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果联系

2019-04-26 13:38陈泽斌彭凤飞
文教资料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动变革科技

陈泽斌 彭凤飞

摘    要: 全球一体化对每一个个体与国家都有深刻影响。传统安全问题逐渐被解决的背后是新型安全问题频发。技术革命改变世界并成为时代最主要推动力的同时带来资源危机与生态失衡,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都经受剧变。本文以此背景论述科技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并在此种变革中讨论科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时代进行的互动。

关键词: 历史拐点    互动    科技    变革

一、科技与文明的共生论述

文明的发展除了文化、社会制度的变革,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文化发展层次,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族群在地球文化圈的地位。本质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1]。文明的发展因其为人基本权利的实现究竟是社会制度的发展还是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享受到的是国家制度发展福利还是科学技术进步福利,逻辑关系难以鉴定。唯一可知科技在基础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上不断满足人类基于自身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延伸人力极限,打破依靠人力决定生产规模的传统生产方式,并以此改变社会制度,这是文明交流的根基。在这个多元化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对科技影响时代的方式规律有最基础的认知:基础的物质生活;抽象的人文精神建设;反映社会本质的生产关系;时代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科技决定生产生活方式的因素分子剖析

文明包含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与公序良俗。人文精神的建设依赖物质生活的满足;公序良俗是生产关系的演化;发明创造是科技进步的直观体现。剖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动生产关系变革。任何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且要符合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出现过的五种基本生产关系,五种社会经济制度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产生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2]。只有源于生产力的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文精神建设才有可能,并且科技发展还以直接产物变革社会生活。不过对立统一规律贯穿物质世界的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在科技发展中同样适用。表征为科技推动文明前进造就非传统安全问题并于矛盾中统一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进步本质上有助于社会发展,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兼顾到自然与人的平衡问题,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旧时代对抗遗留问题,集体个人利益冲突,在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基础上,切实看待科技发展在文明发展作用的同时知晓其在新型安全问题中的弊端。这一系列错位关系造就时代特色。这一源自科技的变革节点是科技对生产要素的控制并以此影响基础经济而让文明社会形态反向适应。在制度变革外科技的发展还以新型安全问题方式重铸国际秩序。非传统安全问题国际化、规模大、危害深的特点对传统国际秩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必然要有新思考。

三、科技发展链接起来的当代社会

1.古中国为例的文明自限性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一句令人惊叹的话,但是在剥离开自我自信部分后显现出来的是一个文明对世界认知的缺陷,九州为天下,这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下的文明自限性。对古人而言天下是中原、长江、黄河这些开发完整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文明集群区。科技的发展层次等于文明层级。第一次工业革命展开之前无论农业文明自身制度与人文精神如何建设,农业文明都无法摆脱本身桎梏,即农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极端依赖与改造能力的极度不足,这一切的改善必然依赖科技的发展。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下一些环境天然不适合人类居住。如中国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的青藏高原。这些地方即使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依然环境险恶,而在缺乏科技支撑的古代,这些地方就是绝地,是汉文化圈被限定在特定区域的原因。自然环境的限制让文明初期必然伴随目光短浅无法放眼看世界。愚昧时期,离开熟悉的地方进行旅行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土难离说的就是这样的無奈。蒙昧年代人类被限制在特定环境中。

2.随着技术进步打破的自然环境壁垒

科技进步促进文明的交流沟通,以直接与间接的方式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业革命以来交通工具的发展打破了绝对时空距离的限制,打破了科技未曾大发展年代“交通基本靠走”的文明现状。工业革命之前牛车、马车、人力船、浆帆船是交通工具的主流。这些交通工具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人力畜牧力本身的限制决定了人类被分隔为一个个群体,被限制在某一个小范围内的事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就是这样事实的体现,交通工具的落后决定了人被限制在土地上。“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的表象下是人难以脱离土地的现状。文明内部尚有这样的问题,即使有国家力量支持,宏观上文明的交流也可想而知。孤岛式文明是科技未曾跨越式发展之前的文明现状。这一情况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变化。工业革命之后小型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游艇的出现打破农业社会时期即使拥有快马、牛车、骆驼这一畜牧型交通工具人依然被限制在土地上的事实,解决了人类面对小范围出行的无力格局,使人类的步伐不被局限在脚下的土地上。百里的土地不过比邻而居,这样的情况加速了个体的步伐催生商业繁荣。大型交通工具地铁、火车、远洋巨轮、飞机的出现则是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文明政治不再局限于地理边缘位置造就的地域性文明政治中,让文明的交流与文明间各自个体的交流变得更加日常和方便。沙漠、海洋、高原、山脉所构筑的边线难以再阻挡人的流动。曾经依靠国家进行的文明交流,此时民间的资本与渴望就足以进行,距离不再是人类群体共识的阻碍。这一系列变革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代表着的不仅是文明交流,还代表世界范围内人类这一族群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不再局限于各自的文明圈。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概括自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封闭片面性的、分散独立性的存在渐次转变为整体联系性、一体化的存在的历史[3]。

3.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文化交流与人的认知

科技的发展不仅打破了绝对时空距离限制下的文明隔阂,还打破了人类曾经信息层面上交流的困难,可以说打破了人类在古典农业社會时期“通讯基本靠吼”的现实。十九世纪电报、电话、报纸的出现取缔了依靠口耳相传而进行的通讯方式。通讯变得廉价化、普遍化与日常化。无论是信息的数量还是传输速度,或是传输距离及完整性还原上都出现跨越式发展。这些技术的出现让文明交流从宏观向微观发展。文明交流脱离国家政府层面从民间开始,文化交流变得日常与普遍。这一信息变革在互联网、计算机、智能终端一起出现后抵达巅峰。文化的交流;单独个体的交流;群体的交流都进入全新阶段。互联网的出现在人类社会虚拟层面编织出巨大网络,让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进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剧烈的思想文化反应。这一信息网路让人类从文明、国家、地域的封闭中脱离出来,人类在信息层面上联系起来,并在这一层面提前时代一步链接成整体。如果说交通工具发展把人类从物质层面上链接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一系列信息交流网络的成型则是从精神上把人类链接成一个整体,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思想理念上的先决条件,成为时代的背景板。

四、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推动的命运共同体

1.科技进步带来的地球村构想与生产力发展衡量下的社会发展标准

汽车、火车、远洋班轮、飞机、航空器的出现打破了客观时空距离限制,让文明间的交流合作联合有最基础的可能。电报、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则打破了社会文化与民间交流的阻碍。文化、思想在信息网络中碰撞交流并产生文明的包容与理解。人类从信息层面链接起来,交流或许带来争论但不带来误解。主观与客观层面的实现让地球村有最基础实现的现实,而地球村构想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文明联系的紧密,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时代意义,即世界主义的冒头。世界主义的目标是将全世界内化为一种国家,世界成为不同个人间友好的联合。一种瞬间千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使“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这其中隐喻着科技发展的加速度特性取缔了跨越式特性。现代社会的精细化分工合作阶段使得依靠某一个或数个天才革新技术思潮引领技术革命的情况丧失,科技发展进入加速度模式,科技发展依赖群体力量并愈发强大,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使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层次即社会制度难以匹配生产力发展时成为变革主力量。不过社会制度不应超脱社会生产力,即社会制度变化要符合客观世界规律。所以社会制度的发展必然符合生产力发展并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处于首要地位。“那种按社会制度决定国与国关系的时代过去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友谊,找到共同的利益”[5]。生产力与科技决定一切。

2.科技推动下的社会需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结合

随着技术发展地铁、高铁、音速飞机、载入火箭一步步革新着的交通方式让整个世界联系愈发紧密。这些交通工具是对绝对时空距离的进一步克服且远不止如此。大数据时代、知识型经济、智能化生活、机器人、智能终端、虚拟现实,这些新事物是时代剧变的表象,无论是生产力与社会价值的进一步扩宽,还是人文精神建设与物质生活的满足,再或是对社会信息化的促进。这些新事物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为新的时代产物出现提供可能与基础,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空距离对文明的隔阂在新时代已不复存在,文化的交流随技术的发展加快。伴随科技进步出现的电影、电视、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虚拟现实等一系列事物让人文精神建设得以更快前行并发挥远超想象的作用。而在核聚变技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得以突破时,现代科技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前沿技术的研发在可预期的未来内会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造成更加剧烈的影响。当高速铁路贯穿洲际成为国际公路;当马赫级成为航空飞机的指标;当航天飞机载着人类踏入太空,那时距离不再成为隔阂的产生地,反而会成为风景的预留地,比邻而居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在社会制度的演化中文明的交流将带来和谐共存的共识。无论从物理空间位置上,还是从虚拟层级的信息层面上,科技都把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类从数千年的边缘政治文明文化隔阂中解脱出来。“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地推动各国以诚相待、相即相容”[6]。科技进步为人文精神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并带来了更加可贵的命运共同体思潮。在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变革与冲击越来越大,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社会方向代表的文明前行带来国家族群联合,并在可见的未来内让人类联系更加紧密。新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7]。可以预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随着时间推移与科技进步将愈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共识,并深刻影响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9-111.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téphane Callens.Creative Globalization[M]. ISTE Ltd and John  Wiley & Sons,Inc,201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2.

[6]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人民日报,2014-07-05.

[7]习近平.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猜你喜欢
互动变革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变革开始了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