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核心思想与基本原理的逻辑关联

2019-04-27 09:37
世纪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核心思想共产党宣言阶级

潘 宁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

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883 年,恩格斯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概述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5 年后恩格斯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对这一思想的文字表述作了简单修改,并进一步将其称作“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这一核心的基本思想(下文简称“核心思想”)包括三个要点,《宣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原理是它的具体体现。

一、《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与相关原理

《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是:经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与社会结构,是每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确立的基础。这一要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体现在《宣言》对以下三个基本原理的阐述中。

(一)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资产阶级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考察,阐述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曾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宣言》指出,当封建的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的桎梏时,它就被炸毁,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因为与前者相比,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资产阶级能够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巨大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渐显现。《宣言》中提到的周期性出现的商业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资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无产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被资产者无偿占有、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不断缩小,由此造成了生产过剩的商业危机。为了减少商业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冲击,资产阶级不得不消灭大量剩余生产力,在充分利用已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而这样的办法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更全面更猛烈危机的到来埋下了祸根。

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以后,它就成为束缚生产的桎梏,最终被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1](P.406)。

(二)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资产阶级时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考察,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生产关系领域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的基础。《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脱胎于封建社会的。它每向前一步,都伴随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进展。在封建生产关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资产阶级是“被压迫的等级”[1](P.402);在工厂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是可以“同贵族抗衡的势力”[1](P.402);在大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1](P.402)。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取得统治地位后,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逐步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与人口的分散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政府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体系。

(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资产阶级时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考察,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资产阶级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开拓了世界市场,后来这种世界性逐渐传到了精神生产领域。《宣言》指出,为了赚取更多利益,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于是,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旧状态被互相往来和相互依赖的新状态所取代,各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开始具有世界性,“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P.404)。

社会存在的变化,是社会意识的变化的前导。《宣言》指出,人们意识的变化,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联系密切。在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各种宗教被基督教战胜了;在封建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基督教思想被启蒙思想所取代。

通读《宣言》可以发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共同构成了《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这一要点与相关原理的共同思想可以概括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存在,导致商业危机周期性地爆发,直至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殆尽,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走向解体,资产阶级在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二、《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二个要点与相关原理

《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阶级斗争相伴而行。这一要点揭示了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主要体现在《宣言》对以下三个基本原理的阐述中。

(一)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与生产发展相联系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发展和斗争”的考察,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与生产发展相联系的原理。

资产阶级是从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的市民中发展而来的。《宣言》指出,随着起相互推动作用的大工业、商业和交通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资产阶级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无产阶级是在欧洲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宣言》指出,随着工厂手工业被现代大工业所取代,原来的工人失去仅有的一点薄产(工具、织布机等),变得一无所有。很快,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共同构成了无产阶级。他们没有财产,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阶级。

两大阶级的斗争,可被视作是资产阶级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资产阶级建立政治统治以来,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斗争从未停止,对西欧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性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不同时代阶级斗争的共性特征”的考察,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性的原理。

阶级斗争长期存在。《宣言》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阶级斗争。在《〈宣言〉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研究成果,加上了“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1](P.380)的时间限定;在《〈宣言〉1888 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进一步将表述调整为“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1](P.385)。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后,社会成员逐步分裂成各个不同的阶级。奴隶与奴隶主、农奴与贵族、无产者与资产者的斗争,贯穿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是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宣言》指出,“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1](P.420),“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1](P.400)。奴隶、农奴、无产者付出了大量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却被奴隶主、贵族、资产者占有,不但不享有政治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除了斗争别无选择。

(三)关于阶级斗争的时代性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结合对“资产阶级时代阶级斗争的个性特点”的考察,阐述了阶级斗争的时代性的原理。

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对立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的趋势。《宣言》指出,与以往的历史时代相比,资产阶级时代有一个新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1](P.401)。这一特点是相对于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而言的。那时,社会中除了直接对立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外,还存在着一些中间等级,比如古罗马社会中的平民与中世纪欧洲的手工业者。到了资产阶级时代,随着中间等级数量不断减少,社会日益分解成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宣言》指出,从历史进程看,维持最低生活条件是压迫一个阶级的基本前提。农奴可能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可能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而资产阶级时代的工人却随着工业的进步,成为赤贫者,连“奴隶的生活”也无法维持(见表1)。

表1:无产者与其他劳动阶级的比较

通读《宣言》可以发现,唯物史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与生产发展相联系、阶级斗争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原理,共同构成了《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二个要点。这一要点与相关原理的共同思想可以概括为: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阶级斗争长期存在,并推动了阶级社会向前发展;在资产阶级时代,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的无产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境遇悲惨。

三、《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三个要点与相关原理

《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三个要点是:在资产阶级时代,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自己的目标,就要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这一要点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主要体现在《宣言》对以下三个基本原理的阐述中。

(一)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要从“旧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一方面,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宣言》指出,生产关系的迭代是新兴阶级取代旧统治阶级的基础。当时西欧工业发展状况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会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无产阶级正是这种更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后,将对旧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推动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使它能够肩负起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阶级中,无产阶级没有退路,只有摧毁整个上层建筑,才能摆脱悲惨境遇,具有坚定的斗争信念;而其他阶级并没有被逼到绝路,他们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在斗争过程中时常表现出妥协的一面。

(二)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要从“带领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是时代的产物。《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内部的竞争和外部的阻挠,无产者组织阶级和政党的尝试多次遭到破坏。但是无产者从未停止这种尝试,被破坏的组织在重建中变得“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1](P.410)。这表明,无产阶级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意识到分散的斗争难以取得成功,必须要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无产阶级政党带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建设新社会。无产阶级当然不反对用和平的办法改造旧社会,但在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下,只能起来革命。《宣言》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蓝图进行了设想,首先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这之后,凭借政治权力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把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三)关于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原理

在《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要从“共产党人的独特优势”方面,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与各类“社会主义者”的对比中。政治主张是区分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主要标准,共产党人主张“废除包括私有制在内的旧的社会制度,以新的社会制度起而代之,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理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克服了各类“社会主义者”主张的种种缺陷(见表2)。

表2:各类“社会主义者”的主张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比较中。《宣言》指出,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斗争涉及不同民族时,共产党始终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二是在斗争的不同历史阶段,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利益。因此,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P.413)。在国家内部,共产党人带领本国无产阶级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共产党人“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P.435),将革命的火种传播开来。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还体现在“两个决裂”中。《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一方面要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裂,另一方面要和私有观念决裂。共产党人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决裂,有利于加快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共产党人和私有观念的决裂,有利于加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向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转变。

通读《宣言》可以发现,唯物史观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原理,共同构成了《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三个要点。这一要点与相关原理的共同思想可以概括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共产党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力量。

综上所述,《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与相关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个要点与相关原理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个要点与相关原理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三个要点与相关原理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宣言》的核心思想与相关原理是正确的。在《宣言》发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纲领。

猜你喜欢
核心思想共产党宣言阶级
西江月·庆祝国庆69周年
国庆抒怀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基于政府统计视角下的大数据核心思想研究
还原真实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