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2018年桂林市中考化学试题的考查内容及命题特点,研究考生作答情况,剖析考生的错因,提出基于课程标准、重视双基、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考化学 试题分析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48-03
2018年桂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的通知》要求,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而命制。分析2018年桂林市中考化学试题的考查内容及命题特点,研究考生作答情况,剖析考生错因,对了解桂林市初中化学的教与学情况有重要意义,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有着指导作用。
一、2018年桂林市中考化学试卷结构与考查知识点
试卷满分为100分,共5大题,30小题。试卷结构与考查知识点如表1所示。
二、2018年桂林市中考化学试题的一些特点
(一)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命制充分考虑桂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两考合一”的要求,兼顾桂林市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注重考查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考查初中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试卷所涉及的考点均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主干知识、核心内容,体现“基础性”和适度“选拔性”,符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从表1可看出,试题覆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个一级主题的绝大多数二级主题,能力要求与课程标准一致;考查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出处。试卷坚持基础题和能力提升题相结合,在强调知识覆盖的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20题,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融合其中;25题以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为载体,综合考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随温度变化情况、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二)联系实际,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密切联系实际,命题的素材很多源自生活實际和自然现象,能激发学生学好化学、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如第3、15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水果pH强弱”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感悟“身边的化学”“有用的化学”;第13题考查竹筷、石凳、木桌、塑料袋等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所属有机合成材料的种类,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第23题、24题让学生感受“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等,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与探究,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试题重视实验考查,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考查烧杯、试管、集气瓶及胶头滴管等常见仪器的用途;第4题考查读取液体体积、闻气体气味、检查装置气密性及倾倒液体等实验基本操作;第18题考查碳酸盐、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除去碳粉中铜粉的方法;第28题考查常见仪器的识别,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方法、燃烧条件等;第29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与评价、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四)关注学生后续发展,重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关注考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都有考查。如第1、16题考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第19题考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第27题考查“物质变化观”,第26题考查“基于新信息的证据推理能力”,第29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推理、判断和设计实验能力”等。
三、考试数据统计与分析
主观题难度梯度较为适宜,难度值小于0.4的试题分值约6分,难度值0.4~0.7的试题分值约18分,难度值为0.7以上的试题分值约36分,易、中、难题比例为6∶3∶1。除22题的区分度为0.33,其余主观题的区分度都达到0.4以上,区分度明显。主观题的信度达到0.90,达到“很好”的标准。
四、考生作答情况分析
从阅卷情况看,考生的错误作答主要反映以下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试卷考查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分值为18分,除第7题正确率为92%外,其他题目得分率都不令人满意。第21题的命题意图是送分题,但是得分率只有72%。出现的错误如化学用语所表示的意义理解错误,“H2”写成“H”“He”“2H”及“Mg2+”写成“Mg+”“Mg”“Mg2-”等;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字母大小写不分,数字标注不规范,如“H2”写成“H2”等。考查的5个化学方程式,都出现大量的化学式写错、未配平、配平不是最简比、错标生成物状态、添加事实上不需要的反应条件、配平后不划等号等情况。
试卷的第25题、第30题分别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问题是考生对计算原理不理解,格式不规范。如第25题的难度为0.38,溶质质量随温度改变而发生变化后,很多考生就束手无策了。第30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满分率为38.29%,而零分率也达到24.09%,出现的错误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错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运用的数据错误、单位书写出错、格式不规范、缺失比例关系等。
(二)科学探究能力薄弱
在单项选择题中,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得分率较高,而物质的鉴别与检验、设计实验方案得分率较低,尤为突出的是第29题(4)、(5)两小题,这两题的得分率只有18%。第18题考查碳酸盐、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除去碳粉中铜粉的方法,有34.24%考生认为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即可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说明考生对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还没有掌握。第29题(4)小题考查过滤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答案是“玻璃棒、漏斗、烧杯”,学生能全部答对的并不多,多写、少写仪器,写错别字情况较多;第29题(5)小题要求设计两种方案,通过“操作—现象—结论”确认溶液A是否含有氢氧化钠,考生出现错误主要有:试剂选择错误、实验操作错误、现象描述错误、操作与现象不对应、现象与结论不一致、有操作和现象却没有相应结论等。
(三)语言表达不清楚、不准确
学生作答中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情况非常普遍。如第24题的“有较多泡沫产生”写成“有大量气泡产生”;第28题“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成“需要热水”“温度达到一定温度”“高于80℃”等。而专有名词错误也不少:“碘”写成“腆”,“糖”写成“唐”“糠”等;“集气瓶”写成“积气瓶”“广口瓶”“烧杯”等。
五、基于学生作答情况的教学建议
(一)基于课程标准展开教学
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也必须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教师要加强学习《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尤其是“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及“附录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避免基于经验的教学。同时要把对中考试卷的再认识作为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平台,认真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重视双基,夯实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中考化学考查的重要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2018年桂林市中考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值占比重较大,但这部分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令人满意。可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狠抓学生基础,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使学生具备在高中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三)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何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教师要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要精心设计,做好演示实验,要真做实验,减少视频看实验,避免纸上“做实验”;要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八个必做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简介:周爱平(197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化学教研员,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在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