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郁
摘 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互动而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在当代日益凸显其设立和发展的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传播活动,它与单纯的知识传播不同,其主要是一种旨在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信仰教育,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就不仅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特征与规律的学科,而且具有意义传输的学科指向。
关键词:构建;“意义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完善思想结构、提高政治觉悟、提升道德境界的教育使命,是通过教育者对大职工的知识构成、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施加影响,来达到上述目标的。其中,教育者的教育信息能否被教育对象所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内化,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成效果,这除了仰仗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有赖于有效的传播定位,以优化教育手段、强化传播效果。
一、传播目标问题:从教条式、媚俗式到针对性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顾名思义,就是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是以传播学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与传播目标并非完全等同。教育目标是教育组织根据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确定教育者传授知识与逻辑演绎的范围,使受教者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社会规范上达到既定水平;而传播目标则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的选择、传播、转化过程中预期实现的效果。
二、传播模式问题:从讲授式、媒介化到双向互动式传播
知识、讲授式的传播模式是以“灌输”理念为指导,教育者在传播过程堉于主体地位,广大职工受众只是被动接受,在传播实践活动中多表现为课堂讲授、记忆性考试考查的“注入式”传播。这一单向线性模式偏重教育主体、文本主体,注重文本演绎而非实践论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主要依托课堂讲授完成,缺乏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的必要反馈。其实质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主体-客体的对应关系,是“以同裨同”地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同化”和信息的单一接受,二者之间缺乏平权的交流与沟通。而过度媒介化的传播模式则是借鉴了传播学的方法,引入多样化的传播媒介以拓宽受教育者的信息视野,增强课堂的信息可阅读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是,教育者一旦把传播媒介作为增加吸引力的主要“法宝”,过分依赖这些媒介完成教学任务而非着力于知识的理论证明和实践诠释、信仰的劝导和说服,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通过媒介介入试图回避宣教式的信息内容,其与知识讲授式的传播模式一样,都流于一种中心化、主体化的思维范式,教育引导责任缺位。
突出反馈环节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其一,信息效果的反馈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传播情况,改进既有的教育方法和有选择性地确定传播方式;其二,教育互动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教育间的平权关系;其三,通过反馈情况,尽可能减少人为“噪音”对信息的干扰。传播学中的“噪音”一般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它在这里并非涉及非人为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噪音,而是侧重人为因素导致的噪音,如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造成的噪音,外部社会人际关系的干扰性噪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噪音,受教育者的认知层次和思维结构不同,对同一信息的接收就会有差异,而系统外部社会环境的干扰也会使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最初接受发生转变。因此,教育者要减少这些噪音的产生,阻止它的逆向蔓延,就必须增加反馈,运用多种渠道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传播反馈机制,及时、全面地掌握教育信息在受教育者中的接受与转化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
遵循传播学传播效果理论,无论是信息型传播效果还是趣味型传播效果都使传播实效性大打折扣,只有意义型主导的传播效果才能更好地趋向于预期的传播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引入“共识”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问题究竟如何界定,这是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研究方向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大致有“灌输论”和“参与论”之分,也可以说是“施加影响说”和“共同参与说”之分。在这种情况下,所教的那些信条必须深深地植入职工的心中,往往不需要受到反思和批判,以使他们在以后的经历中,不会改变所持有的这些信条。正如摩尔所指出的那样,灌输是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某些信条应被毫无疑问地接受,这或者是因为它们被认为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必定是正确的;或者是因为,出于各种原因,它们被认为是重要的,不管对不对,对它们都不应有疑问。灌输理论,由于把教育者当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客体,因而容易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客体式的对立;由于教育者只管自己的理论,而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因而容易形成教育者独白论的局面;由于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宣传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不容职工进行反思,因而容易压制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因如此,当学者们提出“共同参与”的视角时,人们看到了灌输论的不足,也看到了改变灌输论一统天下局面的开端。
不难看出,共同参与说对灌输论既有补充,也有超越。如果说,灌输论只强调教育者是主体的话,那么共同参与说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如果说,灌输论只强调一味的灌输、只强调受教育的接受的话,那么共同参与说,既强调教育者作为主体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作用,也强调受教育者作為接受主体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作用;既强调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传授,也强调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既强调教育者在理论传授上的指导地位,也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交往互动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参与理论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何家兴.新时期如何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记者观察,2006(8).
[2] 董成瑞.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