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玲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600)
脑出血是目前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类患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加强治疗方式,更要注重治疗后的护理方式,减少不良病症的产生[1]。护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目前在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是关于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具体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探讨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10月份~2018年12月份,进行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62.23±4.81)岁。病程(1~18)天,平均(9.53±2.99)天。观察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2~80)岁,平均(63.17±5.02)岁。病程(2~20)d,平均(11.32±1.59)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两组知晓本次研究,且同意[2]。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血压,体温,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检测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观察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存在身体不适的状况,以及面色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药物,以此缓解患者症状。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加强肺部检测。对于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来说,肺部感染是危害性较大的不良症状,因此应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肺部情况的监测。(2)加强实施无菌操作[3]。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期间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不仅要加强对自身的清洁消毒,及时佩带口罩帽子等,还应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3)其他方面。当患者出现了发热等不良现象时遵医嘱使用一定的抗生素,在用药期间如果患者出现不良现象时进行及时调整。此外加强对患者口腔部位的清洁以及深呼吸等方面的呼吸道锻炼。
要求在经过7 d的护理后,让医护人员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常出现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下气肿以及导管阻塞的例数并计算发生率,某不良症状发生率=某不良症状例数/患者的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7 d 的护理之后观察组中出现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下气肿以及导管阻塞的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症状的发生情况比较[n(%)]
近些年脑出血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所谓脑出血是患者遭受了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现象,该类患者常常会产生偏瘫,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危及生命安全。而对于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来说,其治疗后所产生的不良症状,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这些不良症状中,危害性较大的病症是肺部感染,该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还会损伤患者的肺功能。肺部感染一般出现在患者治疗后的护理期间,因此提高护理期间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以加强对患者身体指标的检测等为主,缺乏针对性。而在其基础上进行肺部检测、无菌操作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对不良症状的防预。在本研究中,在经过7 d的护理后,观察组中出现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下气肿以及导管阻塞的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与常规的护理方式相比,在其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减轻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皮下气肿以及导管阻塞等不良症状,避免对患者产生二次的伤害。
综上所述,将护理干预用于重症监护室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预防护理中,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