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侗族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019-04-28 10:30汪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侗族村落民族

内容摘要:传统村落的聚居形态存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村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象。本文章主要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根据侗族文化在村落空间形态的体现,探讨侗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差异性与地域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保护体系,以便为侗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 侗族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重要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作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村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该地区民俗风貌、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该地区村落居民社会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章主要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根据侗族传统村落空间规划与地域形态,探讨侗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差异性与地域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保护体系,以便为侗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1.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侗族居民择地而居,创造出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其传统文化体系为适应周边环境,在不断的分裂与重组模式下,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与地域性文化。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

1.1侗民族精神文化的体现

从狭义上分析,精神文化涵盖了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是物质文化核心的载体。在侗族精神观念中,侗族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为代表,祖先崇拜以民间信仰的“萨玛神”为主,居民祭祀萨岁,历经代代相传,已成为侗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自然崇拜则是以古老淳朴的原初生存状态为主。譬如在侗族《起源歌》中歌唱:

生上分四方,地下分八角;

天上造日月,地下开江河;

先造山林,再造人群;

先有田地,再有男女;

草木共山生,万般从地起[1]。

从上述可知,侗族群体内部结构中所形成的社会活动、生活规律,以及对自然万物推崇与敬畏的生态观念,都受制于精神文化的影响。在侗族村落选址、空间营造、建筑装饰或房屋新建等过程中,均体现出侗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对自然崇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1.2侗族社会中“款文化”的意蕴

在侗族社会中,款文化是一种以父系氏族血缘为核心,地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其形成的主要目是为了解决侗族居民之间的纠纷,维护侗族社会的稳定。在父系血缘组织中“补拉”是最为紧密的联系关系,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群体关系。地缘组织称为“款”,意指合作、联盟,是侗族人民联合本民族与周边民族共同抵御外敌的民间组织形式,与父系血缘组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辅相成[2]。在留存的侗族村寨中,我们所看到村落多姓氏的结合、村落居住区域的划分,以及侗寨鼓楼的建设,均是受传统制度文化的影响。

1.3物质文化中侗族建筑空间的形成

物质文化是其他文化元素的物化产物,涵盖了服饰、器皿、村落,以及建筑装饰与建筑空间等。侗族建筑空间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经过长时间人口的繁衍以及在多元化的冲击下,空间结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空间系统。在受到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的空间形式。

2.侗族传统村落的形成与空间形态分析

2.1生态美的追寻与聚落选址

侗族村落多聚居在黔湘桂毗邻地区,境内依山傍水,为侗族居民提供有效的使用功能与保护功能。据史料记载,侗族先民不居住于此地,而是为追寻心中理想的生存家园,历经千辛万苦迁徙至此[3]。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侗族先民对生态美的追求已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执念,正是这一执念促使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认知程度,选择与民族生态观、自然观最为吻合的区域为栖息地,开始建造村寨[4]。

在最初选址时,侗族先民不仅会根据以上所描述的方面进行选址聚居地,社会生产与生存的需要也是侗族先民重点考虑的部分。以稻作生产为物质基础的侗族人民,充足的林木资源与水资源、肥沃的土壤、适宜耕作的土地等丰富的自然环境同样成为侗族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侗族村落中,一直流传着鸭鹅繁衍、狗做窝之类的历史传说。动物繁衍的自然现象说明此地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侗族先民准确的掌握了这一点,找到生存的最佳居所。经过长期的发展,侗族先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为世人留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村落文化。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侗民族内部系统中“精神”与“物质”完美结合的产物。

2.2地域环境下侗族聚落空间的布局

任何一个民族村落的产生,必定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内建造,其所存在的隐性差别,经过岁月的沉淀,已成为该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侗族村落多分布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分为山麓河岸、丘陵、平坝等三种聚居地域类型,通过民族文化与地域环境的结合,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聚落模式。譬如前文所叙述,侗族“款文化”中款的制定,不僅维系了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侗族聚落的生态环境与空间的格局。

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分布地区的实地调研,侗族聚落空间的布局具有明显的向心性。以鼓楼为聚落中心,顺势而建,系统的将聚落空间划分为居住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生产劳作区域,根据聚落地形地貌的不同,所展现的地域景观又存在很大的差异[5]。山麓河岸型聚落类型海拔相对较低,呈现出“线性”的聚落模式;由于地势险要、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型聚落居住区域依山势层层延展,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布局形式,如广西三江独峒镇林略村;平坝型聚落类型主要位于平原地带,如广西三江程阳八寨、独峒镇座龙寨等。由于地势平坦、空间开阔,呈现出居住区域密集,公共区域与生存劳作区域相对宽阔的聚落形态。

因此,根据不同的聚落环境、地形地貌,在聚落空间的布局上也存在很大不同。山麓河岸型聚落,延展性强,衔接着多个村落;平坝型村落则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以鼓楼或戏台作为村落中心区,呈圆形的模式向外发展;丘陵型村落形态层次明显,但建筑规模松散,广西三江独峒镇林略村为典型的丘陵地貌,随着房屋新建,鼓楼也逐渐增加,体现出层次分明的聚落形式。

3.侗族传统村落地域文化分析

3.1地域性特征与保护价值

根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流域的分布,侗族传统村落所形成地域特征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多元化因素的结合,反映了侗族居民的生活经验、审美标准,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侗族传统村落中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侗族先民通过自身的智慧,将独特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巧妙融入村落的社会发展之中,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文化。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重建,要维持生态稳定,保持原有的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保护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和生态环境的完整。避免村落景观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体系受到毁灭性破坏。

3.2地域性建筑空间的规划

建筑空间是村落居民的活动空间,主要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部主要为火塘、卧室、廊道等村落居民的私人场所,外部空间则分为单体建筑楼梯、杂物间,以及衔接建筑之间的巷道、鼓楼坪等公共活动场所。在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村落建筑与地域环境环环相扣,完美诠释了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譬如以上所提及的广西三江林略村,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原生态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具有流动性、生态活力的空间变化也逐渐减少,为了能够将传统村落建筑形态、布局完整的保存下,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地域元素对建筑空间起到决定性影响。

3.3实质性的地域文化保护策略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如今社会迅速的发展,多种现代化的使用材料与建筑风格涌入村落环境,如纯木结构建筑换成砖石、水泥等现代材料,为村落扩建破坏生态环境等,严重影响了侗族传统村落淳朴自然的生活发展规律。在这发展过程中,满足侗族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有效的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不建设性破坏耕地、林木等生态资源,留存侗族传统村落原始的风情风貌。2)突出地域特征,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是带动村落经济最直接的方式,其中最能吸引游客的营销模式,则是重点突出村落的独特性。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梯田、层次分明的村落景观、地理景观等,将其重新整合,并增加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形成直观的视觉感受,吸引游客。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切不可过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建设,而忽视了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发展。

4.结语

在特定的区域内,村落布局、建筑形式与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密切结合,从最初的选址到后期营建村落等发展过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因此,出于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梳理地方村落文化体系的脉络与演变过程,提炼侗族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中宗教信仰、神灵崇拜、民俗艺术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关系,提高民众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研究室.民间文学资料集:第一集[R].1982.

[2]赵晓梅著.中国活态乡土聚落的空间文化表达——以黔东南地区侗寨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0.

[3]吳浩,张泽忠,黄钟警主编.侗学研究新视野[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09.

[4]罗康智.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1期).

[5]范俊芳,熊兴耀.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J].中国园林.2010,26(7).

(作者介绍:汪倩,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与现代艺术)

猜你喜欢
侗族村落民族
我们的民族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多元民族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