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谏卿 沈谏婷 李晓妹 李雅青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多发病。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梗死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约占80%[2-3]。脑梗死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4]。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310万,致残率高达70%,重度致残率高达40%[5]。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迁移,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大部分脑梗死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力减退,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6]。有研究显示,若肢体关节活动受限超过3个月,则会导致患肢残余功能难以恢复甚至丧失,最终发生肢体功能永久性缺失[7-8]。因此,脑梗死急性期进行积极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离子导入具有电刺激、穴位刺激和中药外渗等特点,可以通过特定穴位的电刺激和中药起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和的目的[9-10]。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将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1]的诊断标准;虚血瘀证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中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脑梗和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时间≤14 d;年龄18~70岁;发病后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知情同意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者;发病后生命体征不平稳,意识障碍或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者;发病时间>14 d;非首次脑卒中患者;合并帕金森病、小脑萎缩等其他疾病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者。
1.2 临床资料 回顾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年1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6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确诊,根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49~70岁,平均(53.12±12.6)岁;病程 4 h 至 12 d,平均(8.95±2.15) d;伴高血压病20例,糖尿病12例。治疗组43例,男性29 例,女性 14 例;年龄 41~69 岁,平均(51.2±13.9)岁;病程 2 h 至 10 d,平均(10.25±2.68) d;伴高血压者 23例,糖尿病者1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伴随疾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和治疗。1)基础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康复锻炼等。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血压、心率、外周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详细向患者讲述本病的起因、治疗及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教导患者通过听音乐、聊天等方式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饮食护理:教育患者及家属忌食辛辣、油腻、刺激食物,宜进食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等食物。用药护理:定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用药期间是否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康复锻炼:指导、协助患者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2)基础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积聚、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脂稳斑、营养神经等治疗。溶栓:发病时间<3 h内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后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选择阿替普酶(上海勃林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 20140216,规格 20 mg/支),剂量 0.9 mg/kg,加 0.9%氯化钠注射液配置至质量浓度为1 mg/mL,总剂量10%先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60 min内静脉滴注。控制血压:选择ACEI、ARB、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或正常范围。控制血糖: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正常水平。调脂稳斑:选择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0821,规格 20 mg/片),每次 10 mg,口服,每晚 1次。抗血小板聚集: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20141134,规格 75 mg/片],每次75 mg,口服,每日1次。营养神经: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41227,规格20 mL/30 mg)3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 g,党参 30 g,当归 15 g,川芎 15 g,桃仁 15 g,红花 15 g,地龙15 g,赤芍15 g,石菖蒲15 g,木瓜15 g。 上述中药加水500 mL,浓煎至50 mL。每次使用前将中药衬垫放入药液中充分浸泡,采用超声中频导入仪,将衬垫置于上肢曲池、外关穴,下肢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强度及透热以个人适宜为宜,每次2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共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 1)NHISS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14]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指数):Barthel指数[15]包括进食、洗漱、穿衣、如厕等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利用 Fugl-Meyer评量表[16](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者示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肌力分级:采用肌力Lovett评分法评价患者肌力,分为0~5级,级别越高,肌力越好。
1.5 疗效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3]。死亡。恶化:NHISS 评分增加≥18%。无变化:NHISS评分减少<18%。进步:NHISS评分减少≥18%,<45%。显著进步:NHISS评分减少位于≥45%,<90%。基本痊愈:NHISS评分减少≥9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NHISS、BI、肌力Lovett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的NHIS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I、肌力Lovet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
表 2 两组 NHISS、BI、肌力 Lovett评分比较(分,x±s)
表 2 两组 NHISS、BI、肌力 Lovett评分比较(分,x±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肌力Lovett评分NHISS评分 BI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1.62±0.41(n=43) 治疗后 3.62±0.71*△对照组 治疗前 1.68±0.36 19.02±3.25 37.21±8.27 7.26±2.31*△ 65.9±15.23*△18.93±2.36 36.85±9.52(n=43) 治疗后 2.84±0.69*11.58±3.26* 52.63±11.58*
2.3 两组FMA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的上肢、下肢及总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
表3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x±s)
表3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x±s)
组 别 时 间 总FMA评分上肢FMA评分 下肢FMA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35.36±10.24(n=43) 治疗后 71.84±15.62*△对照组 治疗前 38.35±12.84 24.58±8.18 10.96±4.13 41.87±11.51*△ 29.12±8.51*△26.36±9.16 11.52±3.87(n=43) 治疗后 59.32±13.35*38.63±10.82* 20.87±5.62*
脑梗死是临床上神经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急性脑梗死以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为主,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率。但是仍有高达40%~70%的患者遗留后遗症,主要是肢体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缺血缺氧会造成神经细胞永久性坏死,加之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差,因此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等治疗手段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一般[17]。因此,寻找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为气血不足,气虚不能行血,血行瘀滞,血虚生内风,瘀血夹痰、风上扰清窍,阻滞脑脉而发为此病[18]。因此,治疗此病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和为则,以益气、活血化瘀,辅以行气、化痰为法。脏腑、经脉与腧穴间必然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五脏六腑因经络纵横交贯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气血阴阳运行于脏腑、经脉、腧穴之中,是维持肢体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药离子穴位透入治疗可通过取神经分布在经脉上的穴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电刺激和药物直接刺激运动神经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从而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不宜气血,当归活血补血,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搜风通络化痰,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石菖蒲化痰开窍,木瓜舒经通络。诸药合用,可益气活血,舒经通络。上述中药配合中频离子导入,一则可以发挥电刺激作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镇痛、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循环血量;二则可以增加中药的渗透作用,直接作用于腧穴,能够舒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三则可以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进而通过经络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因此,上述中药离子导入可益气活血、舒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中药离子导入联合针灸可将电刺激、腧穴和中药3种方式有机结合,对肌群和运动的刺激,有助于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中枢运动和感觉系统,促进神经再生,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协调动作,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本研究发现,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组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NHISS评分,提高BI评分、肌力Lovett评分和FMA评分。
综上,中药离子导入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