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吴韫慧,高瑞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病毒性口腔疱疹是儿科中的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便秘、苔黄和牙龈肿胀等,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1]。病毒性疱疹可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通常会引起生殖器之外的皮肤或口腔黏膜发生感染;Ⅱ型通常会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发病时间全年均可。病毒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因此在医疗条件较差地区,发病几率较大。病毒性口腔疱疹好发于口唇周围皮肤,给中枢神经系统和口腔黏膜造成影响,不仅会减低患儿免疫力,还会危害其身心健康[2]。该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由于更昔洛韦对DNA病毒具有较强活性,现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更昔洛韦应用于病毒性口腔疱疹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做出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病毒性口腔疱疹患儿中选取84例,并且严格按照系统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女患儿有18例,男患儿有24例;最大年龄35个月,最小年龄5个月,平均年龄(22.38±3.41)个月;患病时间最长35h,最短6h,平均病程(21.56±4.38)h。观察组中女患儿有19例,男患儿有23例;最大年龄36个月,最小年龄5个月,平均年龄(22.76±3.69)个月;患病时间最长35h,最短6h,平均病程(21.91±4.53)h。通过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以上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口腔疱疹临床诊断标准[3];本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已在治疗前告知家属本次研究详情,并获得同意,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质性疾病患儿;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有过敏现象患儿;依从性较差患儿。
1.3 临床症状所选取研究对象唇内、舌、口龈及颊内等部位均存在单个或是成簇的疱疹,伪膜溃破后会形成溃疡,合并牙龈红肿和食欲减退、流涎、高热等不良反应,体温为37.8℃~40.2℃。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要接受抗感染和抗病毒以及补充维生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利巴韦林(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99,规格:0.1g)进行治疗,将10~15mg/kg利巴韦林放置入5%葡萄糖溶液中,充分混合后进行静脉缓慢滴注,1次/d。观察组予以更昔洛韦(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826,规格:0.25g)进行治疗,将3~5mg/kg更昔洛韦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医护人员在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并结合其实际病情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均连续治疗一周。
1.5 疗效评估标准及观察指标疗效评估标准[4]:经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且口腔疱疹消退,恢复食欲表示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体温基本正常且口腔疱疹不断变小,食欲有所提高表示为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未见消失,体温并未恢复且口腔疱疹无好转甚至恶化,无食欲表示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指标: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其中包括口腔疼痛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溃疡消失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记录,以此作为检验药物安全性的依据。
1.6 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并采用t对其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值χ2进行比较,若比较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表 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天)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d)
表 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天)Tab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d)
?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如表2所示,治疗后对照组口腔疼痛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溃疡消失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对比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中有5例出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象,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χ2=5.32,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口腔疱疹是临床儿科中的常见疾病,在患病初期,患儿舌、唇内和齿龈等部位口腔黏膜会出现小疱疹,疱疹呈针头状,表现为单个或是簇,且疱疹表面存在黄白色伪膜,一旦伪膜出现脱落,即会形成溃疡。病毒性口腔疱疹临床常表现为流涎、高热和食欲不振等,由于疱疹病毒入侵方式为半开放的口腔黏膜,所以通常会在24~48h内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加重病情[5]。病毒性口腔疱疹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因为患儿年龄较小,表达意识不强,加大了治疗难度,在患病后常会出现拒食或是高烧等现象,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还会提高家属心理负担,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临床上对于病毒性口腔疱疹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其中利巴韦林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是脱氧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对和糖核酸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在治疗由DNA所导致的病毒感染时,却达不到预期效果[6,7]。此外,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各项机能尚未成熟,若长期使用利巴韦林会对其肝脏器官造成损伤,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得病毒逐渐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更昔洛韦是新型无环类药物,属于合成核苷类药物,使用药物后有效成分会在细胞内得到扩散,作用于DNA链上,抑制DNA多聚酶复制,对其延展进行阻断,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8]。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尹亮[9]报道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因此更昔洛韦应用于病毒性口腔疱疹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口腔疼痛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溃疡消失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的缩短,进一步表明更昔洛韦疗效显著,可促进患儿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长,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更昔洛韦在使用后能够在人体中形成三磷酸更昔洛韦,延伸的病毒DNA会被三磷脱氧鸟苷嵌入,从而抑制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活性[10],且三磷酸更昔洛韦对焦磷酸进行释放后,病毒DNA链也会被单磷酸更昔洛韦嵌入,进而阻断或抑制病毒复制,其中单磷更昔洛韦是人工合成药物之一,较之更昔洛韦要多一个羟基,和病毒中的的胸苷激酶结合后会立即磷酸化,因此对病毒DNA有抑制作用。此外,在使用更昔洛韦后该药物会发挥出较之正常细胞高100倍的浓度,且不会给正常细胞中的DNA代谢带来影响。该药物在使用后不良反应较低,患儿耐受性达到预期效果。有研究说明[11],使用更昔洛韦后患儿会出现血小板和粒细胞下降以及肝功能受损现象,这一现象应引起医生重视。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有5例患儿出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观察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象,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多类报道表明[12],滴注更昔洛韦后会出现恶心呕吐情况,但对滴注速度进行调整后均有所好转,且偶尔会出现白细胞下降等反应,对患儿停药一周或是采取针对性治疗即可改善或是恢复,因此更昔洛韦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具有可逆性;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透过血脑屏障,致使神经出现损害现象,进而诱发癫痫,故此对治疗时间较长患儿应加强用药监测。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较少,所收集的信息过于简单,因此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应结合患儿实际病情进行治疗。
予以病毒性口腔疱疹患儿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时间,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促进患儿康复速度,降低家属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