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声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描写天水的一首诗。那时的天水还是一座塞外小城,而如今因为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天水已是闻名四海的文化名城。
白娃娃与回文诗
人们常说苏杭多美女,其实甘肃天水的美丽姑娘也特别多,而且她们还有另一个名字——“白娃娃”。最初听到这一说法时,我颇为疑惑,心想:甘肃乃干旱荒凉之地,何来白娃娃呢?
来到天水后,我听朋友讲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元鼎三年的一天,突然雷电交加,大地震动,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河之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湖水纯净甘冽,“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地人认为此湖与天河相通,因此称其为“天水井”。后来,汉武帝将这里起名“天水郡”,从此便有了“天水”之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李白曾在诗作中这样描述天水:“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天水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甘甜的天河之水使这块土地山明水秀、植被茂盛,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一画开天的伏羲和炼石补天的女娲便生活在这里。由于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羲皇故里的少男少女们大多皮肤白嫩。杜甫在诗作《佳人》中曾写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这首诗作于秦州,诗中女子很可能就是当地人。
天水古称“秦州”,前秦时,魏晋才女苏蕙所作的回文诗《璇玑图》影响深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省武功县苏坊村)人,容颜秀丽,天资聪颖,16岁时嫁于秦州刺史窦滔,后来窦滔因遭人诬陷被发配边疆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服苦役,于是苏蕙便将思念之情写成回文诗,用五彩丝线织在锦帕上。这张图总计841字,没有标点断句,却能衍化出7000多首诗来,这就是著名的《璇玑图》。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写了《“璇玑图”读法》一书,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12种读法,诗分五言、六言、七言,当前统计可组成7958首诗,每首诗都幽怨悱恻、真情流露,读之令人动容。
由于苏蕙的回文诗太过惊艳,秦州人争购回文锦帕,一时洛阳纸贵。后来,这条锦帕很快传到了宣昭皇帝苻坚手中,他看了回文诗后很受感动,立即传旨赦免窦滔并官复秦州刺史,窦滔与苏蕙终于得以团圆。
大美麦积山
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一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那里留下了让人啧啧称赞的泥塑石雕和壁画作品,这就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方向的麦积山石窟,每一位到天水的游客都会去那里游览一番。
麦积山又称“麦积崖”,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系的一座孤峰,因山体呈圆锥状,酷似农家的麦垛而得名。景区风景秀丽,山峦叠翠,清流遍地,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人称“麦积烟雨”,为天水八景之首。
在中国的著名石窟中,若论自然景色以麦积山最佳。盘桓在麦积山西南麓,眼前尽是悬崖峭壁,而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麦积山现有各代洞窟194个,最大的高、宽各约30米,最小的仅可容一人,上下层叠,高低错落,洋洋大观。每个洞窟之间都有架设在崖壁上的凌空栈道相连,栈道蜿蜒曲折,攀登其上不免心惊胆战。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出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这在中国石窟中是非常罕见的。
古人曾这样描述石窟:“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居住在麦积山附近的百姓中还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俚谣,比如“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等,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宏大。
泥塑是麦积山石窟的典型特征,其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饱含人间世俗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天水当地的民风民俗。
在中国四大石窟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以质朴圆润的石雕著称,敦煌莫高窟以大量色彩丰富的壁画为傲,而麦积山石窟则以泥塑见长。泥塑是开陶瓷先河的技艺,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这项技艺,仰韶文化的彩陶便是证据。中国人长于泥土,归于泥土,依赖泥土,运用泥土,诠释泥土,将泥土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麦积山泥塑又再次把这门技艺再次推向美的极致,当泥土、沙子、丝棉、米浆、蛋清与麦积山相遇时,泥土毫无愧色地承担起麦积山石窟作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光荣角色,熠熠生辉,光照未来。
在麦积山,踩着修建在悬崖上的垂直栈道,细细观赏石窟和佛像,感觉每一尊佛像似乎都在向你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千年历史玉泉观
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是道教最重要的流派全真教在元朝时修建的,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据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玉泉观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1230米,因山上有一眼纯净澄澈、清冽甘甜的泉,又因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观占地面积约90平方千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地。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会去玉泉观朝观。朝观又称“上九会”,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玉泉观内各殿堂便灯火通明,经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衣冠整洁的道士便开始诵经拜忏。正月初九这天更是人山人海,朝观的人上山时都会买一束冬青草戴在胸前,据说可除病消灾。
踏入玉泉观大门,跃入眼帘的是灵宫殿,门两侧刻有两句诗句:“手持金鞭法眼神威驱妖孽,身披铠甲忠心赤胆护玄门。”穿过古色古香的通仙桥,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玉皇殿,院中央放着两只沉甸甸的鼎,墙角有一棵侧柏,虽然已经历经沧桑,却为玉泉殿增添了一抹生机。殿内,玉皇大帝神态庄重,两侧立金、木二星塑像,殿外两侧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塑像。据说千里眼可以将世界万物看得一目了然,顺风耳可以清晰地听见人间的任何响动。
离开玉皇殿,来到三清殿,它和玉皇殿构成了玉泉观的主要建筑群,里面塑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的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从三清殿向西走就来到了斗姆殿,斗姆神为北斗七星之母。这里也是玉泉观的最高点,站在斗姆殿前向下望,便能看到雕梁画柱的宫殿、参天的侧柏、闪闪发亮的琉璃瓦屋顶,远处的树丛也显得愈加郁郁葱葱。
沿着蜿蜒的石阶而下便看到了玉泉,我怀着好奇尝了一口玉泉的水,泉水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果然名不虚传。
带着玉泉水的甘甜余味,我们又来到了碑廊。这里的石碑共有近50块,依墙而立,虽然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恰恰证明玉泉观历史悠久。
截止2006年,玉泉观内尚有50余株古树,其中千年以上的有10余株,300年以上的有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余株。古树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为主,玉泉观因此成为天水市古树密度最大、平均树龄最高的景区,特别是观内一株生长在神仙洞南侧崖边的“辫柏”,被誉为“中华一绝”。
伏羲庙里感古今
伏羲庙现为天水市博物馆,这里游人如织,迎面的一座牌坊上刻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这里也是天水读书馆所在地,庙前是戏楼,左右两座牌坊前各立一石,石上的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也是我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八卦,其创造的文字结束了古人结绳记事的历史,后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人们渔猎的方法,他还发明了瑟,创作了乐曲,直到今天仍有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如今,天水每年都会举办公祭伏羲大典,以纪念伏羲的功德,弘扬伏羲文化。
伏羲庙大门的牌匾上写着“与天地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还有“一画开天”等牌匾,庙前立有一块碑,正面是当代书法家舒同题写的“羲皇故里”。先天、太极两座大殿周围古柏参天,浓荫盖地,殿宇门窗都雕有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有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精美华丽,是我国明代木构架建筑的精品。先天殿前面是仪门,上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书写的“伏羲庙”牌匾,殿前广场上有一棵古柏犹如古龙飞天,令人肃然起敬。殿内伏羲圣像高约3米,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于神龛中,灵气逼人,石像右边有龙马雕像,左边置河图洛书石盘。太极殿门窗上还雕有龙纹,入木三分,形似蛟龙出海。
伏羲庙院子里的柏树上贴满了红色的纸人,人们用它来祈求祛病消灾。每年正月十六后,柏树上满是红色纸人,风一吹哗哗作响,就好像因美好祝福而发出的阵阵笑声一般。
在天水,苍松翠柏随处可见,更有千年古槐迎风伫立,仿佛有历史的影子镌刻其上,让人思绪万千。夕阳西下,天水静静地立于夜风中,仿佛在轻轻诉说着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