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赵燕妮
大凉山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差异性大,自古以来就是通往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2017 年,为了配合乌东德水电站的工程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州博物馆、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多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18 年暑期,山西大学考古学系加入乌东德水电站文物保护项目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我们一行三人从“清凉龙城(太原)”经“美丽蓉城(成都)”,过“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攀枝花,流转“山路十八弯”的颠簸,到达此地,以期领略先民生产和生活的蛛丝马迹。
大坪子遗址位置示意
图① 满山遍野的芒果
图② 沿途洪水
7 月19 日,初入凉山州。七月的凉山,漫漫雨季,电闪雷鸣,无法开工,常断水断电。暴雨导致河水暴涨,常把蓄水沟冲垮。
大坪子遗址是其中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新安乡马鞍村金沙江支流城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总面积约10000 平方米。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申报,国家文物局的批准,2018年度计划发掘面积为3000 平方米。按照田野考古规程,需要布设5 米×5 米正南北向探方120个。7 月底,在李江涛老师的带领下,使用目前国内通用的先进的RTK 进行布方。
发掘区北部及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出土遗迹遗物较多,但南部遗物和遗迹都很少。我们从南部开始发掘,每人负责4 个探方。一时间要协调、指导10 个民工,并收集遗物、判断遗迹、划分地层、整理资料,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RTK 布方
工地一瞥
起初,特别期待遗存的发现。但造化弄人,几天过去,探方竟然空空如也。看着别的探方陆续出现陶片、石器等遗物,发现灰坑、灰沟等遗迹。着急羡慕之余,每天都默念老师的教诲,“苦心、耐心、细心”,“叠压打破,判断早晚;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然而,直至挖到生土,才恍然间懂得“空方”的涵义。直到发掘第5 个探方时,终于发现疑似灰坑的遗迹。刮面、拍照、绘图,然后清理,但发现是个现代树坑。此后,又接连出现了几个类似的现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9 个探方,终于开始发现零星陶瓷片,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灰坑。此后,每个探方都会或多或少出土一些陶片、骨骼遗存、石斧、石杵等。一下子,我开始忙碌而充实起来。白天记录发掘中的发现,收集遗物,如按照单位和地层将陶片分装,将石器等登记为小件,单独编号。同时,反复刮面,据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判断遗迹,接着清理,并取土样和炭样。之后照相,绘制遗迹的平剖面图等等。晚上写探方日记、整理发掘资料。每天都有很多收获。
历时3 个多月,大坪子遗址发掘结束。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各类遗迹50 余处,包括50 个灰坑、4 条灰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等。陶片以素面夹砂灰陶、灰褐陶、红褐陶为主,也有少量绳纹、戳印纹、划纹、附加堆纹等陶片。可辨器形以折沿罐、带耳罐等为主。石器有斧、刀、镞、杵、凿、纺轮等生产工具,还有部分装饰品,如石玦等。据陶器、石器和它们组合群的特征,可以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和临近同时期的横栏山文化接近。
图① 略作休整
图② 清理遗迹
出土陶片
大坪子遗址概貌
8 月以后,很少下雨,酷暑难耐。10月中旬,尽管不再炎热,但早晚温差过大。11 月以后,早上在工地穿着棉衣,并烧火取暖,但中午回去则必须换成短袖。期间,每逢休息,最为惬意。领队除用鱼、虾、鸡、野兔等做“大餐”外,还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包抄手,甚至到金沙江边烧烤。
在发掘中,当地人都不用铁锹,而是用锄头挖土、簸箕运土。经调研,马鞍村就没有铁锹这种工具。此外,这里的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即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左右吃饭。实习结束的那天,探方阿姨特意杀了鸡,做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们前往做客。
考古队员合影
来时是炎炎夏日,归时已是瑟瑟初冬。4 个多月的发掘,我有幸完整参与。这段日子实践并丰富着田野考古知识,而且还领略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我研究生生涯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