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宏友
[摘 要]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文教育缺位、师范生价值观扭曲、师范生自主发展缺失、教学实践程序化、德性教学缺失、师范生社会角色失调等。地方师范院校应在课程编制中重构课程系统,突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师范生自主发展,在教育实习、见习中丰富学习资源,加强教育实践。
[关键词]地方院校 核心素养 现实困境 必然出路
师范生核心素养内涵
目前,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确立了发展方向[2]。
学界尚未形成关于核心素养成熟的认识[3]。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4]。钟启泉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5]。与基础教育改革相比,地方院校的教學改革却相对滞后,师范生培养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价值的重构和实践转向。
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困境
1.人文教育缺位,师范生价值观扭曲
人文底蕴积淀与大学精神培养是师范生人文教育中的核心要素。人文教育具有道德教化与精神建构的双重功能和使命。当代教学实践转向的核心特征在于探求用道德的、人性化的方式来教化道德的人,确保教学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6]。因此,人文教育着重培养师范生的仁心士风、求真本心、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事业信念。随着师范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人文精神将成为其行动的指南,进而内化为持久的精神力量。人文教育浸润下的师范生将高举人性教育的火炬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漫漫长路。
2.自主发展缺失,师范生教学实践程序化
自主发展在不同社会、教育环境下存在品质和向度差异。我国当代教学价值重构的核心特征在于教学如何引发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助推剂,拥有自主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态度的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会因循守旧,他们将自主发展意识融入教学实践的生命里,并将引领未来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自主学习、积极反思、敢于探索,从而引导未来的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挖掘当代社会和教育中自主发展的丰富内涵,将师范生自主发展能力提高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学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生有理想、生活有品质的人。
3.德性教学缺失,师范生社会角色失调
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是师范生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师范生的德性教学应包括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民族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师范生家庭和自身社会生活体验密切相关。针对师范生的社会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在职业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自觉将公共情怀转化为教育实践创新活动。
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出路
1.突出文化基础,重构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能带动核心素养的实践转化。在课程体系规划上,将文化基础作为提高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的突破口,以丰富人文底蕴与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以夯实师范生文化基础为目标,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在确保知识基础性、普遍性、前沿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前提下,优化教育研究与课程结构拓展,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从而系统深化知识层面的丰富性和学科间的关联性。
调整通识课程内容,突出教育核心课程基础地位,拓展师范生思想视野,引导其形成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的精神。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增强师范生语言意识,夯实学科基础,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加强教育类课程改造,形成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良性互动机制。
教学实践是实现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的交汇点。实践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师范生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挖掘与培养。加强实践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增强师范生人文积淀,提高其审美情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中心,加大实践课程建设力度,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班级建设与课堂管理等实践教育类课程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能。
2.深化自主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师范生的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共同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是学生人文积淀、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启迪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发展师范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质疑探究的勇气,教导师范生不忘初心,奋楫争先,勇于求真、立善、尚美、创新。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当前师范教育中实践不足的特点,学校应因校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开展全程式教育实践,提升教学实践效果。加强授课教师遴选,强化授课教师教学资源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考核。积极开展与重点师范院校合作交流工作,带动本校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师范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围绕培养师范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后备力量。在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其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源自师范生自身的自我实现需求。师范生自身要牢牢把握自主发展的主线,以未来教师的角色去分清自身与知识、学生、社会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身实践教学,用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奉献诠释教育的本质。
3.加强教育实践,丰富学习资源
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的飞速发展对师范生社会参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在完善师范生专业认知、发展职业情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实践,师范生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转化成教学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和创新能力欠缺,从而自觉提高专业核心素养。
地方师范院校要努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区域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区域优势,加强校地合作,加速與当地中小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拓展教学实践的平台和空间。加强教师自主权,鼓励教师合作开发培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资源,增强其发展资源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为他们充分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师范生要在参与社会性对话活动中,秉持开放包容、拼搏进取心态,在文明互鉴中拓展视野,在合作交流中博采众长,自觉扩展跨文化知识领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
结 语
专业核心素养是师范生上讲台的通行证。地方师范院校只有着力解决当前师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桂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方向、困境与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12期,第46-51页。
[2]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 26.html。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5期,第 79-86页。
[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福建教育》2016年第4期,第10-24页。
[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日,第7版。
[6]刘万海:《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论当代教学的价值重构与实践转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年第2期,第1-5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