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小说审美教育成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对象的改变。初中语文考试中小说比重有所增加,但是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其教学方法仍因循守旧。小说审美是对初中生整体能力的考查,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以及升华学生的情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的审美教育对学生学习小说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悟美、体验美、识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健全,成为新课程环境倡导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一、初中小说审美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审美想象与感知
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师要对作者所写小说的时代背景有所普及。小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情节丰富,内容充实,因此在小说审美教育中要为学生创设出真实小说情境,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感受审美认知。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的小说思路,让学生善于发现小说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环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根据小说内容对自身生活体验展开回忆,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在学习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父母见到叔叔于勒时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小说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通过小说审美教育让学生感知人性善恶,对未来生活和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感受小说的整体美
教师进行小说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小说的美扩展到生活中,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生活化情境中的小说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小说教育中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情节,发现其中的整体美。小说中丰富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都具有内在关联,每个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读者去感受作者表达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小说教育时,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来演绎片段,更容易领悟小说情感表达,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如果创设出的情境学生都不能够理解,那就是失败的体验,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每个角色的立场不同所表达出的感情不同,教师要根据小说教学特色丰富学生在小说情境中的体验,这样就不再是小说中理论知识的美,而是学生可以切身感知到的生活,也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故乡》这篇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首先让学生感受故乡整体意境,鼓励学生自主对文章朗诵,领悟文章内容描述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句话富有怎样的意境美,逐渐培养学生对整体美的感知,真正提高学生对小说这种体裁的审美能力。小说中一般会运用丰富写作手法,学生通过小说审美教育能够提升语文学习水平,对整体文章脉络的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
3.重视课堂审美观的设计,提升学生审美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对课堂设计体现出审美的观点,为了更顺利开展小说教学内容,可以对课程设计的导入环节提出学生对美的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眼界,充分展开小说教学前的导入环节,重视教学中对作者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审美观的特点,提高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不仅仅把这种审美停留在课堂上,还可以走出教室,冲向学生自我的个性表达。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小说朗读比赛,让学生赏析其中的精美语言,并且用个性化语言来诵读给同学听。
初中语文开展小说审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这是生活在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情怀,生活在社会的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你无法脱离亲情、友情、爱情而生活,教师有义务在学生学习中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的背后就是完善审美人格。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他们对社会的丑恶伪善分辨得并不清楚,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这个时期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教师通过讲解小说中的语言美、构思美、形象美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强化学生小说中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外国小说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明白“变色龙”所代表的含义,首先交待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目的在于揭露及讽刺拥护专制暴政制度人的丑恶的嘴脸,反映出那个时代反动精神特征,对于“两面派”人物的嘲讽,引入学生到语文世界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小说人物,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对不同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置身于更大范围内感受小说之美、语文之美,有效提升审美想象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形式也要变得多样性。小说审美教育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抒发自身感受和发表自己观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小说审美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语文新特点。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