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飞
2019年的马街书会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马街书会因到会艺人和曲种数量再创新高而持续强化其“马太效应”,初步形成以民间曲艺为内核的民俗文化良性发展态势,构筑起具有中原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圈。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马街书会作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态标本,对马街书会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发展和综合利用,对于繁荣乡村文化、促进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马街书会的文化虹吸
马街书会原本是以曲艺为核心的民间庙会,不仅有亮书卖艺的传统曲艺演出,更集合了戏曲、秧歌、唢呐、经调、盘鼓、魔术、杂技等多种技艺,在区域乡村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马街书会社会影响迅速扩大,文化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朝着综合化的方向纵深发展。从文化部门举办的马街书会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马街书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马街书会长篇大书擂台赛、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走进宝丰”慰问演出、中国曲协文艺小分队扶贫演出、刘兰芳·王印权师徒专场演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展演、宝丰县曲艺社“大书场”展演等来看,除了中原地区的河南坠子、三弦书、道情、河洛大鼓、大调曲子等主要曲种外,我国东西南北各地的主要曲种和一些濒危小曲种也出现在舞台上,如京韵大鼓、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相声、小品、山东琴书、四川清音、福州评话、快板书、长子鼓书、含灯大鼓、华阴老腔、凤阳花鼓等,“南腔北调”直面来自国内外的现场观众和网络观众。除此之外,民间的商业性演出也汇集于此,如歌舞、军乐表演、马戏表演、提线木偶表演、拉洋片等,不仅吸引着大批观众,也吸引着大批的电视台记者、摄影家、民俗爱好者和高校学者。据宝丰县文化部门统计,今年到会说唱艺人1336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当天赶会群众约25万人次,参加马街书会成为具有全国性文化辐射力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马街书会如此强大的文化辐射,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文化虹吸”效应。“虹吸”,在物理學上是指容器内的液体因为液面高度差的作用力,在管中形成一段真空层,在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持续通过虹吸管向更低的位置流出。“文化虹吸”是指当文化事象集聚于某一时空达到临界点时,不仅文化规模和经济效益剧增,而且会对周围的文化从业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造成巨大的文化心理压差,从而形成强大的虹吸力量,就像蓄水池一样开始发生文化聚集现象。马街书会自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宝丰县相继实施“马街书会保护工程”“马街书会民俗文化园”“马街书会景观工程”“曲艺小镇”等项目,中华曲艺展览馆、刘兰芳艺术馆、书状元雕塑公园、中国曲艺交易中心等场所相继投入使用,力图打造一个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名片。中国曲协、中国文联、文化部、宣传部等相继介入马街书会,试图以此为支点促进曲艺振兴,因此调动全国曲艺资源集中到马街书会,各地知名曲艺演员、民间艺人、专家学者得以源源不断云集于此。2017年1月,马街书会被原文化部命名为说唱文化(宝丰)国家级文化生态试验区,成为传统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艺人来说,之所以愿意来这里赶会,主要是抱团取暖,得到更大的名气和更多的演出收益,此后规模渐大而形成聚众共生的“集群效应”,再发展至愈增愈强的“马太效应”,曲艺边界逐渐消融,最终形成了以曲艺为内核的民俗文化生态圈。
当代信息化社会的主题之一是“共享”,由经济领域蔓延至文化领域,既带来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巨大便利,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形式的共性化和审美趣味的趋同化。而马街书会之所以能在流行歌舞、高雅艺术、电视娱乐等占据主流的文化环境下一枝独秀,就在于“文化虹吸”所形成的强大聚合力量,拥有极富中原特质的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而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构建起“书会、城乡、传统媒介、移动网络”四位一体的民俗文化新平台。
二、马街书会的民俗资源价值
艺术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马街书会因曲艺而兴,传统的愿书、灯书、神书、堂会书、喜庆书、开业书、祝寿书等演出活动,无不起到惩恶扬善、传道送知、团结邻里、和睦家庭等作用,其主要价值在于娱乐欣赏、伦理构建、移风易俗、宣传教化等。当下的马街书会,还承担着政策宣传、商业宣传的重要职能。在传统社会,马街书会及其曲艺活动长期处于文化小系统,属于草根艺术,与精英文化相疏离。马街书会得益于地方政府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和组织,已经发展壮大到无人不知的程度。受此影响,很多新创曲目以政策宣传为主,如计划生育、普法教育、消防、中国梦、廉政、扶贫等,表现主旨和审美趣味不断“上移式扩展”,深度融入文化大系统中。随着传统文化被人们重新认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推行,马街书会更是借助官方媒体的宣传而在主流文化圈获得了一席之地。君不见,一到农历正月十三,有关马街书会的新闻就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直播中,现场商业活动中也出现了很多曲艺宣传演出,甚至还有网红在马街书会现场进行网络直播,只为蹭马街书会的热度。
实践证明,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走市场化道路,仅凭政府财政输血、政策支持和企业赞助等是无法长久发展的,还需要依靠民间艺人自身,变输血为造血,凭借优秀作品和高水平演出来获得市场认可。马街书会是民间艺术的百宝箱,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价值,尤其是不断被放大的“明星效应”,是民俗文化资源的最大凝聚力。这里所谓的“明星”一是指曲艺界的大腕儿,如姜昆、刘兰芳、冯巩、牛群、赵炎、郭达、黄宏、巩汉林、田连元、赵铮、范军、大兵等,二是指本地曲艺名家,如历届书状元和名老艺人王树德、余书习、张麦捞、赵玉萍、乔双锁、邢玉秋、王剑霞、刘瑞莲、胡中华、蔡其山、白金山、李春迎等。还有到会的其他文艺明星也受到群众追捧,如歌唱家耿莲凤、克里木,魔术新秀丁德龙,主持人鞠萍、汪文华等。明星自带光环,因而助推了马街书会的市场影响,为民俗资源转化为民俗演艺市场创造了极佳的外部条件。同时,马街书会的市场化发展还要坚持传统与发展并重,在保持中原民俗文化风格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艺人的演出必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在此前提下实现价值引领。
三、马街书会的民俗资源开发
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主题是“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都开始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播云终端等与观众实时互动。人们的信息交流和文化娱乐方式也由原来的电影、电视、报纸、VCD/DVD、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转向手机移动终端,快手、抖音、斗鱼、爱奇艺等娱乐平台快速发展,网红以吸引粉丝走量而吸金无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经济收入的持续增加,文化旅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根据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过去五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3%,文化产业正在领跑国民经济发展。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消费比重中逐渐增加,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传播等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娱乐生活当中。
面对文化语境的改变,马街书会的长远发展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其民俗资源开发需要市场化培育,而市场培育的关键在于“融合”。首先是“产业融合”,积极推进马街书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和价值创造,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将传统优秀曲目的深入挖掘与本土景点开发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新动能。马街书会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场馆建设已经初步具備旅游接待条件,演出场馆已经进驻说唱艺人,保证“演出天天有,来了有听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餐饮、交通、住宿、文创等配套措施很不完善,游客听完说书、看罢有限的景点之后,再无其他可玩、可看、可买。如果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如加强与周边景点的互联互通,就近提供本地美食和住宿,提升食宿档次和服务水平,拓宽地方特色产品的经营渠道,同时让游客开车顺畅、停车方便,就能达到“愿意来、玩得久、留得住”的效果。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做好长期产业规划,拓宽马街书会为核心的文创空间,通过基本农田置换来换取产业基础建设用地,解决好原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另一重心是“城乡融合”,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还体现在文化差异上,城乡之间在文化设施、文艺演出、娱乐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针对此,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马街书会的文化辐射力不仅在广大乡村,还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除了强化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财政投入、政策支持、项目规划等的持续支持之外,更需要尊重民俗文化特点、服从产业化发展规律,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推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以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双向互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展望马街书会的发展方向,需要兼顾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与市场化培育,积极促进民俗文化资源与当代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面对我国如此众多、如此独特的民俗文化,需要我们广大曲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性,文化旅游从业者增强文化使命感,以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最后,祝愿马街书会越办越好,常去常新!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