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

2019-04-26 13:38陈楚庭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工匠精神

陈楚庭

摘    要: 中国要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其中时刻具有“匠心”是关键的衡量标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效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适应性。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思政课教学    有效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正在规划和实施。要真正落实中国制造2025计划、完成供给侧结构改革等重大战略,最重要的任务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当前我国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短板,缺失“工匠精神”,造成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数据显示,世界上长寿的企业(超过200年)数量之最在日本3146家,德国以837家位居第二,荷兰以222家位居第三,法国以196家位居第四。究其原因,发现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都被很好地传承。同理,中国现阶段急需发扬工匠传统,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身。

一、工匠精神

工匠是指个人的技术、技能或技艺在其专业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工匠是工业文明快递发展的动力。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离不开物质基础,工业文明是工匠精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以知识理性和技术理性对待过程、工艺及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工匠精神外在表现为工匠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价值取向、人文情怀等,内在特质包含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钻研精神;持久坚守、热爱本行的执着精神;巧夺天工、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奉献爱岗、崇尚劳动的敬业精神;服务社会、用户至上的公共精神。

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工匠精神对世界的改变从未停止。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工匠,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也离不开工匠,工匠精神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倾心于技术提升的工匠,“中国梦”的实现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是高职院校为国家战略服务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提升教学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力抓手。

二、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

1.历史意蕴

工匠精神最早起源于手工业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从农业中分化出来的手工业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行业和职业,且这种演进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分工的具体化而加深,进而出现各种不同的手工业匠人。这些手工业匠人在工业革命出现前是人类手工业生产的主力,工匠精神是在这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精神凝聚和体现,是手工业匠人的精神遗产。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在机器大工业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手工业匠人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弥补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不足,更加专一地提升手工工业和水平,其生产的产品越来越精致,弥补了规模化生产难以突出个性的不足。造就了专门化的、職业化的匠人,细致分工成就了各行各业领域的匠人,可见手工业内部的细化分工为高水平匠人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当代价值

纵观全球,虽然手工业时代早已过去,人类文明早已进入大工业机器时代,甚至是人工智能时代,但工匠和工匠劳动仍然存在,而且将长久存在,这些构成了工匠精神在当代存在的最基础的依据和条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代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现代科技和高端机器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似乎代替了精工细作的“工匠”,快节奏代替了慢条斯理,以往流行的“工匠精神”更是淡出哲学思想视野。近几年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私人订制的出现,人们重新思考在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过时了吗?工匠精神还有存在的可能吗?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报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敬重,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哲学反思。如何发挥工业化生产的后发优势,使从前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向创新制造优势,精神遗产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工匠精神的支撑也不可或缺。产品可以被复制,制造产品的技术可以被复制,隐藏在产品和技术背后的精神却不能被复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复制不了的,不可否认的是工匠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制度安排

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服务费用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并且产生假的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新制度经济学家代表诺思认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教育客体解决思想问题、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正确理解方针政策和认同遵从道德规范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确立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提供行为指导、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制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解决其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工作,为此必然涵盖新制度经济学设定的制度范畴。同理,依据诺思的观点,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增强学校、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据此,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这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需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前面讲到的工匠精神本身包含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恰恰在内容上和目标上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接洽。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顺应新时代,担负起工匠精神培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一些人认为它只是要求学生识记枯燥的概念,只是单纯地灌输政治理论,其实不然,思政课教学更深层次的目标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潜力,通过课程内容选取恰当的案例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良好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在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把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寻找当前时代背景下支撑“工匠精神”的理性,这样既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又有利于高职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工匠精神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