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体现

2019-04-28 10:30刘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性

刘斐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提出使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拟文本分析的角度,结合《十日谈》《巨人传》早期文艺复兴时的代表作品诠释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解读。

关键词:人文主义 人性 拉伯雷 薄伽丘

发生在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对欧洲文明进程影响深远,它高举复兴古希罗文化的旗帜,同时也在创作自己时代的新的文明,希罗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增长了人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人们头脑里有了一个新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即新的理性标准开始形成,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视,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很重要的精神特征。与此同时,随着商业经济的极大发展和自然科学不断涌出的累累硕果,人对自身的信念大大加强,人的内心世界也愈来愈受到重视,莎士比亚剧本中曾言到“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与基督教观念里人是“有罪的羔羊”卑微的,不值得探索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人一旦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就带来很多的困惑,信仰开始动摇。人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对人性的探讨和拷问使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思想也更加有内涵。多样的“人性”的表达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卜伽丘早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其宣扬的“人”的观念延续着古希腊—罗马式的原欲型世俗人本意识。即重视人的自然欲望的实现,放纵原欲,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之价值与意义。其文化内质是自然原欲型的。这恰恰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背道而驰,故对其反叛是由反对抑制人的原欲开始的。

《十日谈》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教会猛烈的抨击,他描绘了一幅圣徒不胜修士不修教会昏庸的图画,直接将矛头指向罗马教皇和教廷。揭开其神秘面纱,把罪恶性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如第一天第二个故事“杨诺劝教”这种对教会教士的猛烈抨击,源于薄伽丘对人自身的一种优越意识,坚信人的原欲是天然合理的,不可抵挡的。上帝将人制造的即美丽有匀称,就是让人尽情享受世俗生活快乐的,他要人们放弃对伊甸園的梦幻,转而寻找人间的幸福;引导人们把目光由超现实世界转向现实的人生,转向人自身。这是对“人”的一种自我发现,是人文观念的重大转折。如此一来,一种重新解说教义,似乎并不背叛上帝和宗教的新“人”的观念就产生了。这就是早期人文主义对肉体、爱情的一种神性理论依托。

薄伽丘对于人的原欲天然合理的信念在作品中的爱情故事里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卜伽丘看来,男女之间的两性吸引、两性之爱是天然合理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因为它是上帝的造化,而不是什么“罪恶”。很多故事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比如第四天的第一个故事:绮思梦达郡主因爱上父王的侍卫自愿饮毒酒身亡,其父追悔莫及,这个动人的故事,谴责了中世纪境遇主义的罪恶,是扼杀人天性的。“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最不受约束”真正的爱情是合乎情理,人性的,崇高的可贵的,因为神爱不能代替人爱。生活在尘世中的修女,难免偷情后也只能无奈地说道“不过硬要一个人抑制肉欲的冲动,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见第九天:“修女的故事”)。以上故事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欲是天然合理的!故薄伽丘所表现的人是原欲型的

诚然,卜伽丘对人性的理解是过于狭隘的,仅仅把男女情爱作为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源泉,把原欲视为人的本质,这一观念并无太大新意,古希腊时就已经演绎了这样的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荷马自省精神)而且带来了哲学的反思:人的原欲不总是天然合理的,它不可避免存有恶的一面并引发悲剧的结局,故用人的原欲冲击基督教文化,并非先进的思想武器;但是,他瞄准禁欲主义的弊端对其鞭笞,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特别可贵的是,他阐述了舒展的人性同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看到了幸福在人间,在人自身,而不在天国,不在上帝身上,从而找回了失落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世界中的那个自然欲望意义上的“人”,这是有重大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但是,如果对人的幸福快乐和本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自然人性的舒展上和自然欲望的实现与满足上,那么,人文主义的思想层次就显得低俗化了。人之为人,还有高贵的理性,人需要理性与精神的提升。到了16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视野逐渐开拓,一个新的自然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启迪了新的理念的产生,即推崇理性,理性使得人们从基督教文化禁锢之中解放出来。法国作家拉柏雷便是其中的代表。

较之薄伽丘,拉伯雷对“人”的理解更为全面。他不单单肯定自然人性,又强调了人智的价值。人的生命追求不仅仅靠自然欲望的推动,更是靠人智的牵引。他的《巨人传》描写了三代巨人离奇的故事。三代巨人身躯庞大能吃能喝,高康达一顿要喝1.7万多头奶牛产的牛奶,外形上的庞大无疑是一种象征,说明完善的人首先在自然体格上是健全的,且拥有人的种种自然欲望,包括正常的男女之爱。显而易见,拉伯雷借“巨人”这一外形向神圣的信仰发起攻击,表达了人的自豪与乐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基督教文化世界里的人们自甘渺小,仰视神圣而伟大的上帝。这是对自然原欲意义上的“人”的充分肯定,与卜伽丘对“人”的理解相似。

拉伯雷笔下的巨人们不光身躯庞大,而且善于思考,都任何事物都敢于怀疑,第十三章中写高康达5岁时用宫女的帽子擦屁股的故事,乍一听觉得很粗俗缺少美感,但它的的确确传达了一种新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不承认这个世界有现成的权威,所有的东西必须通过实验找到结论,放在理性审判台上接受审判,这是一种区别于基督教的新的科学理性。作品中巨人们那种狂放不羁、貌似离经叛道的行为实质上表达了人对自我的一种新理解:神圣与崇高不存在于人之外,而存在于人自身;一个发展完善的人本身就是神圣的。巨人的狂放不羁,表达了要求摆脱种种精神束缚的人的那种自由意志与乐观精神。

此外,拉伯雷还告诉人们,人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完善,精神的完善关键在于人智的开发,人智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的把握;人的自由、强大、力量主要生发于人的知性能力。第三部第四部描写高康达之子庞大固埃去寻找神壶,历经种种磨难后,神壶预示“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所以,《巨人传》在塑造巨人形象时,特别强调人智的开发。三代巨人都追求知识、真理和正义,也就是追求自身的完善。这三个畅饮被称作“庞大固埃主义”,由此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说卜伽丘的“人”主要是自然原欲的话,那么,拉伯雷的“人”则是“人智+原欲”。无疑,较之卜伽丘,拉伯雷拓展了“人”的观念的内涵,标示着他对“人”的理解的深化,从而发展了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意]薄伽丘.十日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法]拉伯雷.巨人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胡亚敏,黎阳全:《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湘潭大学学报,2010.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性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历史概念教学探究*——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为例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