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探究

2019-04-27 06:08梁韦娟
统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应用型课程

梁韦娟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由此,“双创”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战略定位影响高等教育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于2010年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政策,并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和财政部2011年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等做出明确规定。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热门话题。

一、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步,还未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氛围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国目前已形成K-12、社区学院、大学三大创业教育实施主体,以及创业课程、大学生创业中心、商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基金构成的创业教育体系。随着国家逐渐重视创新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部开始助力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虽有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作参考,但各国政治体制和教育思想不同,我国应用型高校应形成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学生在校园学习时间长,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大。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精神文化方面。我国应用型高校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开设了相应的创业课程,学生已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不过,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准确,仅关注少数人的创业而不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学生想创业而不敢创业。

2.物质文化方面。首先,不少应用型高校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或创业基地,但真正用到实处的很少,学生创新创业空间较小,花费较大;其次,创新创业教师人数较少且专业性不强,多为经济类学院的教师,创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校内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实现;再次,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的经济和专业技术支持相对有限。

3.制度文化方面。应用型高校未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但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中,有的还将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列为经济类或旅游类专业必修学分。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学术型高校强调人才知识构建、科研和创新能力,应用型高校介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行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乔治·爱略特说:“就所有的生物而言,即使最强烈的内在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造成的。”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除受创新创业课程的显性影响外,还受校风、教师行为、学校政策等因素的隐性影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在影响,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发展,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与国家政策相契合

1.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相匹配。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并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成的中坚力量。

2.与“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相协调。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一带一路”战略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旅游业等收入的增长,还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合作深入,“一带一路”增加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增目标。创新创业文化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层面,通过氛围营造影响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带一路”涉及我国18个省市,每个省市都有各自的发展定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应结合当地发展所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相适应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对31个省份1767所高校43万多名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2017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高涨,26%的在校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7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包括重点高校、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等国内100所高校及2797位学生,数据显示,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超过60%。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欲望较强。

表1反映的是2012—201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和自主创业率,可见将创业想法落实的大学生占比很小。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受资金限制,此外,团队、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应用型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发生。

表1 2012—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及自主创业率

(四)冲破社会固有思想的束缚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信又脆弱,不敢挑战自我,害怕失败。很多父母不求孩子人生富贵,只求他们平安顺利,因此家长安排孩子未来道路的现象很常见。求安稳、不敢挑战自我以及家长思想观念的灌输,让很多大学生虽拥有创业想法,但真正面对创业时却止步。加之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的轻商观念和官本位思想,很多毕业生会选择公务员、国企等安稳工作。因此,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要让学生弱化求安稳心理的影响,在学校营造的氛围中挑战自我,感受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改变世俗观念的束缚。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举措

(一)精神文化

1.形成创新创业的校风。校风通过教室、宿舍等场合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无形教育。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将创新创业思想贯彻于办学思想,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时将创新创业作为指导思想,增加创新创业比赛和讲座次数,给予参加创新创业的学生资金和专业技能指导;其次,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情感中应增加创新观念,在进行专业课程教授时应结合创新创业思想,穿插创业案例,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积极引导。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创业氛围。首先,完善学校微信、微博和网站。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学生缴费、选课等逐渐与校园主页、官方微信捆绑,学生会定期访问学校官网、公众号。学校网站可增设创新创业板块,下设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政策、创业活动、创业导师、留言互动区等栏目,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感兴趣的课程,熟悉创业政策,遇到困惑可在留言区与教师互动。完善校园微信和微博功能,定期推送创新创业课程和政策,以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创新创业的最新情况。其次,充分利用校报、横幅、校园广播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业政策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鼓励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参加创新创业项目。

3.完善鼓励政策。首先,对创新创业项目获奖学生按比赛和获奖等级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使其感受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其次,鼓励学生创建创新创业社团,并给予经济和技术支持。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对其创业经验也有一定要求,因此要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丰富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并给予经费支持。

4.加强与企业合作。应用型高校应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聘请企业创新人员到校讲座或担任技术指导,对学生创业项目答疑解惑。还可利用场地和人才优势,将企业创新项目引入学校,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对母校常怀感恩之心,积极承担“反哺”义务。应用型高校应加强与创业成功校友的联系,邀请他们回校分享创业经验,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或创业项目导师,从而拓展创新创业教师资源,增加在读学生创业信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物质文化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为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学生完成课时即获学分,易养成惰性,达不到课程开设目的。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1.增加教师聘用经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授课任务多由经济类学院教师承担,他们虽有丰富的企业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为此,高校应积极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授课。

2.增加创新创业项目经费。第一,鼓励教师参加创业项目,并给予创业项目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创业活动可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优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第二,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校可成立创业项目评估小组,对学生创业计划进行评估,按评估结果对创业项目进行等级资金资助。

3.增加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中心建设的投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各高校开始建设创业中心,但创业中心规模较小,且真正运营的屈指可数。应用型高校应建设可完成现场模拟教学、岗位能力训练的实训基地,完善相关功能,将创业中心建设落到实处,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场地和专业指导。

(三)制度文化

1.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创业教育发达的美国许多高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校院级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2]。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许多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此,应用型高校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善:(1)成立校领导牵头、经济类学院或创业学院为主力的纵向专职部门,管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和案例选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深入开展;(2)形成以经济类学院或创业学院牵头、各学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横向管理,积极沟通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定制带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完善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除学历、任职年限、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论文外,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使教师在关注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职称制度的优化让教师产生内驱力,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通识素质课为主,未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各学院学生专业知识不同,创新创业的基础存在差异,创新创业通识课仅让学生掌握创新基本知识,未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造成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从下手。应用型高校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以通识创新创业教育课为基础、各专业特色为主体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首先,完善创新创业通识课的设置,将其列为必修课,树立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各学院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如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从而完善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为学生创业指明方向。

4.制定学分互认体系。创新创业项目耗时长,参加的学生课程学习会受影响,这是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之一。对此,高校应制定学分互认政策。首先,将学分类型细化,设置课程学分上限,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其次,制定相应的学分互认体系。根据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级别实行等级加分,学生可跨学院选课,同类课程学分互认。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各方合力,应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国家要建立一定的物质、文化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及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相关制度,从而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系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动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更加注重人才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应用型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调查及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