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海 张晗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哲理言论类材料作文题目。“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材料以此为写作中心,通过对“问”的不同角度的理解,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人好问,有人不问”,强调的是不同的人对待“问”的态度,无论好问者,还是不问者,都可以分析利弊。“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强调的是“问”的方式,有疑就问表现出及时性,三思再问则突出了冷静与理智。这两个层次,表现出对“问”的具体认识。“问天问地,问古问今”,则表现出“问”的范围,天地、古今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进行了解读,表现出对“问”的整体思考。分析这一材料,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对不同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理解,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立意角度一:从整体角度,表达对“问”的认识。问是生活常态,问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会获得不断提升。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应该大胆去问,甚至不耻下问,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份勇气,才能让自己从困惑中走出来。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可以围绕“问”所获得的启迪与拓展组织写作内容。历史上,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因为敢于去问,才有了日后的成就。孔子曾经向郯之、师襄、老聃等人发问,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成为后人景仰的圣人。
立意角度二:侧重于对待“问”态度。“有人好问,有人不问”,反映出人们看待“问”的不同态度。好问者,肯定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学识,但不能过于看重问而不去行动。不问者,确实会让思维面狭窄,但也能够于冷静的思考中收获更深刻的思想。
选材小贴士:分析这一角度,可以选择具有辩证关系的素材,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组织写作内容,表达对话题的认识。好问与不问的素材进行对比,好问者的不同素材进行对比,不问者的不同素材进行对比,都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立意角度三:从“怎样问”的角度进行分析,表达对“问”的方式的理解。有疑就问和三思再问,具有相对的关系。有疑就问及时,也可能仓促,三思再问可能错过机会,但三思再问也可能会考虑更成熟。该怎样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选材小贴士:选这类素材时,可以通过对具体素材的深入挖掘,从中提炼出能够反映“问”的两面性的认识。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20世纪30年代,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首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曾经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广泛探讨。
素材点拨:生活中的问,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反思。“李约瑟之问”让国人意识到科技落后的现状,最终发奋图强,展示出大国的风采。
推荐素材二:
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学医时喜欢问问题。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伽利略带着疑问举手提问,比罗教授不高兴地批评他胡思乱想。“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五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受到校方的批评,但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素材点拨:好问者能够在认识上更深刻,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的问让教授无语,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推荐素材三:
张载说:“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刘开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素材点拨:这两则名言都强调了问所产生的人生意义。第一句名言突出了问所取得的效果,第二句名言则表现了问与学的关系。
【素材演练】
问
浙江省新昌中学 求佳洱
在课本上看到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于探究事物中得到智慧。于是我想,“探究”二字包含的除了好问,还有善问。而所谓的善问就是要在问的过程,有思考的存在,而若想学会善问,也必然要先学会格物而好思。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告訴我们在找到问的方向的同时,其实也提升了自己问的深度和力度,而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为睿智明理。只有问而没有思考,便只是在一个浅层的面上徘徊,无法深入与发展,也无法更进一步。
于是不同的人对“问”有不同的想法。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我无法完全否定“有疑就问”的看法,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在重重思虑下消磨了提问的勇气与时机。然而,这也容易使得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不深,致使我们无法真正掌握、吸收问题中的精粹;又或者是导致懒于思考,产生依赖他人现象的产生。因此,在“问”的过程中是需要“思”的鼎力相助的。这就如奥捏格所说,“正如树枝和树干连接在一起那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没有“思”的“问”,也只是一场徒劳。
可即使善问是如此重要,生活中依然有人喜欢无灵魂式的提问。究其原因,是一种惰性和对走捷径与一劳永逸式教条向往的思想在隐隐作祟,这也是企图用随意方式逃避解决问题的懦夫行为。面对思考不敢迎面而上,可这并不会使我们更轻松。蔡崇达曾感叹,“生活是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他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看不到下一个问题。”逃避善问,会使我们丧失对世界和人生更深的认识。说到底,对于善问的抗拒不过是我们对舒适生活的不舍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普列汉诺夫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我们要拿出勇气,走出安逸,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