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素养的童话教学

2019-04-28 10:30何镇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文化素养策略

何镇东

内容摘要:童话最天然地保存了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承担起了文化的激活和继承,为今天的儿童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的文化图景。童话教学要感知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让学生在文章熏陶中成长。

关键词:文化素养 童话教学 策略

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它最天然地保存了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承担起了文化的激活和继承,为今天的儿童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的文化图景。童话教学要引领学生穿越文字表层的藩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品味感受童话故事中蕴藏的真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文本读写。朗读和习作是文化积淀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读出声音,自己听到,才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巧妙设计了两个想象习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角色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丑小鴨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故事的复述。由于童话是故事类文体,有具有对话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符合小学生的复述水平。《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四次对话,有情节、有想象,可以安排复述。一般认为,童话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文体。童话教学要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的需求。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需要深入发展,在想象和迁移中扩大领悟,或更加细致思考,这是思维的深入发展,也是童话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的美好幻想,不是脱离生活,这恰恰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幻想不是凭空而来。所以,对小学生,不要担心他们幻想过多,不必过急地进行理性思维,倒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和说,用童话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童趣。

三.寓意的理解。理解寓意是童话教学的重要内容。寓意理解的途径,可以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可以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还可以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寓意。寓意理解的主要策略是:

1.象征性理解。童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的,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象征是童话吧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者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体现到童话人物身上,然后有给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性人物,他有错知改,是一个有思想的“巨人”,而“花园”既是实物的,也是象征的。

2.对比性理解。《巨人的花园》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许多处进行了对比,例如,村子的景色和巨人的花园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景色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3.多样性理解。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不应该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教师应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们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童话中的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给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思索。对《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要尊重孩子,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读完《丑小鸭》后,学生也可能有许多想法:善待别人、人要能经得起挫折、要相信自己有潜力、要变化着看问题……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个性,进行多样性解读。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高陵小学)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文化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