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端园前的遐思(外一篇)

2019-04-28 11:49陈志勇
湛江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雷州寇准书院

◎ 陈志勇

清端园是为纪念与海瑞、丘浚合称为清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的雷州人陈瑸而建。这位从县令做起,仕途一路向高,10多年官就做到了封疆大史的陈瑸,为官政绩显赫,为人公正廉洁,是历史上如泰山北斗式的大人物。对这样大人物的寻访,我的出行就像为了完成一次庄严的使命。

清端园坐落雷州附城镇南田村,南田村是陈瑸出生的地方。传说陈瑸的出生很神奇,他出生的早晨,就有一道光柱随伴腾空而起,驱走了“阴兵进村捉人”,拯救了整个东湖村(今南田村)人的生命,一个人的一出生就显得如此不寻常,将来必定是人中翘楚,是个做大事的人。这同历史上大人物的出生往往都是充满着传奇色彩一样,陈瑸有许多传说,比如《陈瑸禁堤》《把米庙》等,还有故事,如果要了解陈瑸的一生,他的故事已经许多人在讲了,也被人无数次地重述。比如《陈瑸放犯》《陈瑸赠钱》……陈瑸的故事和传说放在今天南田村的大人小孩都能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尤其是《陈瑸放犯》《把米庙》在海峡两岸更是脍炙人口。但相对于故事而言,我更乐意陶醉于阅读传说的乐趣,传说读起来是别有一番滋味。

相对于一位清廉好官、忠臣义士来说,传说并不是要他庸俗、简单化了,做为一种工具要时时刻刻拿出来向世人炫耀的,而要用这些传奇元素整合成能抒发出人物品格的一种方式。我们或近或远地接近这些故事和传说,最终也实现了与陈瑸擦身而过进行的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但我们不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感受他生命中清廉、豁达、仁慈和博爱之美,还幸运地带回一些思索。

一大早从湛江出发,天还是下着阴雨。到了南田村后,太阳就出来了,阳光照射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从容地呼吸着清鲜空气。

清端园从一开始就给我们真正去体会一种伟大的高度和触摸到一种清廉的硬度。在陈瑸故居,我们看到一种波澜壮阔的孤独,当把这种孤独也当成为一种伟大,一座精神的花园,又往往是在折射一段历史的结终,从历史的结终中,某种概念里边,走出了一个永远不会塌倒下来的清官高大形象,清晰得至今还一直在影响着人们。

我们沉浸于欢乐的诱惑变来得太遥远了,反而有一种肃静。陈瑸故居并没我想象中的气派,明清时代的瓦房,也是太过于平实了,更谈不上有多精美的雕刻!就是这看似平实的瓦房,积淀了一种厚重的气氛,教人难以忘怀。它只需简单的勾勒,就像心灵靠近了安顿之所,让思想的光芒在这里孕育着爱和力量。

陈瑸故居虽有重建过的痕迹,可也不是那种精心打造的怀旧,就是颇为老旧的,陈旧的房门也朴实无华,要不是正侧门上书“国家祥瑞”及“尚书门第”的气势,走进了院门,还以为是走错了,冒失地误闯进了一般的农家屋。还好这里曾经是陈瑸童年生活的地方,停留着他的气息,还颇浓的,多少可以让我们重温逝去时光,去窥见他的生活痕迹。对这里的打量,在简单朴素的陈列里,体味他的生活就会感受到贫穷的味道,作为观者,不免心有戚戚。我想陈瑸的凛然大气和磅礴之力是从这里迸发而出的,到豪气冲天的震荡,他的故居怎么就如此简陋了?站在这里还未能等待到我回转过头来的时候,似乎是听到一种来自灵魂的声音,穿越过热烈的血液,停留在细胞里波动。应该说就连这样简陋故居也是在陈瑸当官之后才建的,足可以想象到在陈瑸当官之前的生活景况。要是想从陈瑸故事里去了解他的生活轨迹,他的生活实在是在明明白白地让人看到了清贫的模样,尤其是陈瑸童年的生活穷困达到潦倒的状况,贴切地说是比较凄惨的,幸运的是天赋聪颖的陈瑸从少矢志不在温饱,未放弃学习,一路他走来虽很波折,写上坎坷历史。陈瑸的成功就是这样被磨出来的,从29岁考到了38岁,乡试是屡试落第,他的梦想竟能是经过多次的撞击才算得上成功呢?上帝还是眷恋他的,没有遗忘了他。就这样跌跌撞撞了10年后的陈瑸才在39岁中了进士,考了这么久,总算不把人搞垮了,他终于有幸得以大器晚成。如果陈瑸缺少了那段经历,他的历史也会显得太平淡而无味的。苦难让陈瑸对贫穷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让他彻悟了生命价值和练就了他的人生态度,于是就在折磨中涵养德性终成自己的浩然正气之大格局。这必定注定他以后的卓异,最终得出结果的是:此君一出天下暖。

康熙三十九年,陈瑸得以候选,选授福建古田任县令,其道德力量和治理才能开始在这个时候展露出来。而一经展露就光芒尽显,所致之处,震撼人心。他只用了1年5个月的时间,就把“素称难治”的古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古田是他小试身手的地方,这只算是他仕途的一次“暖场”。

应该说陈瑸的道德力量和治理才能得以真正喷薄而出如一轮朝阳的时候是在台湾,他在那里不停地倾泻他的信仰和政治抱负,使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很好地发挥。他曾在知县、道台、巡抚三个层次的职位上,三度主政台湾政务时间长达10年。此时,我们不必站立于山头挽臂为他高呼,也不必穿凿刻意地去夸张地赞颂他的伟大功绩,不过我们都很清楚,历史中的幸运,只能说当时的台湾的确是有大幸地等待到陈瑸的到来。我想当时已经陷入贫穷、仇恨无底深渊的台湾,要是没有后来陈瑸的及时出现,台湾将会自我瓦解就很难以再现于以后的安宁与昌盛。我们无法对陈瑸治理台湾予以唏嘘和叹息,只有敬仰,因为陈瑸走进台湾的历史就从没有从台湾历史里消失过,他大显身手在台湾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面,是在治理台湾极少数人之中为时间留下来的人,陈瑸是清朝早期治理台湾时间最久、影响最大、政绩最为显著的官员。陈瑸任台湾知县之时,台湾当时景况比福建古田更为糙糕,连年海妖登陆作祟,成群结队爬到农田里毁坏作物。贼匪四起,社会动荡,“民骁悍不驯”。整个社会正在弥漫着焦虑的情绪,急需朝廷派一个有能力拯救台湾的官员来,涉及到人民的福祉是有致命伤的,以至朝廷派来几任知县都未能见效,上任不久就碰了一鼻子灰,也碰得颜面大失到脸上很是无光,只得灰头土面地在狼狈中走掉。而陈瑸就不同,他不像其他上任者,他一上任就显出强大气场,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犹如鹰击长空的姿势久久站在台湾上空,犹如来自黑暗里一把燃烧火把。他以“陈瑸放犯”事件无可非议地震动了台湾,惊动了朝廷,打消了人们的焦虑,也成功开启了治理台湾的新局面,让台湾人民对他上任出现了良好期待。

陈瑸还真不辜负朝廷和台湾人民的期望,他在治理台湾形势发展超乎人的想象,治台期间,兴文振教,建设台湾,他一共捐资修建起十八处文化建筑,并且定考规、励实学,发展生产,让台湾出现了一度的昌盛安定,这是历史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也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陈瑸这位台湾父母官,一惯爱民众若赤子、宽宏驭吏、休养安民、事事为民、仁爱为官,深受台湾人民爱戴。

陈瑸事迹是跳脱不出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的,在陈瑸事迹展览馆里,记录着他到一地,每任一官,无论他是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县令、道台,还是湖南巡抚、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等职,他都勤于政事,兴利除弊,澄清史官,注重教化,敦化民风民俗,为后人称道和怀念。历史真不是存放起来的老古董,清端园有资料、图片,也有讲解,我们在试图接近真相的时候,也无限地接近伟大,没有发生对高尚灵魂的疏离,而是真切给人接近有血有肉的陈瑸,为我们成功地打开清廉的密码,帮助我们灌入内心的一束光亮。即便是刹那,也会让我们感奋了一番。

我一步一步地和清端园展开文明对话,也是一步步地推开文明。深入了解清端园,挖掘陈瑸的事迹,就越会发现,在通往他阔宽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历史的真实意义,许多东西会蜂拥而至,“居官清廉,励精图治,布衣素食”所树建起来的格局也在不断地变大。在想象中我们需直接外泻,而最直接的一种抒发又是从他的身上看到无法冲淡并切割的清廉文化了。我在感叹,南田村这个世俗的村庄,却是因为有陈瑸的存在就变得不一样。

谈及陈瑸,清廉是绕不开的话题。陈瑸的官做越来越大,做到了闽浙总督,他还是在秉承大爱和责任,关怀天下,心系苍生,不断在他的仕途展现他的“伟大”之处,去坚守着那份安静又显得孤寂的“清廉”,对他来说或许这显得是他生命一种扩展和超脱的状态罢了。现在看来,他伟大的精神所在,又何止不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呢。

可以说从有声有色的历史里随手地捡起陈瑸某些生活的细节,都足够教雷州人引起自豪的。他任县令不带家眷,官居抚臣,也不带家眷,做了近二十年的官都是孤身一人,身边没有亲人照料。当了10多年的官了,都做了湖南任巡抚了,就连皇上召见也是“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这事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令人置信的,但发生在陈瑸身上如此真实的、如此清晰到可以理解。因为别人总是喜欢把当官生活当作是一种享受,而当官的生活对陈瑸自己来说却是一种苛刻,不过也就是这苛刻让生活的细节一一的呈现出来。陈瑸的一生与上宪下属都能和睦相处,他的思想又是广阔如日月星辰,在福建巡抚任上,他善于协调官民关系,催科有法,既完成朝廷征赋,又让百姓能够过得去的官员特疏举荐推升。

可历史总是起伏跌宕,有忧喜的一页,有时跳跃出来历史页面,不是一种愁,一种孤单,一种感觉和淡淡的失落要去诱饵,吊起人的胃口,而是来自指尖上一种刺痛的光芒。它的某种终结是沉重的不是向夸张、向粗糙陈述的平庸之恶,而平实的描述也是惊心动魄的。就如陈瑸,其生命进程就像是在燃烧,在蒸腾达到已经超越出了历史中的某些寻常格调时候,就会从炽热走向温煦,在渐趋沉着中圆满他的人生,其展示着是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清廉达到这个地步,像苦行老僧一生清苦服御俭素,到卒时仅一布袍、衾而己,全部可以概括和见证了他的清廉,让清廉在他的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已达到了千古绝响。这样如此出众不同凡响的人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陈瑸的清廉为此一直照耀着整个清朝。康熙为清朝为他树起一面耀眼的旗帜,赐给他谥号为“清端”,是清廉到了极致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熙的褒奖大大地提高了陈瑸的声望,也为陈瑸在历史地位最后定下了基调。这种赞誉是很符合他的身份,还吻合他的清廉是最恰当不过的。难怪康熙称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平民百姓又呼其为“天下清官”。只可能有这样的理解,固执地把清廉的魅力输送整个仕途的人,只有陈瑸做到,并做得最好,摆脱名利、地位,健全生命个体意义的超然,也正是陈瑸出现,才得以充实了不断掏空了的清朝清廉文化,闹腾着整个清朝,站到如此清廉常难于达到高度,成为清廉史的一座奇峰。很难理解的是,就是这样的人又以大爱而爱而著称,以一种大气魄在不经意挥手之间就把无私的仁爱向人间挥洒发挥到极点。我想要是自己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这里徘徊,感受这里的仁爱之潮最终要演绎到什么程度呢。只有后来知道这种恣意的洒脱,为他保持最干净纯洁的灵魂几百年。陈瑸清廉一生,却对历官应得银数十万两,俱交公费或济民,这样的人物不出场则己,一出场就是惊人,也不是说敬佩和感动那么简单了,简直是把人给神化了。比如陈瑸任台厦道时,应得公俸银三万两,他一两也不取,全部捐于修建炮台等公事。陈瑸后任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把所得公费银一万五千两,拨充公饷,用于地方事业。他在临终前的一天,上疏任内尚节余公费银一万三千余两,请将此银充兵饷。还能可贵的是集于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的陈瑸,也是一位特别爱惜清官的官员,对贪官做的是一种绝对切割,他主张坚决打击贪官污吏,对那些“并不实力践行,徒尚浮论,要誉沽名;又皆久奉禁革之事,故张大其词,有玷官箴;业经圣明洞见肺肝,斯即立加罢斥。”虽然他一人之力无法力挽狂澜拯救清朝腐败,但这对当时的贪官来说也是一种狠狠的痛击。他总是要对清官提拔和奖励他们,就在康熙五十六年,陈瑸一次奖励清廉官员达12名之多。

如此清官,必被铭记。清廉在陈瑸身上烙印很深,在万丈光芒之下,一些贪官是相形见绌。人们对他的崇拜已经把他当成神,加以想象和愿望地塑造他的形象。人们把对陈瑸的感恩之情一一都是放在前面。离任古田时,古田人民恋恋不舍,为他建立了5座立生祠;离任台湾时,台湾人民“惟恐他上考荣迁,不得长蒙其治化”。后来,陈瑸调离台湾令,台湾人民坚决挽留,出现“辕扳辙卧,不遂即寇”的情景。像陈瑸这样大人物最后结终是不可能悄然过去的,必定会一片哗然惊骇地掀起一种悲壮的送葬,令人震撼的场面。陈瑸的死是了不得的,他的最终殒落是无法阻止这样沉痛的时刻,更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坳”。有着如此规格的葬礼,灵柩自抚署起,全城为之罢市,祭奠之人塞满街巷。台湾人民更是万民悲悼,如丧考妣……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怀念陈瑸的善政功德,百姓把原本就是为他建的去思碑修缮一新,并加建“尚书亭”,还自动捐钱为他造了两尊塑像,一尊留祀于台湾的名宦祠,一尊船送回海康县的“清端公词”。据刘世罄撰《清端公塑像记》说:“百姓环集数公(陈瑸)须若干茎,其黑白长短皆百姓如式自摄其须交塑匠,共成之。”可见他之恩德深入台湾人民的心中。陈瑸逝去后不仅仅是当时台湾把他入名宦祠,其履职过的地方四川、湖南、福建省城及许多府县都把他入名宦祠、乡贤祠。陈瑸死后得到时人很高的评价,认为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其天性然也”。这让我在贪婪地记下每一个文字之时,从这些文字去解读陈瑸的故事,有热泪盈眶,这种感觉很痛的。陈瑸他的功绩和人格,都一一给历史留下印证,到最后的挥洒,也不让清廉喑哑,唱响自己300多年的陈瑸,就注定是需要超载自己,照亮世界,去引导文明的序曲,吐纳出来追逐成为后来者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典范,成为人们仰之弥高的偶像,一时不少人誓学清端,成为清官廉史。一生把陈瑸当为楷模最为出名的人物就是民国文职官员陈光烈、清乾隆十年古田县令张学举和清嘉庆道光间县令林联桂、马福良等人,他们的背后就一直站着陈瑸的影子。

陈瑸这位传奇式人物必定是成为清廉的代名词的,这位亘古少有的清官,最终是在人们心中已经定格成一种精神形象存在了。而他的形象与他的思想在一种磨练中与现代文明的不断对接、不断碰撞,在不断交融中融通的存在,成为一种清廉文化符号。当人们已经纷纷把陈瑸这样的大人物是当作神来纪念时,在他的家乡雷州又怎可对此缺位呢。但在以前他的家乡只建有一个陈清端公祠来纪念他,我认为是远远不足够的,我以前还以为是他家乡太小气了。现在在他生活过的地方建起清端园,清端园的建成这足可见雷州人一直对清官廉史很尊重,对清廉文化的尊重和坚守的努力也是根深蒂固的,很值得推崇的。当然在一个村庄建立起那么大的园只为纪念一个人时,这种轰轰烈烈的纪念,就算不去多加了解,就足够说明这个人物的伟大,这也是在中国纪念史上是少见的。这样的历史人物用来好好纪念,符合民意的,也是给雷州人一个莫大的安慰,为什么要张罗在南田村建起一个清端园的原因,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的诱惑了,它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而建成可以听故事、探历史、寻文化的地方,也成为清廉文化一种生动的现场。我们纪念陈瑸,也就是在纪念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不出去的“清廉”。我们缅怀陈瑸,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的精神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作用,也是对我们纪念陈瑸本人的最好致敬。清端园在历史上的另一转身成为廉政教育基地而存在的,传承精神,释放磁场效应。我围绕清端园走了一圈,看清楚了清端园的建设按现在廉政建设和陈瑸相通的理念设计,以陈瑸故居为中心而建,有陈瑸纪念馆、陈瑸石塑像、陈瑸诗廓、青莲池、思贤亭、陈瑸廉政名言警句石碑,整个格局不断在增加了陈瑸思想元素成为景点,逐渐形成了陈瑸的信仰体系,所蕴含着人格的魅力,会把人感觉眼光全部收服,是值得关注的,其意义还远不止于此的,这里历史生动的缩影,留有清气满乾坤,所诠释地反映人们克己奉公精神追求,是会让人在寻找低头思索人生的意义。在这里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虽说清端园建起来的时间不长,但它一出现就被人们看作一座历史圣殿,傲视其他一些古迹而存在。清端园最终是要走进了精神命脉的所在,成为精神皈依点,它的存在将承受着熙熙攘攘无数敬仰人们的脚印及留下的无数面影。人们需要吸收精神营养,到这里来濡养灵魂,就要拼命要从这里补上人生的短板。一位南田村的老人对我回忆起,清端园2007年建成那天,场面十分热闹,人来爆棚,是村里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许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从台湾来的人,也有福建来的人,当官也来了许多。村里自从建起清端园,现在想不热闹都不行了,差不多每天都游客纷纷到这里来参观学习,有时来的人多了车都不知道要往哪里停放。老人在兴趣勃勃地与我聊着,对我说完,他脸上的得意表情还意犹未尽。我想这里的一切,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人来络绎不绝,热闹沸腾,他们不是游览而是敬仰的,冲着领略陈瑸的人生风采而来,沉浸于信仰的氛围中,很清楚自己的声望要依靠一生的德行养护,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如果说清端园是一本书,那就是人生必需要读的读本,并且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所收获。

从陈瑸纪念馆、陈瑸石塑像、陈瑸诗廓、思贤亭、陈瑸廉政名言警句石碑,一幕一幕奔泻出一些惊人的东西,停留在我的脑海,像圣洁的沉淀成为美的火焰,这种火焰是要继续燃烧下去的。让人瞻仰的陈瑸石塑像隐藏陈瑸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站在他的面前,静心洗礼,洗清胸内污浊之气,必然会感受到陈瑸的脉搏和呼吸,挂着几百年的清廉文化显得更加显赫的双眼是晶亮的,一切又为而来的人一定带上精神上的感受,在聆听清廉文化的脉动上,见到清廉的硬度,满足心灵,也增长了见识,在抱着希望和信仰中看清现在与未来,就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干净起来。

清端园算是把历史融入到现代真实的生活,而最值得用来遐想和神往的地方就是思贤亭和青莲塘了。到这里来,是不能带着一般的心情来的,我在这里,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带着敬仰的。有些飒凉的风来分享宁静中以便获得更多满足,有了精神上暖意,有了笑声,用来感受背后那份清静的独特味道。人与景融为一休,一动一静是不可错过,是很有趣味的。可我脚下提醒我这是陈瑸生活过的地方,对这里生活的记录,令人沉醉,更是打动人心的是这里已经更多是体现着文化的味道了。当然,要妄想只在这里就全部了解了陈瑸光辉的一生,也是说不过去的。不知是否刻意安排或者巧合布置的场景,第一次让人来了就对这里刻骨铭心。我们在思贤亭没有见到热闹的场面,都说有了安静就来了寂寞,可这里的安静并不显得寂寞,反而是祥和带来的一片安宁,让我们想从安静中收获点什么。到了青莲塘,只见五六个小孩在嬉戏与欢腾奔赴,完全不视我们的到来。村里的老人或坐或站在塘边的榕树下,有的在话家常,有的在哼歌,有时甚至倚石或是对外望,或守着塘沉浸在安静中悠长的咏叹调中发呆,在其中享受着清闲的日常。这样自然而然一幅祥和幸福的生活画面就浮现在你的面前,让人舒适温暖又有清新脱俗之感。还真不忍心破坏这样的画面,我们小心地走过去,生怕干扰这些坐在那里一直沉思的老人。正是六月,“绽放的莲花,满塘飘香。”在如一种清正廉洁的气质贯穿始终引导我们见贤思齐,领悟很多。到清端园寻找陈瑸的足迹的人,许多人是往往又被沉醉在园前青莲塘,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很多,因为陈瑸,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喜欢上了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看周敦颐先生笔下的荷花高洁品格,也看在安谧、恬静荷叶、荷花清雅的风韵。“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清瑞一生正如千古莲香,以莲喻人,是人们在对清廉的尊重,也是对陈瑸的尊重,这必定是南田村的乡亲为更好地纪念陈瑸的清廉洁身早在几百年就在他家门口种植了一池的荷花,我想也只有他高贵的灵魂才能配得上有莲花来纪念他。

到了青莲塘我已经算是把这些记忆收藏起来了。或许此时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陈瑸故事,在这里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最重要的是陈瑸做为一种清廉文化的路标,在引导我们走向那遥远的未来。

寇准与浚元书院

如果到雷州,不去雷州西湖,肯定会落下一个遗憾;但到雷州西湖不去谒寇公祠,这一个遗憾就大了。寇公祠与雷州西湖联为一体,我有些意外的是,作为古雷州最高学府的浚元书院怎么会是与寇公祠“合二为一”的呢?

站在这庄重的环境去追溯古代雷州最高学府的浚元书院时,就像静谧的心灵在刹那间感知到了某种答案,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某种敬畏吧。

在浚元书院,面对斑驳的墙,我对着它发呆了许久。清早的清静,我以为一个人可以随意对书院进行书写,但我的举动很快就引起这里的老人的注意,我对他笑了笑,他以微笑回应了我,趁机我主动与他搭话,在与他拈上了脚下这里历史的话题时,我和他谈话聊起来很愉快。他为我介绍书院的历史。他的好心,我自然不会拒绝。我喜欢口述史,相对于文字记载,我更喜欢生动的声音从冰冷的文字上跳过抖擞出来的第一手材料。他的叙述与寇准的故事是捆绑在一起,他同我聊起书院,就会必然谈到寇准,他对我谈得更多也就是寇准了。他说,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从当朝显赫的宰相位置上,一贬再贬到雷州当一个小小的司户,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地位落差极大,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是含冤负屈,让他厌烦官场,到雷州栖居就选择西湖。他选择西湖并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逃脱,并不意味着他要一味选择躲藏进山水,像梭罗守着瓦尔登湖,或说是学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要把雷州西湖作为他的世外桃源来完成他的归隐,追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式的生活。可当时即使是寇准想选择成为一个隐士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他心里装着天地,还放不下黎民百姓和已经放弃了他的朝廷。仍然幻想着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直到病倒躺在床上,他还是往窗外望,他儿子知道他的心思,就说:“父亲,您就别看了,朝廷早把您给忘了!”他回答儿子说,看天晴了没有,雨都下了几天了,担心雷州百姓的庄稼被淹了。甚至是预感大限将至,在绝望的面前还是阻隔不了他沐浴净身,穿着朝服,行了“北面再拜”大礼,然后才卧床而逝。老人讲到这里,让我不由是陷入一种沉思。世间喧嚣纷扰,只有问道于禅,坤道至静,灵魂方有归宿。风景也是心所愿,寄情山水,修身养性,只有确立一种气氛,方可得宁静欣悦的心境,恬然其中。寇准选择西湖,只做暂时躲避外面的喧嚣,安慰他受伤的心,西湖像是一帖疗治创伤的灵魂药剂。他的心情不是关在西湖,寻找不到出路,苦难只是让他的格局在不断地放大。西湖之美赋予灵感浸润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而他给西湖却留下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如寇准、苏东坡、秦观、李纲……正是他们一段段不寻常的历史在西湖积淀下来,才凝聚起西湖的荣耀。这份荣耀至今让人是可以窥见的,也让西湖的历史显得格外的厚重。以至有人说,要了解雷州的文明是从西湖开始的,西湖就是雷州的文明的脉搏,在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西湖有幸迎接来了那些贬谪的贤士,实乃雷州大幸,至少让雷州文明的进程,提前了上百年。

寇准在雷州,历史上又隐藏着怎样的真实故事,其故事的背后又牵引着哪种境界和豪情呢?随着老人的一声叹息将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老人说寇准是伟大的,我相信老人的赞誉是没人非议的。寇准在雷州建树颇多,他勤政爱民,倡导科学,兴教化,教当地百姓学习中州语言,传授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同时还修建真武堂,收徒习文学艺,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这位刚正不阿的人,就算在生活面前磕得头破血流,也在天南重地,雷点燃了中州文化传播的火种。

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又一次在我的面前呈现历史的不幸,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历经宦海沉浮的一代名相,北宋“脊梁”最终落得贬死雷州的下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西湖竟诠释成为像古希腊悲剧式人物最后的归宿点。寇准就这样带着对朝廷的无限追忆,饮恨离开人间,不由人没扼腕长叹。站在历史的窗外,看到西湖以悲剧式语言雕刻出来的场景,感触如何能就用一声叹息就了事了呢?雷州人民感其德,念其恩,“悼其屈,而哀其忠”,于是在他寄居过的寓所“西馆”立祠奉祀,还建造“仰莱亭”,立碑记其事。寇准的远行,上演着凄美故事的时代也算是作了终结,但他的灵魂还在,就在西湖。老人口述犹如是在直接摘录过的历史文字一样直白,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准的诗文,就是十贤之一的李纲宰相和古代一批高官文士在谒寇公祠时,留下不少催人泪下激励人生的诗篇。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更是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烝尝庙貌新。”不得不让人感叹寇准对雷州人来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高度,一座丰碑。其一生刚正不阿,虽屡遭陷害排挤,仕途几起几落,还是一直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抱负,造就了他人格上的浩然之正气,至大到刚,其魅力有如西湖上的一盏明灯,在照亮着后人的心灵。

到了宋咸淳八年(1272年),雷州最高学府的浚元书院,选择在这里,这是雷州人的意愿,还是当时雷州知县陈大震的纯意安排呢?因寇准本是雷州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并且拥有崇高的声望,是雷州所有的人都颂扬对象,陈大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愿意把雷州最高学府建在其生活过的西湖,还取名“莱泉书院”,当然也是纪念寇准,因为寇准被封为“莱国公”。何况在人们所向往的信仰的地方寇公祠和作为传道的地方书院是有相通之处的。这让寇公祠开始华丽转身,去承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任,这符合实际的,书院的历史也就交给在信仰的手里演绎了一段佳话,成就了一段辉煌。说明古人是有智慧和目光的,是具有前瞻性,也足可见他们的用心良苦。可想而知,寇准在雷州人心里的位置一直是不变的,虽他早已经远离了人们几百年,人们仍旧对他依恋与追寻,敬仰他。当然浚元书院选择西湖也是有它的理由的,除了不仅仅是因为与寇准的关系,西湖还与历史上被贬到雷州或贬到海南路经雷州的二十多位官员都有上联系,就因为他们的到来,对雷州文化形成与发展生产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促进中原文化和雷州本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的贬谪文化,曾一度唱响了雷州历史的千百年。西湖就成为雷州文化的出发点和文明的起点,也是雷州历史与文化载体,联结过去与现在。这样好的地方,正是恬合修身养性,是更容易教育,给心灵撒种和耕耘,书院也就在借之西湖的青山绿水间完成对故人的精神与文化传承。

从莱泉书院到浚元书院,也是时兴时衰,写尽历史沧桑的一千年。但其神脉不断,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古人的敬畏。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期待的,归根结底,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属。明嘉靖(1522年)修建时,又因苏东坡改名平湖书院,主要是据苏东坡“西湖平状元生”语而改名的。是辉煌的书院,也曾一度破落,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康知县谢邦基与名学者陈昌齐倡议重修,才更名为浚元书院。

读历史,我们分明是读到了历史有关古人磅礴气势的足音。历史的进程也是走在人物、故事一起的情景当中。从某种意义来说,浚元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对雷州来说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的,其既属于雷州传统文化一部分,也是雷州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对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有过巨大的作用。据有关文字介绍,浚元书院曾被列入广东六大书院之一。数百年间由袁元黼、梁为纪、丁瓛、李络绎、梁成久等社会名流执教,教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必修之课,实现人格的培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对汲取、融纳、传播中原文化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培育大量的雷州士子。尤其被称为“雷州一代宗师”的李络绎,清同治、光绪年间,群中科考及第大半出自他的门下。

同老人告别之后,我还要留在这里转转,是为了对历史做进一步的探访。驻足抬头,我望着砖墙青瓦顶,飞檐格窗,黄瓦红柱,和浮雕上饰多种花卉的图案,眼光聚焦于书院,需要多少个眼光的来回,听觉算是延伸出去,宁静,让人有了亲切的现场感,我聆听到历史作响的声音。我从建筑画面转入到了文字,浏览书院里陈列着雷州历史文物和历代文人墨迹,依靠着这些文字去了解这里的过去,恍然感觉自己正在穿行于历史,回到明清时代的生活不同场面。想先贤,我躬行求理。书院门前为书院增添了不少光彩的对联,据说此两副对联是以学识渊博而名闻翰苑的陈昌齐撰写:“传道得吾徒,以言教还以身教读书先立品,重经师尤重人师。道不可离圣城贤关,须向五伦入路文期有用名言精义,要从六籍寻源。”这让人回思其当年严谨的教育气氛,我想时间不可能只让历史留给我们一个横截面,把当年严谨的教育气氛悬挂在书院墙壁上那么简单,书院的历史是由读书人的故事和教书人的故事连串而成的,他们的生命轨迹如同贬谪到雷州的官员,印证在这里古建筑,也沉淀在西湖,让人自我陶醉中找到答案。我想对联其所贯穿的“严谨”气氛,就可以看到其意表书院地位、尊师重道言传身教和读书先立品等等。

书院乃继承圣学,修身养德的佳地。取“浚元书院”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浚”原写做濬读“jùn”本意是深挖或者榨取,“元”在这里是原理、道理、本源的意思,“浚元”就是穷究其理,仔细研究的意思,很符合书院的钻研精神。从书院的名字就透出了一股“严谨”的气氛。书院之名与对联意思相应,其意更是描绘出浚元书院之神。崇德厚道,重文身教,尚文治学,滋润了雷州无数士子,是雷州士子心中不可磨灭的圣地,也是历史上传播和融合先进中原文化的神圣殿堂。

古贤人读书的渲染,沾染院落很有古韵。储存着雷州士子的情感,温馨与眷恋,记载于当下,正是我在这里有所体悟,和那挥之不去的就是那淡淡的书香味。院内的古道石刻正在生动真实地记载了当年正因为读书具多,琅琅书声在书院的上空回落,让此刻置身于这里的我,历史仿佛被拉近了,聆听历史回声,一不留神就会走进历史的数百年,这里曾是老先生在孜孜不倦讲书和不知多少学子在埋头读书的地方,与我感到的亲切。一直以来我都在迷恋于一种读书的生活和气息,是基于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相信读书的声音让人感觉是有温度的。我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琅琅读书声,看到了那弦歌不辍的场景,滋蔓出清晰的隽永的诗意,承载的更深一层的精神和文化密码。

我看到的每一处都是回放以往读书的情景。对以往的许多事情都成过眼烟云。我想起那位老人说过的话,他经常到这里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寻找到儿时读书的朦胧记忆。

书院,在雷州,这个古老的,不仅是建筑,是故事,也是历史的。像电影的胶片,尽管这里的读书声已渐行渐远,时隔上几百年,往事成昨。但回望书院,它承载着无数读书人记忆,也许有助于我们背上读书人的乡情,在时间隧道上,让历史的舌头在打转,用一些有意蕴细节接上生活之中的某些镜头,裹夹着辉煌历史,其价值之美不是风景,而是精神。在不知不觉中书院以建筑的语言和色彩引领我走进了它历史上的深处,让沉睡的历史以文字的方式站立在我的面前,我才知道郭沫若来到雷州西湖何要写下:“海康少年好读书,东坡才力固可慕。后来居上莫踟蹰!”用音乐家贺绿汀的话,对书院带给西湖的意义作为整体性归结的是:“雷州西湖虽然比杭州西湖小,可是有许多有点是杭州西湖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特别是对后代人的教育意义很大。”当然,最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是,我们的心里无法抹去书院在雷州历史里的位置。它之所以妥帖地安放在这里,是可以梳理到雷州文明的支点,文明的脉络阐释汩汩流淌,可以看作是一种壮举。有人说,雷州文明的一些特质,源于书院,虽有些夸张,概览了雷州文明,但实质是文明从这里开始,我心里也只能是这样想的。

天空凝聚已久的阳光最终耐不住,从云层的罅缝中迸出,越过屋顶,跳下屋檐,来到院内,给地面铺满了金色。阳光下书院显得温馨而雅致。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三两的游客在走走停停,看看侃侃,安静的环境已经打破。

在书院里也许可以有些喧哗。走出书院,迎面就是院内正庭寇准栩栩如生的塑像,巍然挺立,其不畏权势、宁折不屈的刚毅之气,生动再现了当年的风采,而他的目光投注前方,是他仍翘首北宋的爱国情怀。但在我的面前,寇准更像我熟悉的老人,他的眼光只是慈祥与温暖地注视着从身边来往的人们。到来的人瞻仰,鞠躬,让声音变得很有节制,不再发声了,一切要回到了安静的时刻。书院以安静的方式去收集记忆,去储存时光、去储存故事。我的眼前依次是我的影子、修竹的影子、青松的影子和那些游客,除了那些建筑之外,还有对过去不可理解的深邃。

面对西湖进行一次沉淀,听趣闻轶事,还可品书院,与寇准交流,看先人的笔墨,寻找历史中独特的感觉,是人生乐事。其实,浚元书院无论你去多少次,次次都有新感悟。

猜你喜欢
雷州寇准书院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溜须”典故的来历
“眼中钉”的由来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