多的民俗文化之中,若从电视纪实节目制作的角度来看,如何针对现有海洋民俗文化进行筛取与权衡,做到雅俗共赏,适于传播,这无疑也是当前海洋民俗文化与纪实类电视节目结合所遇之问题。

《风物福建》是一档由福建公共频道和新闻频道共同打造的民俗文化电视节目,该节目零距离接触八闽大地各城镇,精细化地呈现和传播乡品、乡土、乡俗和乡风。而源流已久的海洋民俗文化自然也在其推荐和传播之列。节目创办至今,已经推出多期与海洋民俗文化相关的系列作品,如石狮渔文化博物馆、惠安小岞惠女服饰、海柳雕等,并获得观众好评。就海洋民俗文化与纪实类电视节目的结合而言,《风物福建》对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模式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分析的。

二、《风物福建》对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语态的亲民性

关于传播语态,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媒体在进行传播时表现的一种‘态度’”④。在《中国电视语态变迁》一文中,高红波根据传播者对受众说话的态度与叙述的方式不同,把电视语态归纳为四种语态,平民语态就是其中一种。“平民语态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平等的对话,电视语言开始从说‘官话’‘套话’向说‘人话’转变,亲切家常、考虑受众需求成为平民语态的特点。”⑤作为民俗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与观众拉近距离,贴近生活,是节目的基本需求,在此方面,《风物福建》采取了平民语态作为节目传播的主要方式。

1.主持人

节目主要选取了关睿、李婧两位女性进行入镜主持,就形象设计而言,主持人的发型一个为披肩长发,一个为简单马尾,头发皆无染色,衣着以便装或者简单的正装为主,主持人的外形设计上摒弃过于时尚的潮流元素,而是按照质朴端庄的传统文化审美进行设计,以此拉近与采访对象(乡民)和节目观众的距离。就主持语言来说,主持人在节目中以第一采访视角,用温婉、亲切的方式进行主持,语言平易近人,使人易于接受,且符合民俗类节目的风格与定位。就主持方式来说,主持人除了解说、采访之外,还会进行体验式参与,如《提线木偶在松溪》一期中,主持人李婧在木偶师傅张义仔的教导下,尝试了操作提线木偶。结合自身的感受,李婧生动地让观众们知道了提线木偶操作的难度。这些都有效地拉近了主持人与节目观众之间的距离。

2.节目解说

节目中的解说词,则是秉承了大多民俗类节目中解说词诙谐幽默的风格。除此之外,由于八闽大地方言众多,俚语在节目中的运用也是屡见不鲜,而海洋民俗文化本身就与地域俚语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在解说词中使用俚语,既突出了节目的类型风格,也有效地对文化本身进行了传播。

(二)节目构成的层次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挖掘深厚的海洋民俗文化并将其传播出去,是海洋民俗文化与纪实节目结合的一大难题,在此方面《风物福建》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以视觉画面为主导的文化呈现

作为海洋文化分支之一的海洋民俗,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如果在节目中只对此文化做解说性的或者科普性的解释,那么难免会令观众产生乏味之感。在人类接受信息之时,来自于视觉的信息几乎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将海洋民俗文化用影像画面呈现出来,除了能使人们更加直接地看到与海洋民俗文化相关的器件、物品、文化样态等内容,从而拉近观众与文化的距离,还可以将庞杂而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融入到若干画面之中,使得节目信息更加集中,更加精准,也更加利于文化的传播。

如《福安光饼》这一期中,镜头将光饼的整个制作流程拍摄下来,一方面可以让观众针对镜头中的流程学习制作,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了解到光饼的制作以及其中的一些文化内容。

2.以解说词为主导的文化反思

诚然,文化的传承自然也是民俗类节目重要的责任之一。当前,海洋民俗文化日渐式微,文化传承的问题日益凸显,而关于这一问题,在《风物福建》中主要以解说词作为主导进行文化反思。

“惠女服饰是比较特别的民俗服饰,但它作为劳动和生活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脱离社会,而现在惠女服饰大多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看到……”道出了惠女服饰文化当前的现状。

“面对这样的困境,做出改变是必然之势。柘荣县有关部门对布袋戏目前的状况采取了一些抢救措施,2005年初成立了柘荣布袋戏展馆,使柘荣布袋戏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发展,但是,布袋戏绝迹,后继无人的局面依然严重……”讲述了当前柘荣布袋戏所遭遇的传承危机。

通过解说词,节目将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所遇的传承危机道出,一方面可以帮助民俗文化寻找传承人,另一方面也令观众反思在当今的时代下应该如何去保护这些民俗文化。

3.以采访为主导的文化挖掘

此外,《风物福建》依托主持人或者记者对相关文化传承人的采访,来进行与当前海洋民俗文化样态相关的故事挖掘。一方面,这无疑可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主持人与传承人的互动增强了节目的体验性;另一方面,通过传承人的讲述(如相关文化产品背后的故事,文化风俗的传说、故事等)也可以使得海洋民俗文化的内质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节目之中,并利于传播。

4.以字幕为主导的文化说明

在节目的结尾,影片会使用字幕的形态,针对当期节目所讲述的海洋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说明。字幕呈现在画面之中,简单凝练,而且便于记忆,使得观众在观看完节目之后,能够对当期节目中的海洋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无疑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增强了其传播能力和文化持续力。

注释:

①③陈钜龙.海洋民俗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海洋学会,2007:9.

②张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④⑤高红波.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J].电视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语态纪实本土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砚边纪实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动词的时态、语态
新闻纪实类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