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德时代梁成都等7位民企科学家被推荐为“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一出,引起强烈反响。
正如不少媒体所言,在一向由大学、科研机构、央企、国企等背景构成的“两院”院士群体中,来自民企的院士可谓凤毛麟角。
这次几位民企候选人,不管能否全部入选,都实实在在印证了那句话:“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
与这条“热”新闻相对照的是一个被忽略的“硬核新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这份被称为“近年来人才工作领域首个关于人才流动配置的改革性文件”,其最大的亮点是对打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有了明确的表述——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拓宽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渠道,完善吸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途径。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
三层意思:一、两新人才也是国家人才。二、鼓励“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双向流动。三、要让两新人才有获得感。
与“民企院士”相比,此事意义非同寻常。
早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为人才流动“点题”:“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对两新组织而言,人社部这份文件应该是“最给力”回应!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企已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民企的地位、作用已写进了宪法和党章。特别是总书记去年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民营经济正名、鼓劲、提力。
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如今的中国民企,集聚了大量的高层次科技、管理、党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出台的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实现平等对待、平等享受、平等开放、平等参与”。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两新领域人才常碰到“玻璃门”“旋转门”甚至“卷帘门”,不同所有制人才主体之间形成“孤岛”。
打破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更加开放、平等的用人环境,必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两新组织就业、立业、创业,助推非公经济发展。
同时,这也有利于把各类优秀两新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实现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手心手背都是肉”。希望各地各级有切实可行的举措,使这一好政策早日在两新组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