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瑞金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2019-02-19 16:56朱万红
世纪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瑞金中央苏区

朱万红

(中共瑞金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西瑞金 342500)

一、瑞金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定位

(一)瑞金是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地

1934 年4 月下旬,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的错误,广昌战役失败、筠门岭失守,中央苏区南北大门洞开,第五次反“围剿”胜利的希望日趋渺茫。博古、李德、朱德等领导人于5 月3 日回到瑞金,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和战略方针进行商讨决策。

5 月下旬,博古在瑞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广昌、筠门岭失守后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方针。会上,李德建议红军退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以便重新获得广阔的作战区域”。[1](P.94)面对敌军逐渐逼近中央苏区腹地、不利于内线作战的形势,中央书记处最终决定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鉴于突围转移事关重大,会议决定将这一计划电告共产国际,待批准后再付诸实施。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其实中共中央的撤离计划与共产国际一贯主张本就契合。早在1931 年初,共产国际就指出“现在就采取措施在湘西南和黔桂交界地区筹建辅助区是适宜的,同时务必更加重视在鄂湘川交界地区建立第二个主要根据地”;[2](P.23)1933 年3 月又提出“在保卫苏区时,对于中央苏区来说特别重要的是保持红军的能动性,不要以巨大损失的代价把红军束缚领土上。应该事先制定好可以退却的路线,做好准备”。[2](P.353)因此,战略转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获得共产国际复电认可后,博古在瑞金又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红军在危境中的对策。会议虽然因为保密关系没有提出红军战略转移的问题,也没有传达共产国际的复电,但已经作出了战略转移的最终决策。因为会后不久,博古又在瑞金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负责筹划红军突围转移的重大事宜。

从上述几个重大会议召开的地点来看,瑞金定位为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地是恰如其分的。而对于红军长征的决策,虽然它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中央高层少数人作出的决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它的正确性。正如有学者认为“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加以区别”,我们可以设想,红军如果不突围转移,中国革命的命运将会如何?毛泽东也说“长征是光荣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3](P.150)因此,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长征决策地的瑞金,也是无上光荣的。

(二)瑞金是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地

中共中央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后,立即进行谋划和准备工作。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口号的掩护下进行着紧张的部署,并下达各级机关贯彻执行。因为瑞金是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所以关于突围转移的一切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因此我们说瑞金是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地。

一是军事上的部署。驻于瑞金的中央革命军委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首先指令红军改变寸土必争的战争思想,应以“最高度的节用有生兵力及物质资材”为基本原则,9 月15 日再次训令红军“无论如何应该以保持自己有生力量和物质基础为我占据第一等基本原则。”[4](P.3799)其次派出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一路“调敌”、一路“探路”;并派程子华到鄂豫皖红二十五军加强领导工作,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再次,确定了突围转移的方向。李维汉曾回忆“一九三四年七八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5](P.343)并委派潘汉年、何长工与粤军陈济棠部秘密谈判,达成“互相借道40 华里”等协议;还秘密派出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大队到赣南省的于都县、登贤县等预定集结地域进行秘密侦察,派张云逸带领小分队秘密潜往赣粤湘边界地区为红军突围转移选择行军路线。最后布置主力红军换防、组编事宜,并对红军突围转移后坚持游击斗争的人事安排作了部署。

二是人力物资上的准备。1934 年5 月14 日,中革军委发出扩红5 万的通知后,直到9 月,中央苏区共扩红8 万余人。此外,中革军委于1934 年9 月发出征调5 000 名夫子的命令,组成运输队、担架队随军行动。为了红军突围转移,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于6 月从瑞金先后发出筹措军粮的紧急指示,要求在7 月15 日前完成24 万担的借谷计划。7 月22 日,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又决定举行秋收借谷60 万担运动。因此,六、七两个月中央政府共筹军粮84 万担。同时还筹备棉花8.6 万斤、被毯2 万多床、草鞋20 万双、米袋10 万条。为补充红军武器弹药,中革军委军事工业局、中央国民经济部和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组织红军兵工厂和各军服厂加班突击军工生产。中央政府也发出号召,动员苏区人民将拾到或留存的子弹、弹壳、铜、锡、土硝、旧铁等物资作价卖给政府。从6 月到8 月共收集铜8.2 万余斤,子弹壳1.82 万斤,子弹14.09 万发,白硝1.53 万斤,运往中央兵工厂。中央外贸总局通过各外贸分局在两个月内突击采购10 万元中西药品,确保红军突围转移的医药需要。中央财政部突击筹款150 余万元充当军费;国家银行还取出石城烂泥坑秘密“金库”中保存的金银器具,提供军用。[6](P.1331-1332)

三是组织上的部署。首先,为掩护红军主力突围转移,按中共中央指示,1934 年7 月在于都县城设立赣南省,省委、省苏政府等各部门迅速建立。钟循仁担任省委书记,钟世斌担任省苏政府主席。其次,在瑞金成立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中央分局、中央军区、中央政府办事处,由项英任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任办事处主任。再次,确定了重要干部的走留名单,还派出陈云、刘少奇、凯丰分别到五军团、八军团、九军团担任中央代表。

四是舆论上的准备。红军突围转移的部署是秘密的,但在突围前夕有所透露、暗示。9 月29 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指出红军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比如大踏步突击到敌人后方作战等形式,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实际上是红军突围转移的第一个公开信号。10 月3 日,《红色中华》又发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联合署名的《为发展群众游击战争告全苏区民众书》,号召苏区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争,保卫土地和家园。这些文章都是为中央红军突围转移作舆论宣传。

(三)瑞金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命令发出地和长征主要出发地

红军突围转移的时间原定于10 月底11 月初,后因获取了蒋介石9 月下旬包围苏区、荡平瑞金的“铁桶计划”,才决定提前到10 月上旬。从10 月7 日起,中革军委陆续从瑞金发出电令,命令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撤离战场,先后向兴国、于都、会昌地区集中。10 月9 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第一野战纵队撤离中央苏区的命令》和《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命令驻瑞金的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全总、团中央等各机关转移人员开始战略转移,向于都集结,并对红军野战军各军团各纵队的每日行程作了精确的部署。同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指示各军团政治机关应根据总政治部的指令,围绕“整顿补充工作”“行军工作”“居民工作”作出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步骤。

可见,瑞金确是红军长征命令发出地,事实上,瑞金还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出发地。

1934 年9 月间,制订了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向湖南西部突围转移的行动计划。按照计划,参加突围转移的除了红军各军团外,还有中央各机关人员。其中中革军委各机关编为军委纵队,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全总、团中央等机关,以及卫生、后勤部队和担架队等编为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纵队由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张宗逊任参谋长。10 月10 日晚至12 日晚,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分别从瑞金梅坑、云石山、九堡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对此,《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有明确记载,参加了长征的很多领导人的记忆也很清楚。

时任中革军委主席的朱德回忆:“1934 年10 月10 日晚,我们开始由瑞金行动,留下项英、陈毅,大约一两万人在中央苏区”。[7](P.160)萧劲光也回忆说:“这天黄昏时分,干部团所属单位集合在九堡村外,随着陈赓团长一声令下,队伍辞别了瑞金的父老兄弟姐妹,踏上了漫漫长征路”。[8](P.69)时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记得更清晰:“1934 年10 月中旬,军委总部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了。出发的日期我的印象是10月10 日,正是‘双十节’。那时我们和警卫员等养了几只小鸭子,它们天天钻在‘独立房子’周围的水稻田里,吃的是青蛙,长得特别快。出发的前几天,我们就赶紧吃鸭子,总部出动的那一天,还吃了最后的一只……长征开始的时间,则应从军委总部出发的日子算起。”[9](P.93)1935 年11 月,毛泽东在一次全军干部会议上对长征作了总结:“我们从瑞金算起,总共走了367 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攻下了许多城镇,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10](P.294)

综上可知,瑞金既是红军长征的决策地、部署地,又是红军长征命令发出地和主要出发地,这是由瑞金所处的政治地位决定的。当时,瑞金是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以及少共中央、全总中央执行局等中央机关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本营、统帅部。从瑞金发出的指令、开始的行动都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于长征这一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战略行动,必然是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等中央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撤离瑞金为标志。所以,瑞金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也是为史为世所公认的。

二、瑞金对红军长征作出的重大贡献

苏区时期,瑞金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节衣缩食、筹款筹粮,在军事、物质、精神等方面为革命战争,尤其是为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瑞金对于红军长征在军事方面上的贡献

一是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突围。红军长征前,中共中央在瑞金成立了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中央苏区军民坚持游击战争。瑞金县委根据中央指示,于1934 年9月正式成立了瑞金县游击司令部,下设独立营。红军主力撤离战场时,瑞金县游击司令部与红二十四师一起接手前沿阵地,为主力红军贏得了休整、集结的时间。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敌东路第十师进逼瑞金。中央苏区模范营壬田游击队、九堡独立营、梅坑赤卫营等2 000 多人扼守黄沙、仰山排、大岭隘一线,顽强抵抗阻击敌军,迟滞了敌人的进攻速度。瑞金各区乡还成立了破坏队,在大小道路上挖大坑,布竹钉,设陷阱,埋下地雷,抽掉桥板,砍树塞路。敌军一进瑞金,就提心吊胆,行动迟缓。

与此同时,瑞金人民实行赤色戒严,对地主富农及反革命分子进行集中看管,处死了一些罪大恶极的敌坏分子。瑞金游击司令部重创了反动地主武装“刀团匪”。从而封锁了红军突围的消息,稳住了局势。直到11 月中旬,国民党军队才弄清红军的真正去向。而此时,红军主力已经转移到了湖南境内。

二是坚壁清野,安置红军伤病员。红军突围转移时,由于形势危急,中央机关、红军总部、中央兵工厂、卫生材料厂和印刷厂在忙乱中还留下了不少文件、报刊、机器等物资。为了不使其落入敌手,瑞金县委发动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各区以乡为单位成立领导小组,清理销毁文件,掩埋机器设备,疏散各种物资;同时作好坚持游击战争的准备,把大部分粮食运进游击区。再将其余的粮食、油、盐等物资深藏在地窖、夹墙、屋檐内;把风车摇柄拔掉,把锅、碗沉入池塘。同时,还对留守苏区的红军伤病员进行了妥善安置。据原中央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张凯回忆,当时留下的6 000 多名伤病员,主要分散在瑞金等县的老百姓家中休养治疗。瑞金人民对红军伤病员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敌人“清剿”时,瑞金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伤病员转移到山上,或将他们认作自己的“丈夫”“儿子”,在群众的护理和掩护下,许多伤病员很快恢复了健康,补充到独立师团,继续与敌人游击。

(二)瑞金对于红军长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贡献

1.瑞金是“扩红运动的突击县”

苏区时期,瑞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1934 年5 月,中央苏区再次掀起扩红运动的高潮。中革军委下达“三个月完成二千名的扩红任务”的命令,瑞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已完成。为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授瑞金“三月计划,一月完成”奖旗。[11](P.180)到6 月20 日,全县扩大地方武装29 815 人。特别是河东区模范营全体指战员,写信给中革军委坚决要求武装上前线,被批准编入补充师。9 月,长征前夕,瑞金又用九天时间扩红3 300余名,被中央政府评为“扩红运动的突击县”。这当中涌现出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事迹。红军长征时,瑞金有31 000 余人参加了长征,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有10 800余人。[12](P.218-219)

2.瑞金是“粮食动员的模范”县

早在1933 年3 月,中央政府决定广泛开展借谷运动时,瑞金就首先行动起来,成为“粮食突击运动中的光荣模范”。长征之前,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红军的扩大,收集粮食成为头等大事,因此中央苏区广泛开展节粮、借谷运动。在1934 年红五月节省粮食运动中,瑞金不仅完成了原定2 700 担米的节省计划,还超过了300 担,这是在超额完成扩红计划的同时取得的又一光荣成绩。1934 年6 月2 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联合发出《为紧急动员24 万担粮食供给红军致各级党部及苏维埃的信》。瑞金县苏维埃粮食部立即贯彻执行,一个月就完成粮食突击11 200 担的任务,并超过了400 担。中央人民委员会特予表彰为“粮食动员的模范”。[11](P.195)

在稍后的秋收借谷运动中,瑞金群众同样给中央以坚决而响亮的回答。7 月,瑞金县苏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与第五次各区粮食部长联席会,讨论秋收借谷运动,“全县准备再借出五万担谷子供给红军,并要求中央政府迅速增发五万担谷子的借谷票”。[13](P.3663)不仅如此,瑞金还向兴国、长胜、西江等县发出竞赛挑战,并保证在8 月25 日前完成任务。到8 月15 日,瑞金的仓库里已集中新谷50 100 余担,保持了“粮食动员模范县”的光荣称号,起到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央苏区粮食突击、收集运动的进程。

3.瑞金在筹集经费物资等方面为各县提供了争相效仿的“光荣创举”

第五次反“围剿”后,中央苏区对经费、物资的需求急剧上升。在筹款方面,瑞金人民通过购买公债和退还公债票给政府,为苏维埃筹措了一大笔军费。瑞金是中央苏区推销公债最好的县之一。特别是瑞金黄砂区竹坊乡,在经济建设公债没有发下前,群众就预购了1 691 元。夏收之后,他们以新谷折现款,交付清楚。不久,该乡群众推举代表向黄砂区苏政府请求,要把这次所购经济建设公债全部退还政府,不要政府归还本息,以帮助苏维埃发展经济。此举被《红色中华》誉为“瑞金竹坊乡的光荣创举”,成为各地竞相效仿的榜样。

根据苏维埃的财政政策,“向封建剥削者没收征发,即是向苏区与白区地主富农筹款”是苏维埃的财政来源之一。[13](P.4584)1934 年,瑞金开展查田运动,六、七两月向地主富农共筹得19 000 余元,并挖出9个地窖,得银圆900 多元。而对守法经营的商人,苏维埃政府则通过宣传,说服他们捐助战费。如瑞金壬田区的一次商人大会,鼓动商人竞赛捐助革命战争,商人张义和首先捐助200 元,其他商人紧追上来,共捐得2 617 元。[13](P.3539)

瑞金的“光荣创举”不仅体现在经费的筹集方面,还体现在物资的筹集上。

长征前夕,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发起收集军用品原材料的突击运动。瑞金县率先响应,3 个月共收集铜铁2 529 斤,子弹和子弹壳1 091 粒。并且收集了一大批棉衣、单衣、袜子、绑带、帽子、套鞋、斗篷、油布、包袱、口盅、水壶、干粮袋等日常用品送给红军。而且发出了“宁愿两人共一床,不愿红军冇被盖”的号召。凡是有两床被毯的人,都捐出一床。直到7 月底,瑞金收买的被单有2 660 条,棉花12 500 斤;各机关团体捐助的被单有481 床。《红色中华》在“红匾”上特别报道:“瑞金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不但完成了收集军用器具和材料的任务,而且还在收集棉花被单供给红军的运动上,得到了光荣的成绩。”[13](P.3817)国民经济部在《三个月收集军用品器材的伟大成绩》报道称“成绩最好的是:第一,瑞金”,[13](P.3956)号召各县学习瑞金的经验。

尤其是瑞金的妇女群众更是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剪下长发,拿出银饰银器,半价折卖甚至无偿献给国家银行,据《红色中华》报道,全县妇女共收集银器22 万余两卖或捐给国家。不仅如此,长征前瑞金妇女赶做了十万双草鞋支援红军。“朝织鞋,暮织鞋,织鞋不为上街卖,送与前方战土们,冲锋杀敌多轻快”。这首歌谣就是长征前夕瑞金妇女日夜搓绳赶制草鞋的生动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仅24 万人的瑞金人民,就有11.3 万人参军参战,其中5 万余人为革命捐躯,1.08 万人牺牲在长征路上。瑞金人民为了革命为了战略转移,购买公债78 万元,支援谷子25 万担,捐献战争费用22 万元,捐献银器22 万两,奉献苏维埃国家银行瑞金支行存款2 600 万元。其它捐赠如草鞋、棉被、衣物、菜干等更是难以统计。瑞金人民的这些贡献直接支援、策应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结语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和党政军群等首脑机关从瑞金等地出发,进行战略转移。瑞金三万多子弟从此踏上长征之路,他们继续发扬苏区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在长征途中,他们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粉碎右倾分裂主义,始终朝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指示的方向前进;他们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不怕苦不怕死,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瑞金中央苏区
亲亲瑞金
顽皮的云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色与绿色并存的城市——瑞金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中革军委的由来及其与中央军委的关系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试论周恩来与我党早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职能的演变
红色故都瑞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