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2019-04-27 01:31王鹏
甘肃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王鹏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06—0052—01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学困生。因此,“如何面对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学生自身因素。(1)个性心理的缺限。主要表現为缺乏学习动力,求知欲低,没有一种激励驱策自己的力量,不想学、不喜欢学、没有学习要求。(2)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其最低限度掌握基本知识之需,学习的不自觉和无持续,最终无情地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成为落伍者。

2. 家庭和社会因素。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时代进步的同时,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也在不断滋生,它们在无形中吞噬着学生纯洁的心灵,继而造成学生过分迷恋而厌学、弃学等。同时,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也会使学生心灵遭受重创而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就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有部分父母态度粗暴,教育方法欠妥,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

3. 学校因素。(1)一些小学的教学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许多数学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教师的教学更习惯于为考试而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灌输式教学法,教学进度较快,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2)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师生间互动性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那些主动性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进而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并且尽量地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2. 寻找捷径,加速记忆,把知识简单化。对一些学生记起来比较多而难的知识,可以搜集编成几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如,学习四边形时,可以用如下口诀: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出现,对称中心等分点。梯形里面作高线,平移一腰试试看。平行移动对角线,补成三角形常见。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等积式子比例换,寻找线段很关键。直接证明有困难,等量代换少麻烦。斜边上面作高线,比例中项一大片。这样一来,教师帮学生把知识浓缩化,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心里面也明朗了许多,一下有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学习的信心会倍增,并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试图尝试着用老师的方法去学习,老师再用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3. 布置弹性作业,体验快乐学习。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数学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了“相交与平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基本题:利用掌握的知识直接判定下面几组直线中哪些相交,哪些互相平行。综合运用题:在图形或字母中找出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挑战自我题:在长方体的面上找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出从喜羊羊家到河边挑水的最短路线。学困生多数能顺利完成第一关的基本题,不少学生还顺利进入第二关、第三关,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成因学困生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