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2019-04-26 05:47石羚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朗读者讲故事外国

石羚

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阿爾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福。

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

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一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前台的镁光灯下,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

曾有人质疑: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美则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无法激荡思想、打动灵魂。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用中德文分别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此外,陪伴、遇见、礼物等主题词也在节目中先后出现,勾起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所以,《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题”。

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异。讲故事,也不意味把肤浅的读物作为传播的首选。毕竟,认为中国只有中医、武术和饮食的偏见无法反映多彩的历史与现实。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外国读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

文艺复兴以降,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东方主义”风尚,凭借想象,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话渠道。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

(本文原载201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观点运用:让世界听见中国好声音;理解与共鸣;思想文化的碰撞;文化自信……

编辑/华放

猜你喜欢
朗读者讲故事外国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