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玲,张崇健,许雪君,罗丹东,吴 岚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ICU,广东 广州 510100)
随着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及围术期治疗水平的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病死率下降,但术后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1]。先天性心脏病的住院患儿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体外循环术后胃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长期机械通气导致术后营养支持困难[2]。随着重症医学领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理念的不断深入,我科率先开展了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场内营养支持,并制定规范化营养支持方案[3]。本研究分析我科延长机械通气的37例新生儿行体外循环双心室矫治术后的早期喂养的可行性及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连续入选2010年1月~2012年4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先天性心脏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1)体外循环手术;(2)年龄≤28 d;(3)双心室方向根治手术;(4)机械通气≥48 h。剔除标准:(1)术前禁食或患有影响经口喂养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遗传代谢疾病;(2)单心室方向的姑息手术;(3)非体外循环手术;(4)手术日龄大于28天;(5)术后延迟关胸;(6)ECMO辅助。共有37例新生儿患者纳入研究。
患儿人口学资料。术前术后的血液检验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开始喂养的时间、每日喂养量、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等。
据我科制定的喂养方案,判断患儿无喂养禁忌后,启动喂养。首次2 ml/kg,每3 h喂养1次,每次加奶量1 ml/kg,观察记录大便次数和性状、进奶量、胃潴留量。减量喂养:胃潴留量<前次喂养总量的1/3者,本次喂养需减去胃潴留量;暂停喂养:胃潴留量≥前次喂养总量的1/3;禁食:24 h内呕吐(或停喂)>3次、呕吐物或胃潴留物内含胆汁、明显腹胀、腹围增大2 cm以上、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大便潜血阳性或明显血便、腹部X线提示异常。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与晚期喂养组比,早期喂养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因素的比较
本研究描述了经过体外循环的延长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双心室方向矫治术后的早期喂养情况,发现48 h启动喂养是可行的,与晚期喂养组相比,早期喂养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更低。新生儿心脏术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普遍存在能量供给不足的状况。围术期营养支持在心脏术后临床管理中的占有重要地位[4]。良好的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维持患儿在疾病急性期高消耗下的代谢平衡,保证婴幼儿的特定生长发育。
早期启动喂养是可行的,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早期喂养组的1例发生腹胀,1例发生腹泻,晚期喂养组1例发生腹胀,1例发生腹泻,两组发生率相似。心脏手术期间有低肠道灌注阶段肠内营养通过减轻肠系膜血管收缩帮助恢复肠道循环。它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绒毛成熟和肠道淋巴细胞成熟,而肠道淋巴细胞成熟有助于远处如肺、肝和肾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可减少细菌移位,这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上述因素可解释早期喂养组在我们的研究中出现较少院内感染的原因。
心脏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患者48 h启动喂养可行,且与较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