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 杨典龙 周宗玉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本传统现代疗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面瘫在中医学中又称做 “口眼歪斜”“吊线风”“口僻”等病名[1],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FP),多以前额皱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表现为主要症状,其发病率一般在11.5/10万~53.3/10万左右[2]。而对于PFP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发颜面的局部神经与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性水肿而发为本病[3]。现阶段的西医临床治疗由于缺乏特效疗法,一般以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为首要治疗手段,使部分顽固性PFP患者恢复较差,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4]。基于以上多种原因,笔者开展了电针刺激联合竹罐疗法治疗风痰阻络型面瘫的研究,依据PFP产生的机理并结合中医学进一步探究此种疗法的可行性,现叙述于此。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对于PFP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1]对于风痰阻络型面瘫的诊断标准。2)辨证标准:(1)主症为起病急骤,面部表情板滞、麻木、瘫痪,口角歪向健侧,漱口漏水,进食不畅,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2)次症为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弦滑。3)纳入标准:两组病例均符合相应的诊断及辨证标准者;年龄18周岁以上者;病程7 d以内者;本次发病为首次发病,且无既往病史者;近1周内未使用任何可以影响本研究的药物者;患者及家属自愿加入本项临床试验。4)排除标准:虽发生面神经麻痹症状,但属于继发性或中枢性者;合并有明显的精神状态异常者;合并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有严重的呼吸系、心脏、内分泌、消化等系统原发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性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未按医嘱完成全部疗程治疗或所需收集的资料不全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定者;自行退出及研究过程中发生危重病症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PFP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基础组各43例,其中联合组中男性26例,女性 17 例;年龄 25~65 岁,平均(41.42±15.82)岁;病程6 h 至 7 d,平均(3.48±1.51) d;发病部位:左侧局部发病20例,右侧局部发病23例。基础组中男性27例,女性 16 例;年龄 29~68 岁,平均(43.15±16.73)岁;病程12 h 至 7 d,平均(3.92±1.33)d;发病部位:左侧局部发病18例,右侧局部发病2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基础组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207),治疗周期为10 d,前5 d每日60 mg,后5 d逐渐减量至停用。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1164),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由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921),每次0.5 mg,每日3次;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60202),每次 500 mg,每日 2 次。2)联合组除基础组的治疗外,另予电针疗法联合竹罐疗法进行治疗。(1)电针疗法。主穴:听宫、颊车。辅穴:翳风、风池、地仓、印堂、太阳。若人中沟偏移配水沟穴,若鼻唇沟平坦配迎香穴,若额纹消失配头维穴。将电极置于主穴,以连续波形选择适量电流刺激,以面部肌群随波形运动为宜,每次25 min,每日1次。(2)竹罐疗法。中药组方:禹白附 50 g,全蝎 15 g,白僵蚕 15 g,防风 30 g,细辛 20 g,桂枝 30 g,黄芪 30 g,川乌 20 g,草乌 20 g,茯苓30 g,白术25 g,透骨草15 g,甘草15 g。 将以上中药置于大小合适的药包内,并加入3 000 mL水进行煎煮,待其沸腾后仍煎煮10 min,最后保温备用。器具选择:将竹罐制作成直径为3~5 cm,长度为6~8 cm形如腰鼓的圆筒,并将其管口用砂纸进行处理,使其保持光滑平整。施术部位:患侧听宫、颊车、地仓、阳白、太阳、鱼腰等穴。用法:将竹罐完全浸入煮沸的药液内,5 s左右将其取出,且将药液快速排出,将罐口在毛巾上进行擦拭,以防药液烫伤,最后将其迅速吸拔于特定施术部位,每次10 min,每日1次。两组治疗均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与每疗程结束后设立1次访视,共设4次随访。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面神经功能疗效(改良portmann 评分法[6])。 包括抬眉、闭眼、鼓腮等 6 项,各项评分为3分为运动正常、2分为运动减弱、1分为运动明显减弱、0分为运动消失,且在患者安静状态时对于患者的面部情况进行评估,2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不对称、0分为明显不对称,共计20分,得分越低病情越严重。2)患侧局部肌电图。以诱发电位仪对患侧方向的耳垂与腮腺的横联线进行电刺激,主要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肌等肌群的神经传导。3)临床疗效[7-9]。治愈:额纹、闭眼、鼓腮、面部表情等均恢复正常,H-B分级为Ⅰ级,且证候的总积分减少≥95%。显效:额纹、闭眼、鼓腮、面部表情等均得到一定恢复,H-B分级为Ⅱ级,且证候的总积分减少≥70%。有效:额纹、闭眼、鼓腮等均得到改善,无损害性不对称,眼睑用力能够完全闭合,H-B分级为Ⅲ级,且证候的总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与体征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静止时面部外形不对称,H-B分级在Ⅳ级以上,且证候的总积分减少不足30%。4)经治疗后临床恢复情况:其中包括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各时间段的portmann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患侧肌电图、临床疗效、临床恢复情况。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在portmann评分的比较上,经过第1疗程与第2疗程的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基础组患者(P<0.05),在经过第3疗程的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要显著优于基础组患者(P<0.01)。同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的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时间主效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的portmann评分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且两组患者portmann评分的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分,x±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分,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基础组同时期比较,△P<0.05,△△P<0.01。 下同
组 别 第2疗程 第3疗程联合组 14.54±1.66△ 17.84±1.48△△基础组 10.49±1.53 13.22±1.18 n 43 43治疗前 第1疗程4.62±1.43 9.89±1.58△4.57±1.36 6.92±1.79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电图情况比较 见表2。在测定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肌情况的方面,与治疗前相比,联合组患者有较大幅度的改善(P<0.01),而基础组患者只有一定幅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侧肌电图的改善情况明显要优于基础组患者(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电图情况比较(ms,x±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肌电图情况比较(ms,x±s)
组 别 时 间 鼻肌眼轮匝肌 口轮匝肌联合组 治疗前 3.62±0.59(n=43) 治疗后 2.59±0.32**△基础组 治疗前 3.57±0.66 4.28±0.72 3.83±0.68 2.73±0.35**△ 2.53±0.39**△4.34±0.78 3.74±0.71(n=43) 治疗后 3.08±0.45*3.61±0.54* 3.19±0.47*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在总有效率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只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而在痊愈例数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1)。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临床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4。联合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与基础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 (P<0.01);而在只计算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示为痊愈的病例时,联合组患者的平均痊愈时间与基础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中医学中,“面瘫”之病最早被记载于《灵枢·经筋》之中,并已经对其病因与病机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同时历代医籍对于本病的记录也较为丰富,如《针灸甲乙经》《玉龙歌》《针灸大成》等,现代中医学多受其影响,根据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证型进行论治,其中以风痰阻络型面瘫最为常见[1]。而笔者认为,虽然多数面瘫患者的病因均是由外感因素所致,但一般在其发病前均存在素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的基础,因此其发病机制一般均是以内外因素相互纠结而成,既有风邪与痰邪阻滞局部脉络,又存在素体虚弱的表现,以上多种因素相互错杂而终致本病发生。且多数医家认为,对于面瘫的治法应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着手,其中扶正是指运用补养气血与健脾化湿等法,使素体正气充沛,脾运得力;而祛邪是指运用祛风散寒与疏经活络等法,使局部经脉气血畅通,缓解局部经络的拘急不适[10-11]。同时经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血管内高凝状态与外风吹袭等因素可以作为引发面瘫的主要相关因素,能够导致局部的神经组织缺乏营养的支持,最终导致面部神经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发为本病[12]。
表4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d,x±s)
表4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d,x±s)
组 别 n 平均起效时间 平均痊愈时间联合组 43 8.42±3.32△△ 17.42±5.37△△基础组 43 17.53±5.44 27.52±7.69
在电针刺激疗法的穴位选择上,主要以循经于头面部的经络为主,再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额纹消失、目不开合、人中沟歪斜等问题进行相应的穴位增减。其中主穴为听宫与颊车,前者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后者归属于足阳明胃经,两穴配合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效,再与风池、迎香、太阳等局部或远端穴位相互配合使用,共奏疏通经脉、调节气机等作用[13]。同时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电针疗法在刺激特定腧穴时,不仅具有刺激神经末梢与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具有增强肌纤维收缩与促进局部炎症介质吸收的作用,比普通针刺疗法更具优势[14]。
在竹罐疗法蒸煮药物的组成上,以禹白附为君药,本品性辛甘而温,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之效;以全蝎、白僵蚕、防风、细辛、桂枝、黄芪为臣药,即可增强君药息风镇痉、化痰散结之效,又可达到祛风解表、益气固表、温通经脉之功;以川乌、草乌、茯苓、白术为佐药,即可增强君药祛风湿之力,又可健脾化湿,并制约诸药温燥之性;以透骨草与甘草为使药,既可引导诸药透肤入里,又可缓解诸药之毒性,并调和诸药;本方诸药相互配合使用,既可治疗风痰之邪入里阻于局部所致的筋脉拘急不适,又可治疗素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卫外不固及空痛无力[15]。同时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竹罐疗法在刺激特定腧穴时,不仅能够达到普通拔罐疗法的治疗作用,还能够通过负压与热扩散的原理,使蒸煮药物更易于局部吸收,并增加局部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的供应与代谢产物的运输[16]。
在治疗效果上,联合组患者所采用的新型治疗方式,不论是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与患侧肌电图的比较结果分析,还是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分析,在治疗PFP时均更为快速且有效,充分证明了此种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时的价值,但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扩大样本量,进行多因素与多水平控制下的分层研究,并进行量、时、效等问题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