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川方言中“V不V得来”结构

2019-04-28 10:30董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普通话语法语义

内容摘要:本文浅谈四川方言中特有的语法结构“V不V得来”及它的肯定回答“V得来”和否定回答“V不来”结构的语法和语义特点。四川方言中“V不V得来”结构中的动词V多是单音节的动作动词。从语义上看,此结构的语法意义是“会不会、能不能或是习不习惯做某事”。

关键词:四川方言 V不V得来 语法 语义 普通话

四川地处西南,属于北方方言区,有着独特的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除了音调不同,其他用法基本相近,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许多普通话里和其他方言区里所没有的特殊句式结构。本文以“V不V得来”及它的肯定回答式“V得来”、否定回答式“V不来”为例,探析其语法、语义等特点及其在普通话中的表达式。

一.能进入“V不V得来”结构的“V”

(一)通常是单音节动词,且是动作性强的动词。

如“吃、写、说、跳、穿、搞、打、唱、吹、抓、盖、关”等。例如:

打不打得来麻将 写不写得来字 说不来普通话 跳不来广场舞 关得来空调;

(二)如果是双音节动词,第一个V通常只用第一个语素。

例如:研不研究得来 治不治疗得来

(三)非动作动词的双音节词不可进入。

例如:

1.*你同不同意得来这个意见?(注:*表示该句子不正确,全文皆同)

2.*我知道不来这件事。

3.*他思考得来问题。

上面三组例句中,V是双音节的,且不表示具体动作,是不正确的说法。

(四)以下小类动词不可进入该句式:

1.判断动词:是、在于、如同、等于、犹如等;

2.能愿动词:能、会、应该、愿意、肯、敢等;

3.存现动词:有、在、存在、出現、消失等;

5.趋向动词:来、去等;

以上词语属于非自主动词,不能自由支配变化或属性。

二.“V不V得来”结构的“得”

(一)普通话中“得”的性质及意义

对“得”字句中“得”的词性,目前主要有下面几种说法:

1.“得”为实义动词,表示“得到”。

2.特别介词。①黎锦熙(1924)提出“得”是特别介词的说法。

3.助动词。表示“必须”、“应该”或是许可,其后面必须带宾语,且一般带动词性宾语。

4.动词后缀。②朱德熙(1982)把“得”看作动词的后缀。

(二)在四川方言中,“得”的性质和意义

在四川方言中,“得”则用作是助动词,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义,相当于“能、能够、可以、会”等助动词。

上文已提到,在普通话中,助动词“得”表示必须、应该、许可等意义,其后必须带宾语,且一般为动词性宾语。但四川方言中的“得”字的用法却没这些束缚,动词可以在“得”后面,也可以在“得”的前面;不仅可以带动词性宾语,还可以带名词性宾语或是直接不带宾语。具体分析如下:

1.“得”+动词(+宾语)

(1)勒闷得罪人的事情,我才不得做。——这么得罪人的事,我才不会做。

(2)他怕哪个,也不得怕你嘛。——他怕谁,也不会怕你。

(3)得行。——能行/可以。

(4)他肯定得出来,只是不想出来。——他肯定可以出来,只是不想出来。

这里的“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会、可以、能”。否定形式一般用“不得+动词(+宾语)”,表示“不会、不可以、不能”。提问时式可以用“得不得”表示“会不会、可不可以、能不能”的意思。

2.动词+(不)+“得”

(1)你自己去不得行蛮,又不是走不得路——你自己去不行吗,又不是不能走路。

(2)这台电脑还用得——这台电脑还能用。

这里的“得”表示“能、能够”的意思,表示(不)具备某种能力。

3.在“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结构中也表示这几个涵义:

(1)打不打得来篮球——会不会打篮球

(2)吃不吃得来羊肉——能不能吃羊肉/习不习惯吃羊肉

(3)唱得来英文歌——会唱英文歌

(4)弹得来钢琴——会弹钢琴

(5)说不来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

(6)煮不来饭——不会煮饭

三.“V不V得来“结构的“来”

(一)“来”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种用法,如表示动作的趋向、表示概数、表示目的连词等。例如:

1.尽一切力量来完成计划。③

2.大家想办法来解决。④

3.对方暗地里派了十来个人捣乱。

4.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⑤

5.他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⑥

例1、例2中的“来”表示动作的趋向,将要做什么。例3中的“来”表示概数。例4、例5中“来”为目的连词,“来”后连接的句子即目的。

(二)四川话“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中的“来[nai21]”,充当可能补语,后可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1.你栽不栽得来秧子?——你会不会插秧?

2.我修得来沙发。——我会修沙发。

3.啷个小的娃儿居然都做得来啷个难的题了。——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会做这么难的题了。

4.我唱不来这首歌。——我不会唱这首歌。

5.这个字我写不来。——这个字我不会写。

由此可见,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来”比较,四川话中的补语“来”没有实意,在四川话转换为普通话时通常被省去。

四.“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结构的语义

(一)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

四川话用“V不V得来”表示会不会、能不能或是习惯不习惯做什么。回答时,肯定回答用“V得来”,否定回答用“V不来”。如:

各式的前三例分别表示会不会、会或是不会做什么,后三例分别表示能不能(习不习惯)、能(习惯)或是不能(不习惯)做什么。

(二)“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在普通话中的对应表述

“V不V得来”、“V得来”和“V不来”转变为普通话,一般是在动词前加“会不会/能不能”、“会/能”、“不会/不能”,若有宾语,则放动词之后。

如:你家娃儿弹不弹得来钢琴?——你家小孩会不会弹钢琴?

他开得来车——他会开车。

她才一岁,还走不得路——她才一岁,还不能走路。

(三)“V得来”“V不来”的语法意义可概括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不能实现某种动作的行为及趋向”。

例如:“他是个研究生,肯定办得来这件事”(主观能力);“里面的螺丝不见了,我修不来这个东西了”(客观条件);“他一个小娃儿,啷个可能做得来大人都不一定做的好的事嘛”(不可能)。

1.沈清淮先生曾对“V不C”结构的语法意义、语义联系及语义选择做过分析,认为“V不C”的语法意义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影响,施事或受事不能实现某种动作的结果、趋向和情态”。⑦“V不来”就符合“V不C”结构标准,所以与它语法意义相同。

2.“愿而不能”是“V不来”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如“不好意思,我修不来空调”,这句话表示“我愿意帮你修空调,但是我不会修空调”。

3.“V得来”表示动作V实现的可能性。如“他肯定写得来那个字/他肯定写不来那个字”,这句话表猜测“他会写”或是说话者希望“他会写”。

综上总结,“V得来”、“V不来”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包括“可能义”和“说话者的希望”。例如:“他不一定请得来厂长”,“我肯定请得来”。

(四)“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在句中通常是做谓语或可能补语。表示动作进行或实现的可能性,即动作能否顺利进行或实现。

五.结论

四川方言的“V不V得来”、“V得来”、“V不来”结构中的V多是单音节动词,且多是动作动词。若V是双音节动词,第一个V通常采用重复动词第一个语素的方式。其中,“得”是用作助动词,表示可能、意愿、许可等义。“来”充当可能补语。

从语义上看,此结构的语法意义是会不会或习不习惯做什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4

[2]曾婷婷.湖南新化方言中“得”字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05-23

[3]孙姃爱.现代汉语可能补语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4]郑有仪.四川话的几种句法结构[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7-02

[5]徐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都话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7-04-03

[6]李丹阳.四川方言“啥子”与“啥子+N”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0

[7]李剑影.以“V得/C”为特点的汉语能性结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6-20

[8]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北京.中国语文.1980

[9]沈清淮.试析补语否定可能式的三种对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27

[10]郑剑平.试论四川方言的“V都Vp了”结构.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30

注 释

①黎锦熙(1924)提出“得”是特别介词的说法。

②朱德熙(1982)把“得”看作动词的后缀。

③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书中的解释是:表示要做某事。

④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同上①。

⑤引自《现代汉语词典》,书中的解释是: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后者是目的。

⑥引自《現代汉语词典》,解释同上③。

⑦引自沈清淮《试析补语否定可能式的三种对举》。

(作者介绍:董艳,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语法语义
语言与语义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17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