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建,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于厦门市,原厦门市分管城建副市长,主持修建了厦门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领导了厦门市五缘湾、杏林湾等一批大型湾区新城建设;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成功大道、环岛干道等一批大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海域环境整治、沙滩修复等一系列环境修复工程。潘世建先生对厦门建设极具情怀,尤其善于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众多成功范例使厦门城市建设独具魅力,为厦门市城市空间发展、海洋强市建设、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9年4月17日,应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邀请,厦门市主管城市建设的原副市长潘世建到重庆做了关于 “城市提升”的专题讲座。他讲座的题目是“厦门城市建设中的点滴体会”,按照他的一贯风格,持续三个小时的讲座里,他不坐、不喝水、不休息,把他12年厦门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成果,浓缩到科学理性规划、生态保护、文化提升等三个板块,结合厦门引人入胜的城市景观展示,为重庆各区县从事城市建设工作的百余位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深具启迪的精神盛宴。
我们根据讲座内容,从“注入感情”和“追求品位”两个角度,力求把潘市长的主要观点和讲述整理出来,以飨未能现场聆听的读者,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研究带来启发。
潘世建从自身成长经历谈起,讲他作为一个厦门人,对厦门曾经的海洋生态污染和城市建设弊病的切身感受。他回顾厦门解放的历史和金门解放的受挫,讲他们在数十年的两岸炮火对峙中长大,产生了对解放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他讲述他们的厦门前辈陈嘉庚下南洋创业成功,回到故土眼看国弱民贫,毅然卖掉资产,兴办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办到大学,以求育人兴邦。
正是因为有着对国家、对城市和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他任厦门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后,打破常规做法,坚持 “把最好的土地留给市民,留给文化,而不是卖给有钱人”,于是有了供市民游憩和参观的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栗喉蜂虎鸟类自然保护区、五缘文化展览苑、城市环岛路等等闻名遐迩的公共空间。
连接翔安区与厦门岛内的不是桥梁,而是海底隧道,而且隧道内一段100多米的距离工期长达22个月,之所以不修桥,原因在于保护白海豚。他带着自豪地说,通过对海域进行清淤整治,海洋环境得以改善,白海豚回来了!如今,驾帆船出海成了厦门人民新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海上,白海豚常常出没于人周围,真正把人类当成了朋友。说话之间,他还展示了自己用手机拍的一段白海豚嬉戏于身边的视频。他说,要善待海洋,不然厦门就没有明天。
厦门翔安隧道修通后,他在五通端隧道口建了一座由三个工人组成的六米多高的“永不言弃”巨型雕塑(图1)。他解释说,这个城市里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都是这些工人做的,隧道通车后,他们大多数人再也不会回来看看了。做这座雕塑,是为了让过往车辆永远记得,要特别敬重那些为这个城市做出贡献的劳动者。翔安隧道通车时,他又打破 “常规做法”,通车“仪式”是,几个厦门本地人在现场见证,其中一个老人用方言宣布隧道通车了。
图1 翔安隧道“永不言弃”雕塑
图2 由厦工厂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
厦门城市建设过程中,厦工机械厂迁到岛外,旧厂房面临拆迁,而大拆大建势必将造成极大浪费,他召集专家论证后,决定把原厂房改造成造价低廉而又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改造后的厦工厂变身为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几栋建筑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5个馆有机联系起来(图2)。他说,一般市级图书馆或博物馆往往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大兴土木,但是相对于高楼大厦,我们更应该炫耀的是自己的理念和智慧。他认为,天下没有废物,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历史。
在讲座中,他一再强调城市建设工作者要走进市民、倾听和理解市民的诉求,并且对城市和全人类的历史文化要充满感情和感恩之心。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他主政的厦门城市建设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和多个世界之最,其中包括第一个红十字文化广场、第一个残疾人广场、最大的名人雕塑广场、最大的单项体育运动雕塑群,以及创吉尼斯纪录的音乐雕塑,等等。而这些,按照他的说法,都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一个小学生给清洁工人递水的雕塑(图3),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上演着。这种对历史的永志不忘,对他人的感恩之心,在城市文脉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潘世建先生曾到大学建筑规划系讲课,勉励学生不能仅仅看图纸、搞设计,还应该有一定的艺术熏陶,要有艺术的情怀,他希望建筑规划方向的学生,对绘画、音乐、戏曲等也应有涉猎,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在规划设计中,“除了比较硬朗的元素外,还要有一个软性艺术的融合”。本次讲座中,他对厦门城市建设中崇尚人文、追求品位的特点的介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修建桥梁出身的工程师,他对桥梁美学孜孜以求,他主持修建的海沧大桥、集美大桥(图4)、杏林大桥、演武大桥,以及被称为水上桥梁博览会的园博苑15座桥梁,等等,都别具特色,一方面顺应自然地理条件,高低起伏、盘绕蜿蜒,壮美多姿,一方面嵌入历史文化,汇集桥梁经典式样,形构独特、韵味十足,真正成为了他所说的 “大地艺术品”,置身其中,境界与品位自然得以升华。
图3 雕塑:小学生给环卫工人递水
图4 厦门集美大桥
他提倡让市民更多地享受精神世界,得到文化提升。城市建设中,他善于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空间涂抹上文化的色彩,有些体现在建筑物的外观上,有些体现在公路两旁的涂鸦上,还有些体现在“放在城市里最合适位置”的雕塑上。有人说,只有人、车、楼的城市是地狱,对此,他深以为然。所以,在多年的城市建设管理中,他总在“动脑筋”,希望城市里多一些文化的元素,希望把厦门建得更有品位一些。
厦门目前房价最贵的五缘湾片区,先前被认为是不宜居住之地,但是经过整治后一跃成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同时还是国内知名的游艇港口。媒体报道说,五缘湾之美,如今已被世人赞叹。而据潘世建介绍,最初并没有“五缘湾”这个名字,他们是从“天、地、日、月、人”提炼而来的,在这里,他们建了五座弧形拱桥,桥身和倒影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五个圆,然后给这里取名为五缘湾,他说,“我们取名字非常用心!”
在五缘湾,政府拿出大片土地,建设了集历史、文化、艺术等22家民间博物馆,其中包括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展馆、上古文化艺术馆、九朝汇宝展馆、源古历史博物馆、鼓浪屿钢琴艺术馆、闽台宗祠文化展馆、裕鑫海西古物馆、相海收藏博物馆、中国曲艺展馆、辛亥革命艺术馆、新萌现代艺术馆,等等,这些成为了市民和青少年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重要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展示平台。
此外,他们还建设了露天音乐广场、摄影广场、书法广场等等。书法广场位于海边,沙滩上星罗的石头组成一个偌大的“壽”字,每一块石头上书写着各种字体的该字,“壽”字外即是大海,水浪打过来,就成了一个“濤”字,婉然天成,如此别出心裁的文化元素在厦门城市景观里举目可见。
“不争公园”(图5)——一个名字特别的公园,潘世建说,《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公园”即由此而来,公园里围绕老子的雕像,是石刻的《道德经》全文,在这里,孩子认字,游客驻足,都得到了文化的熏陶,这就是城市品位的象征。他认为,城市的建设者就是学校的老师,不争公园就是要让市民和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人“不争”的智慧。
图5 不争公园
图6 “启航”雕塑
“中华教育园”是另一个课堂,这里矗立了16座教育部认可的中国古今教育家的雕塑,是石刻的中国教育史。这里既有感恩之心,也含传承之意,同时也是彰显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潘世建说,城市就是一个美术馆。在厦门这个美术馆里,除了美轮美奂的桥梁、闽南风格的建筑、古今中外的名人、可亲可敬的城市建设者以及风格各异的文化场馆,我们还可以看到隧道和公路两侧乱花迷人的浮雕、古朴的历史字体路牌、用锚锭建设的桥梁博物馆,以及海里裸露岩石上的启航雕塑,等等。
“启航”者站立的石头,原是清淤治理后露出来的一块海石,潘世建反对直接炸掉的粗暴做法,做成了这样一个给人以力量的雕塑,永远矗立在海上,象征着海洋文明,也象征着城市建设者敬畏自然、培育文化的拳拳之心(图6)。
“让你们的人民在健康的环境中体面地生活”,这是“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授予厦门时的颁奖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称赞厦门为“高颜值、高素质”的城市,经过潘世建副市长的讲解,我们对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理解了“高颜值、高素质”背后,城市建设者的用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