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中地脉文脉的保护与整合
——以重庆南川区凤嘴江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为例

2019-04-27 07:41雷艳华
重庆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修南川文脉

雷艳华,刘 磊

(1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60;2中交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

0 引言

城市地脉是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沉淀,文脉是社会人文的高度凝练,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托,形成独特的地域特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风貌缺失、水体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地脉文脉的传承和发展正受到巨大挑战。

城市双修是“治疗”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优化城市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体系;修复局部破损的城市质地,重构完整的城市地脉;拼贴和织补缺失的文化元素,传承城市文脉。重庆南川凤嘴江是城市双修理念下河流治理的一个缩影,本文以其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城市双修中保护和整合地脉文脉,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城区旅游、经济、生态的联动发展。

南川位于重庆南部,属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生态基底良好,山水田园及村庄的布局紧凑。凤嘴江发源于金佛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乌江水系的重要支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南川主城区。在城市高速发展之下,凤嘴江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且水质较差,沿岸渠化较多且有工业、生活污水、垃圾排入,严重影响凤嘴江生态环境,制约着南川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双修的提出,凤嘴江作为南川主要景观及生态廊道,迫切需要通过梳理地脉以修复整合原生环境,识别文脉以营造有南川印记的滨水空间。

1 地脉的梳理

地脉,旅游业领域将其定义为城市自然地理系统[1],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在时间上的传承及空间上的分布[2]。从风景园林的角度理解,地脉是城市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呈现出的山水格局、生态脉络及发展演进趋势。在城市双修进程中,应溯源场地中山、水、城的发展脉络,结合现状问题,提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策略。

图1 南川山水格局

1.1 山、水、城的基本格局

溯源: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形以山体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3],东南以金佛山景区为引领,西北为永隆山生态公园,东、西以花山、九鼎山为城区自然生态屏障,形成南川特有的山体格局(图1)。南川水系河流发达,呈树枝状分布,多发源于金佛山,城区内凤嘴江串联半溪河、龙岩河、天星沟等支流(图2),形成南川的护城河,滋养并保护着南川的一方水土。

图2 南川现状水系

山、水、城相互交织:山体是天然屏障,水系是生态脉络,城市为生活载体。山借城势,城借山威;水绕城过,城因水活。凤嘴江河道蜿蜒曲折,常年河道宽度约40m,沿程宽度较为均匀,两岸多为自然河岸,所到之处“十八湾”水廊蜿蜒曲折;沿线的山体以岭谷为主,山岭和山谷相间平行排列,逶迤延展。

1.2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地脉,有相似而无相同,是城市的独有特征;城市的发展需要尊重地理脉络,以体现城市的独特形象及景观个性,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城市双修中,应保护城市水体与自然山脉,将真山真水作为景观本底,织补本底中缺失或受损的城市地脉。

顺应历史的发展,凤嘴江综合治理正是修补城市地脉,连山顺水的重要举措。整治后的凤嘴江将成为连接金佛山景区、郊区的山田林湖和城区的人文、历史、景观生态廊道。以水系治理工程为载体,融入城市发展的大进程中,在生态修补的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加快沿岸功能优化与整合,进而重新建立景区、郊区、城区之间的生态联系,修复受损城市地脉,促进凤嘴江沿线的建设及发展,展现南川独特的地域魅力。

2 文脉的识别

文脉,源自英文“context”,城市规划领域认为是城市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氛围和环境,是文化现象的地理空间表征[4]。文脉应包括有形文脉和无形文脉两方面。有形的文脉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城市肌理、历史文物、乡土景观等可通过实物展示,能代表一个时代或地域的特色景观;无形的文脉则指城市或地域中的民俗、表演、节庆、观念等非物质文化的沿袭。城市双修进程中,需要将碎片化的有形、无形文脉由点及面的整合串联,增强城市文脉的凝聚力,展示城市的人文魅力。

凤嘴江综合治理项目中,通过实地调查、档案资料及历史文献查阅、城市需求综合分析等,提出将南川最有地方特色和历史延续性的元素进行吸收、融合和创新,打造兼顾南川文化底蕴和世界前沿文化要素的景观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前进和发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从整体到细节,体现南川文化脉络及人文情怀。

2.1 有形的文脉

2.1.1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城市建(构)筑物与街道、广场、水体等空间形成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特征的图底关系,是自然、人文环境在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固有秩序,是城市生长中各种影响要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城市的独特性及文化价值。

研究发现,南川老城区街道组织紧凑绵密,自然、含蓄的秩序里几何化痕迹较少,疏密间可识别到穿梭在城市中的水系,辨识出线型的建筑-道路-地物组织体系秩序及斑块状的城市开放空间;新城区则呈现出大片块状肌理、几何化的围合空间。关键的地形区、相对固定的自然、人工地物、历史街区、人文古迹等是城市肌理更新及生长的限定因素,在城市双修中应着重关注、强化,同时尊重城市区域的整体肌理和秩序,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2.1.2 历史文物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尹子祠,位于凤嘴江曲经西城街道右侧形成的半岛,素有南川诗词文化发祥地之称,是重庆地区仅存在的三个古书院之一。据《南川县志》记载,尹子祠是为纪念东汉学者尹珍而建(清光绪五年,1879年),祠堂整体规模较大,占地约2000m2,建有六角亭、望鱼亭、正殿、前殿、厢房等[5]。

区级文物保护单元龙济桥 (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倚于半岛东面,坐东南向西北,为弓形石桥,石结构单孔拱桥,桥面长22m,宽7.6m,高10m。桥栏板柱上原有石狮一对,桥拱下悬斩龙剑一把,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尹子祠及龙济桥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影响城市肌理的限定因素;但实地踏勘发现,尹子祠文物核心区保护措施不利,周边新建建筑风格与尹子祠不协调(图3);龙济桥杂草丛生、年久失修未得到保护和利用(图4)。

图3 尹子祠及周边环境

图4 年久失修的龙济桥

2.2 无形的文脉

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而形成、发展和丰富,是长江上游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南川在巴渝文化背景下熠熠生辉。蜀绣、剪纸、脸谱、楹联茶艺、书香文化、三线文化、竹文化等都是巴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炼南川区域文化元素,延续历史文化脉络,将其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也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活态系统。

3 保护与整合

南川区凤嘴江综合治理项目,以真山真水为本底,通过“风貌改善→廊道构建→片区激活→景观呈现→活动策划”等路径实现地脉文脉的保护与整合。通河道,保安全;治污染,优环境;育湿地,提品质;融文化,推发展;兴产业,促经济;筑绿道,倡健康。

依托凤嘴江水系构建生态文化廊道,将形成“一廊、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共筑山水之城(图5)。打造完整的文化景观空间序列,提高区域价值,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城市活力与旅游品牌影响力。

图5 空间结构图

3.1 一廊——风貌改善,廊道构建

河道生态风貌改善主要通过水环境治理实现,结合生态措施、市政措施、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搭建,营造亲水特色空间,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凤嘴江沿线地块生态、经济、社会价值。

凤嘴江水环境治理时,在不同的区域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主要以截污纳管、清淤清漂、人工增氧、清水补给、初期雨水调蓄,岸带修复与水生态修复相结合、植物群落营造等方式实现,多措施多专业多区域协同发展,以改善凤嘴江综合水质。

对原有硬化河岸进行改造,在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上恢复生态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图6),强化自然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充分利用河道原生特色石矶打造自然式驳岸,保留乡土景观本底,降低养护成本。沿岸构建湿地景观净化水体,恢复凤嘴江原有自然风貌,进一步加强其与周边景观生态格局的联系。

图6 驳岸处理方式

3.2 四区——古今融合,片区激活

以凤嘴江承载整合南川文脉,以“时空之轴”为主题打造联结古今的滨江亲水空间,从北至南依次串联市井文化区、文化保护区、文体休闲区、山水门户区。四大片区的景观规划和组织,是延续和织补城市肌理的重要层次,也是体现城市双修的重要展示面。

市井文化区位于南川老城区,其水系河道、街巷道路及建筑布局应与历史发展的城市肌理一脉相承。在建设和改造中应遵循原有地形特征(图7)、街道尺度及建筑风貌,融入静态历史文脉元素,形成体验南川市井文化的风情走廊,提升南川的认知度,增加市民的归属感。

图7 老城区河道亲水空间改造

文化保护区,以文物建筑尹子祠、龙济桥为基础规划核心区及保护区,保护修复现有历史文物(图8),强化城市肌理限定因素。修缮尹工文化展览馆,展示尹珍作为著名教育家的求学、办学、授业历程及各种遗址文物、轶事传闻等营造书香文化;在尹子祠保护区范围内新增历史特色街区(图9),以南川传统建筑风格为主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以时尚化面貌展示具有历史人文的南川魅力。

图8 尹子祠核心区

图9 尹子祠保护区

文体休闲区位于南川的新区,两侧用地多为居住用地,沿岸自然开阔,顺应城市新区的肌理,景观设计以自然式为主,结合景观主题因地制宜布置民俗活动、文体运动场地,设计生态驳岸、多层级步道系统和芳香类植物展示区,营造四季芬芳的自然休闲景观。

山水门户区,沿袭景区的自然特质,是城区与景区的互补和过渡。沿河道水系构建自然式生态廊道,新建市政快速路体系及市政配套设施,增强区域的纽带功能,做到景城融合、景城一体,激活片区活力,引入并留住外来旅游人群,提升南川旅游价值,助推南川经济发展。

3.3 多点——景观呈现,符号强化

景观呈现是实施与表达的最终环节,是地脉文脉整合与保护的外在表征和直观体现。文脉通过景观体系中的元素与符号呈现,经过组织形成空间序列,并与整个空间环境的起承转合相契合。

空间序列的营造对于需要整合保护的元素,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体验感。在不同的功能分区,结合文化氛围及空间营造需求布置文化景墙、特色铺装、民艺展示台、雕塑、城市家具等,塑造道路沿线的空间文化氛围,加强行进空间序列的文化体验。

南川文脉元素景观文化主要包括:民俗文化、书香文化、三线文化、竹文化等,与南北贯穿的各功能分区相对应。民俗文化能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更能接近民众的生活,主要布置在市井文化区。提取脸谱、蜀绣等图案纹饰等运用到照壁、铺装、石刻及城市家具中,剪纸、糖画、楹联等制作场景与成果可通过镂空景墙并结合不断变化的光影环境来展示,以体现南川历史上的市井生活。书香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保护区,以尹子祠为引领,结合书画院、历史人物雕塑,松、竹、梅主题植物等将书香文化进行延展。三线文化反应了南川曾积极支援三线建设,民众齐心协力、拼搏向上的精神,主要在文体休闲区展现。通过极具年代感的青砖建筑、劳作模具、老牌自行车、标语横幅(图10)等故事场景融入到设计中,通过景观手段呈现给游客,使之深刻体会和触碰本地特色文化。山水门户区以体现自然、生态为特色,可栽植南川本土植物,以竹文化为主题,种植方竹、刚竹、毛竹等,设计与竹文化相关联的平台、空间(图11),利用竹制品(构筑物、小品、竹篱等)打造景观节点,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图10 三线文化广场空间

图11 竹文化空间

3.4 山水城——活动组织,魅力人文

要切身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接触城市中的空间、生活场景、语言文化等,它们是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触媒。

凤嘴江综合整治,更高的目标是在城市双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功能区的设置、水系公共空间的打造,为城市活动提供载体、为文化展示提供窗口。最具南川人文气息的活动将以时间为轴,依托沿岸滨水空间展开:春季(3—5月)可开展全民运动会、凤嘴江马拉松、尹祠诗词大赛、植树文化节;夏季(5—8月)可开展自行车嘉年华、南川音乐节、湿地游览节;秋季(9—11月)可开展竹文化节、特色集市等;冬季(12—笠年2月)可开展南川美食节、楹联文化节等。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入相关产业及服务业,助力南川经济发展。

4 结语

地脉和文脉是提高城市可识别性的重要因子,在园林景观中已有部分研究,但仍处于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初级阶段。在城市双修中,应避免单纯的工程思维,通过前期规划设计、后续配套工程建设、城市运营等,保护和传承城市地脉、整合分散的文脉资源,彰显城市特质,构建城市品牌形象[6]。在实现城市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修复生态廊道,丰富城市空间,融入城市文脉,激发传统空间的内在价值,实现城市管理者、建设运营者、城市市民的多方共赢,希望本文能给相关项目提供启示与借鉴。

猜你喜欢
双修南川文脉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重庆市南川区:山隐云深不知处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寻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