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既要向学生传递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要关注到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土壤,融汇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回应社会和时代的召唤,强化经典研读,强化主题教学,强化活动体验,挖掘校本资源,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路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内在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而坚定。
关键词:初中语文;家国情怀教育;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4-005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46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教学框架,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身的悟性、个性及审美性,从家国情怀的培育中让学生找到深刻的成长根据,让学生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以文化解读为基础营造家国情怀教育的情感氛围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富文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以传统文化为基因,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以儒家思想为底色,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加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滋养道德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优秀文化基因。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以文化解读为基础,传统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以及经典佳作都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解读文本,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家国情怀教育中,必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营造家国情怀教育文化氛围,能让师生探寻到传统文化中基础教育的精髓,塑造语文学科文化特色,提高中学生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二、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探索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开发
在课程领域,2001年新课改以来,国内教育领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国学教育研究有了相当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播已经由语文教师个体的责任意识和个人意愿向系统性专业性转变。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始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方式尝试研发了一批相关课程和简单的教学材料。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创造性理解使用教材,研究开发以博览和通识为目的的家国情怀教育校本课程资源,根据“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转化和完善各种文化读本,开发成语文家国情怀教育系列教材,该教材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微读微学,实现博览和通识的目的,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其综合性强,以文化做根基,以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为依托,附“情怀卡片”“家园实践”“乡土独览”,校本教材与国家语文教材密切契合,与地方课程相连接,形成互补和完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有一定教育梯度,在自然而然的教育中培养家国情怀。
三、以主题教学为内容构建家国情怀教育的课型模式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与能力,它的提出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常态具体到语文学科,聚焦到核心素养,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家国情怀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探索出适应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题学习实践模式。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主题学习”资源,探讨新课型,从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文化主题四方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关注语文学习的“三个层面”即文字、文学、文化;“三个维度”即深度、广度、温度,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以经典诵读、语文沙龙等学生活动为平台创设家国情怀教育实践路径,把握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实践活动,关注体系化、序列化。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土壤,探讨传统家国情怀转向社会主义家国情怀的培育机制;借助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平台,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方式;挖掘丰富校本资源,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从而有效地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升华和培育,让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增强对国家的积极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初中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2]易连云,毋改霞.中小學家国情怀教育初论[J].中国德育,2014(13).
[3]陆亦斌.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王丽(1976.7— ),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中学语文高级,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同题论文,课题编号170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