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钱程 韩东全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等院校学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样在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文章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就业、学业深造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就业;学业深造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农业院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1994年,《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最早提出了“培养模式”一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二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二、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人口综合素质已有一定的提高,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逐渐向精准化培养模式方向转移。但是由于人才精准化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层面的误区
在观念意识方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已经被人们意识到,但许多高校都渴望以最快的方式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来应对国际化和信息化。一些高校注重模仿其他学校,忽视了对学校人才培养和长期积累以及实际情况的分析,需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度层面的弊端
制度是维护行为规范的基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缺乏培养人才必要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评估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过于程式化与硬性化,考试成绩被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这使得大多数学生花时间准备考试,从而牺牲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创新时间。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适应性较弱,创新能力较低,这种固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办学层面的问题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直接影响,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不足。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属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较少。而且教学资源不足、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不均衡等问题,均是由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所导致的,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会越来越少,大学生与顶尖学者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少,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人才资源,也不利于新一代人的成长。
(四)教育投入的问题
影响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有关教育资源短缺,加之人员培训资金不足等因素阻碍了社会教育办学。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的差异,高等教育区域的不平衡现象严重,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使得西部的教学用房和教学设施等等方面均低于全国水平。虽然西部地区的教学经费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但缺乏投入使得创新人才培养设施不足,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大众化教育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没有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学业深造等方面进行特殊化的培养,而是一味地采取大众化教育:在教育思维上,坚持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条件下形成的分科教育思维;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同类专业千人一面,阻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评价办法上仍是形成固化模式。以上这些方面,都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进一步学业深造产生了一定的弊端。
三、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精准化的教育模式以及其具体措施
结合本职工作中学生培养的环节,借鉴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两加强,两完善”的人才培养精准化教育模式,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团队,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的作用。
(二)加强德育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必须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重要工作,将该项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执行,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
(三)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面向新时代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体系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为了给创新型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高校需要建立完备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等个性化发展差异,因为坚持个性化培养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完善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定向人才
由于现阶段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性的增强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机制,为大学生就业与学业深造保驾护航。
四、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平衡培养模式,调整学生就业现状
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集权和放权上较为平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加合理,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作用,从而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此外,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构建知识体系,在实现大学生专业与职业接轨的同时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二)专业化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建立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教学和职能培训更加专业化,在职业竞争中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指导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实现大学生专业和职业的整合的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三)提供专业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技术型人才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而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的调整各大人才需求类型的比重,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提供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五、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业深造的影响
(一)以导师制为载体,奠定大学生学业深造的基础
目前,本科毕业生在学业深造时,体现出科研能力较弱,实验操作能力不强,科研思维薄弱等问题。所以,建立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载体,鼓励学生在本科一年级提前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过程,提高科研思维,为学生将来进一步进行学业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也为科研人才需求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军。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指引大学生学业深造的方向
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地让年轻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创新思想。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思想的相互交叉渗透、坚持不懈地科学研究,从而产生创新成果。此外,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為将来学业深造选择方向奠定基础。
(三)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学业深造的水平
精准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深度、严密性和创新性。在学生学业深造的过程中提升其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研精神、科研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深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1998.
[2] 闫娜.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2):19-22.
[3] 白迎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20-22.
[4] 张莉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根源与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2.
[5] 胡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 孙微,郭飞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5):138-140.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李丹,女,吉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