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电针治疗参数分析*

2019-04-29 03:59:48邱鹏飞嘉芳芳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4期
关键词:后遗夹脊神经痛

朱 敏 邱鹏飞 聂 娜 嘉芳芳 梁 宜 陈 勤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 杭州31000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遗留下来的顽固性难愈的神经性疼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定义: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超过1个月者定义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 有临床统计[2]表明,PHN患者发病率约占带状疱疹患者的10%,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率可达50%~75%。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治疗等疗法,但大多镇痛疗效不佳。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得到广大患者认可。目前针灸治疗PHN刺灸法多样,主要有单纯针刺法、电针、刺络拔罐放血等。无论是单纯针刺或是针刺配合其他的治疗方法,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电针治疗本病的优点是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作用,不仅可较准确地掌握和控制刺激量,提高疗效,还代替人工运针,节省人力。其中电针疗法的关键因子有二:一是穴位,二是电针参数。下面探讨电针治疗本病的参数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范围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至2017年1月31日)、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1989年至2017年1月31日)、万方数据库资源系(1990年至2017年1月31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至2017年1月 31日)、PubMed(至2017年 1月31日)。

1.2 检索策略

CNKI、CBM、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采用主题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电针。VIP采用题名或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电针。PubMed采用Allfields:electric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Post-herpetic Neuralgia。

1.3 纳入标准

公开发表在科技期刊上,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人,且符合PHN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等不限;以电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临床观察及对照研究。

1.4 排除标准

会议论文集收录的文献;文摘、综述、个案报道、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重复发表者保留发表年限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第三人校正的方法逐一录入刺激腧穴、电针仪型号、波形、频率、波宽、电压、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治疗次数,并导出至Excel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及分析

通过检索策略,初步筛得相关文献424篇,Endnote软件查重及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50篇文献。其中提及电针腧穴有45篇、电针仪型号有42篇、波形有47篇、频率有31篇、波宽0篇、电压及刺激强度41篇、刺激时间46篇、间隔时间47篇、治疗次数46篇。

2.1 刺激穴对

见表1。可见本病电针腧穴比较统一,主要为夹脊穴和阿是穴,刺激穴对主要选择阿是穴、夹脊穴各接一组电针,其次分别为电针1组夹脊穴、电针1组阿是穴,仅有1篇文献提出电针其他穴位的方法。在提及电针刺激穴对的45篇文献中仅2篇提描述了正负极方向。

从电针刺激穴对来看,选穴比较统一,以阿是穴→阿是穴、夹脊穴→夹脊穴组合为主。有研究发现治疗本病的首选穴为阿是穴、夹脊穴[4]。针刺阿是穴是治疗痛症的首选穴,中医学认为针刺夹脊穴可疏导督脉的阳气,驱邪外出,达到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此前有研究[5-6]认为PHN是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的带状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根据病毒向神经末梢移动而疼痛沿神经分布的特点,疼痛位于躯干及四肢部者,针灸时宜选疼痛皮损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祛邪外出,祛瘀通络止痛。电针阿是穴→阿是穴、夹脊穴→夹脊穴组可直达病所,增强区域通络止痛的功效。

表1 电针刺激穴对选择情况

2.2 电针参数

2.2.1 电针仪型号 见表2。50篇文献中提及电针仪型号的文献共42篇,其中G6805型电针仪使用最为广泛。共24篇,占57.1%。G6805型电针仪经过几代改版更新,现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选项,频率旋钮范围为0~9 Hz,强度旋钮范围为0~7 mA,且可接3组电针,经济实惠,操作方便。

表2 电针仪分布情况

2.2.2 电针仪波型 现有通用电针仪上的波型选择有连续波、疏密波和断续波。统计50篇文献中仅有3篇未提及电针使用的波型,在47篇描述电针波型的文献中31篇选择疏密波,占66%,其余16篇为连续波,占34%。

2.2.3 电针仪频率 见表3。电针仪使用频率最多为2/100 Hz交替波型,其他频率使用较少。

2.2.4 电针仪波宽 在纳入的50篇文献中未有文献提及电针仪波宽。有学者以较精密的示波器测量多款现今通用的电针仪,结果显示各款电针仪脉冲宽度颇为相近,波宽值范围为 0.3~0.5 ms[7]。 有研究发现治疗神经损伤肌肉的适合电脉冲刺激波宽在10~300 ms范围内[8]。那么现在使用的电针仪是否波宽过小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

表3 使用频率情况

根据上述电针参数的统计结果,针灸治疗PHN使用最广泛的波形为疏密波,刺激频率为2/100 Hz,在纳入的50篇文献中未有文献提及电针仪波宽。疏密波是指疏波和密波交替输出的组合波,目前国内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显示疏密波对组织不易出现适应性反应,镇痛作用更持久[9]。电针频率是目前国内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的参数,方剑乔等研究表明2 Hz电针频率能下调神经病理痛早期外周敏化;100 Hz是发挥电针镇痛抗抑郁效应的优势频率参数[10-11]。韩济生等研究表明,低频(2 Hz)电刺激促使内啡肽和脑啡肽释放增加,而高频(100 Hz)电刺激可促使强啡肽释放,当上述两种频率交替刺激时,3种阿片肽同时释放,产生较强的止痛效果。可见运用2/100 Hz电针频率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负性情绪,配合疏密波能够延长镇痛时间[12]。从电针波宽上看,现常用的通用电针仪上并无波宽选项,故临床上难以直观比较,但周杰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波宽和频率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电针镇痛疗效[13]。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纳入的部分文献中表示频率的单位出现了“次/s”“次/min”,而目前通用电针仪没有这种单位标示,故部分文献频率表示的真实性尚存疑问。

2.2.5 电针仪刺激强度 见表4。在提及刺激强度的41篇文献中大多以耐受为度,占纳入文献的92.7%。另有10篇文献用电压定量描述电针刺激强度,其中9篇文献使用电压范围在2~5 mA之间,1篇文献标注电压调节从0.5 mA起调,并没有固定的电压值。

从上述统计的电针刺激强度来看,在临床报道中多“以患者耐受为度”来描述,少数临床报道用电压定量描述电针刺激强度。目前临床上电针刺激强度多以“患者耐受为度”为标准,刺激不宜过强,通常可见局部肌肉微微跳动,出现节律收缩为宜。研究证实,过强的刺激和适度刺激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9]。余玲玲等指出电针抑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并不是强度越大越好,当电针强度达到3 mA时即可发挥满意疗效[14]。由此可见刺激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电针疗效。

表4 电针仪刺激强度分布

2.3 治疗时间

2.3.1 刺激时间 见表5。在提及刺激时间的46篇文献中大多数采用每次治疗30 min,占71.7%。

表5 电针仪刺激时间分布

2.3.2 间隔时间 见表6。可见在提及电针刺激间隔时间的47篇文献中,间隔时间大多为每天1次,其次是隔日1次,1篇报道为1周2次。

表6 电针刺激间隔时间情况

2.3.3 治疗次数 见图1。在提及具体治疗次数的46篇文献中,其中45篇治疗次数固定,1篇治疗次数表述为至疼痛消失为止。在固定治疗次数的46篇文献中,主要以20次为主。

图1 治疗次数分布情况

上述统计显示,在提及刺激时间的46篇文献中参数多样,主要以“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20次”。根据经脉气血运行规律推算针灸刺激时间以30 min为宜。经查阅,极少有关于针灸治疗时间的相关理论研究。有文献提出,刺激时间为30 min的标准过于笼统,且疏密波的刺激时间可以达到45 min以上[15]。有实验表明电针持续时间在30~45 min时镇痛效果最好[16]。

3 讨 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盘疮”等范畴。早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对本病的相关记载。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手段,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上疗效突出。电针疗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电流刺激达到治疗效果,由于其具有显著的镇痛效应[17]目前针灸临床使用广泛,部分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手针治疗[18]。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在纳入的50篇文献中有效率均高于83.6%,其中有11篇研究报道,采用电针治疗PHN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性情绪有效,安全性高。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采用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值得推荐使用的方法。

综合上述统计结果,按照选择性多寡原则制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电针治疗方案:“选取阿是穴→阿是穴、夹脊穴→夹脊穴组,用G6805电针仪,于2/100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耐受为度,每次刺激30 min以上,每日1次,共刺激20次”。但目前电针治疗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本研究结果亦显示,在纳入的50篇文献中,电针参数不统一,波形、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均不统一;部分研究对电针治疗参数未进行详细描述,这可能是作者未在文章中反应相关试验参数,抑或试验过程本身可行性并未考虑到相关参数,这降低了研究的可信度,进一步降低了电针疗法在临床上推广。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作为一种慢性疼痛性疾病,病因病机多为肝胆湿热内蕴或脾湿内蕴导致湿热蕴结肌肤,湿热之邪蕴结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不通,久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主要作用为改善疼痛,改善患者体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祛除患者病机还当从传统经络辨证角度进行腧穴配伍治疗,整体辨证,分型治疗。

展望,目前针灸治疗PHN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普通针刺、电针、火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灸法等多种疗法,且临床研究报道多种疗法治疗均有效,但缺乏针灸各种疗法间的疗效比较,且存在治疗不规范的问题。目前实验基础已较为丰富,通过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能够提高不同研究直接同质性,为未来针灸治疗PHN提供更为有力的高质量证据。

猜你喜欢
后遗夹脊神经痛
夹脊穴考辨
光明中医(2022年8期)2023-01-04 20:31:58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5:46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后遗疼痛的临床观察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03-26 18:00:27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颈夹脊”源流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