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王玉娟
摘 要:以2016年灵壁县耕地肥力监测数据为主体,以历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样化验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灵壁县耕地肥力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耕地肥力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肥力;现状;问题;对策;灵璧县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7-0068-03
1 灵壁县自然条件与农业概况
1.1 自然条件 灵璧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部,位于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南北长82km,东西宽36km。全县总面积2054km2,辖6个乡13镇1个经济开发区。唐河、濉河、沱河、新汴河穿越县境。灵璧县属于暖温带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全年日照平均1975h。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积温4718℃,1月份温度最低,平均为0.5℃,7月份温度最高,平均26.9℃。无霜期210d左右,常年初霜期在11月2日,终霜期在4月3日。降水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860mm,年平均降水92.2d。
1.2 农业基本情况 全县总面积2054km2,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68%,其中耕地面积120501.76hm2,占58.4%。土壤共分为4个土类、7个亚类、16个土属、48个土种。主要以潮土和砂姜黑土两大土类为主,棕壤和石灰土只零星分布,其中砂姜黑土58755.11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76%,潮土59479.31hm2,占49.36%,棕壤和石灰土只占1.88%左右。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南广大的河间平原;潮土主要分布在唐河以北的各个乡镇及汴堤高滩沿线一带;在石灰岩低山残丘地带,分布着面积较少的石灰土和棕壤。全县灌溉工程主要是井灌和机电提水灌溉两种类型。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302万hm2,电力提灌面积1.381万hm2,机械提灌面积5.631万hm2,旱涝保收面积4.146万hm2,机电排灌面积7.756萬hm2。灵璧县有667hm2以上灌区6处,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0.547万hm2,已建成蓄水工程309座,工程总库容1142万m3,设计供水能力728万m3,实际供水能力690万m3。
灵璧县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万hm2左右,总产约113.5万t,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万hm2,总产70万t;玉米播种面积6.5万hm2,总产39万t;豆类播种面积2.5万hm2,总产4.5万t;花生1.5万hm2,产量7.8万t。
2 灵壁县耕地肥力现状
本次耕地肥力现状主要依据2016年监测数据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土样化验数据。采土时间为2015年9月30日,分析化验完成时间为2016年6月。数据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铁、锰等表征耕地肥力质量状况的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对全县主要耕地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进行评价。
2.1 耕地土壤肥力 全县18个乡镇31个质量监测点和测土配方施肥测试分析结果见表1。
2.1.1 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 灵璧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7.88g/kg,变幅范围在3.99~37.40g/kg,总体属于较低水平。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30g/kg属于较丰等级以上的耕地面积仅占全县耕地0.06%,含量低于20g/kg缺、极缺面积达全县耕地总量的80%左右(见表2)。
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差异,杨疃、尹集、浍沟、禅堂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乡镇平均水平,朝阳、大庙有机质含量低于其他乡镇平均水平(见图1)。
2.1.2 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中等偏下 灵璧县全氮含量平均1.15g/kg,变幅范围在0.11~1.54g/kg,总体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含量超过1.5g/kg较丰等级以上面积占8%左右,含量1.5~1.0g/kg中等水平的占67.68%,低于1.0g/kg缺、极缺面积占24.6%(见表3)。
从区域分布来看灵璧县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尹集、杨疃、浍沟、禅堂。下楼、大庙、灵城全氮含量较低(见图2)。
灵璧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特征与全氮相似,平均含量为14.35mg/kg,变幅范围在1.40~105mg/kg,总体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含量超过20mg/kg较丰富等级占13.46%含量,10~20mg/kg中等等级面积的占66.81%,含量低于10mg/kg缺、极缺占19.73%左右(见表4)。
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浍沟、娄庄。渔沟、大路含量较低(见图3)。
2.1.3 土壤缺钾、缺硫面积大 灵璧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45mg/kg,变幅范围在11~499mg/kg,分布不均。含量超过150mg/kg较丰富面积占26.4%,含量在100~150mg/kg中等等级面积占40.8%,含量低于100mg/kg缺、极缺面积占26.6%,其中含量低于50mg/kg极缺面积也达到4.0%(见表5)。
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县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尹集、浍沟。朝阳、下楼含量较低(见图4)。灵璧县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21.6mg/kg,变幅范围在7.4~201mg/kg,总水平较低。含量超过30mg/kg较丰富等级占33%,含量在20~30mg/kg中等等级面积的占27%,含量低于20mg/kg缺、极缺占40%左右。
2.1.4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丰缺不一 土壤有效铁、锰、铜含量较高,中等含量面积高达90%,缺乏面积不足10%。土壤有效锌、硼、钼多缺乏。缺乏面积超过70%,其中有效锌、钼极缺面积达到20%,有效硼极缺面积达15%(见表6)。
2.2 灵璧县耕地肥力状况变化 与2015监测结果和第2次土壤普查耕地肥力质量状况对比,灵壁县2016年监测年度耕地肥力状况有如下特点:(1)有机质含量稍有增加。2016年监测年度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88g/kg,比上一个监测年度提高了0.31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提高了5.88g/kg,提高的耕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姜黑土、潮土,缺乏、极缺的面积减少5%。(2)土壤速效钾含量有一定的增加。2016年全县监测年度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145mg/kg,比上一个监测年度提高了9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基本持平。(3)土壤有效锌硼缺乏面积有所减少。2016年全县监测数据表明,土壤有效锌、硼缺乏面积均比上一年度下降5%。
3 存在问题
3.1 耕地肥力总体水平不高 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有效中微量元素等耕地肥力要素及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灵璧县耕地肥力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3.2 耕地肥力要素分布不平衡 灵璧县耕地养分分布特点:北部缺钾,东北部缺磷、钾,南部低磷,有机质不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硫含量分布不平衡。土壤普遍缺乏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三者缺乏面积均在70%以上,制约着农作物产量的提升。
3.3 耕地肥力退化危机显现 灵璧县砂姜黑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4.9%,目前存在着土壤酸化的趋势,虽然通过施用石灰物质、增施有机肥能短暂控制土壤酸化进程,但随着氮肥的持续过量施用,对彻底遏制砂姜黑土土壤酸化仍有较大的难度。
4 耕地肥力建设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1.1 南部河间平原区 以砂姜黑土土壤类型为主,易旱易涝,土壤粘重通透性差,供肥能力略弱的特点,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以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培肥改良土壤。
4.1.2 中北部黄泛平原区 土壤主要以潮土类的於土、两合土、沙土等土种为主,其中於土、两合土土壤肥力较高,采用开沟打井,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控氮稳磷控钾,补施硼、锌、硫等;沙土土壤保肥能力较弱,采用开沟打井,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控氮稳磷补钾,补施硼、锌、硫等,采用少量多次等施肥方法,控制肥水流失。
4.1.3 北部低山残丘区 该区以山红土棕壤为主,土质粘重,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加强封山育林,蓄水保水,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采用植物与等高线平行种植方式,增施有机肥,实行轮作休耕和免耕直播的耕作制度,对坡度大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合理布局。
4.2 培肥地力,藏粮于地 针对不同耕地土壤的障碍因素,通过治理水土浸蚀,改良酸化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进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继续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機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轮作、间、套种,实现用养结合,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深耕、深松技术,打破质地粘重土壤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性耕作,增强耕地保肥保水能力。
4.3 科学施肥,藏粮于技 推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肥料统配统施服务,催生线上线下等多种服务,提高配肥覆盖率和到田率,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科学施肥的水平。
4.4 加强监测,科学决策 进一步优化耕地肥力监测和土壤墒情网点布局,逐步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充实监测内容,强化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及时有效。建立健全耕地肥力和土壤墒情报告发布制度,探索建立预警预报制度,适时发布信息,提出对策建议,提高指导农业生产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5 加大投入,提升能力 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耕地肥力保护与提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方面。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耕地肥力建设和科学施肥服务。建立健全土壤肥料体系建设,强化土壤县级机构,充实技术力量,加强设施装备,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