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莹 郑奇东
摘要: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始人,对现代主义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从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的中国造型元素的借鉴和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的中国画表现内容的体现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整理现有阶段研究状况的不足,梳理其研究趋势,为今后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的中国元素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克里姆特;中国元素;造型元素;表现内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68-01
一、前言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是奧地利知名表现主义画家,他创办了维也纳分离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曾经席卷欧美“新艺术”运动中三个巨大代表之一。“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主张是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提倡艺术的创新,强调艺术中强烈的表现功能,以及艺术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艺术创作应注重实用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强调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为全面了解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的中国元素的研究进展,本研究主要查询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收集了近20年来相关文献约十余篇,并进行了综述。
二、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对中国造型元素的借鉴
(一)造型元素的借鉴
克里姆特的绘画并不是传统西方绘画的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临摹,而是经由内化后而整理出来具有形式美感的造型,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形式相似。汤莹认为“中国传统美术受这种传统意识的影响,在美术造型上也追求和谐,即追求多样性在一方面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调和完善,构成和谐的画面感,把美融合表现在形式里面,基于一定的客观性基础,反应客观世界的美感。”克里姆特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方式,追求平面二维的形式美,从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风格。
(二)线条元素的借
鉴西方传统绘画注重以光影表达形体结构和空间氛围,线条元素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卞小燕指出“克里姆特的后期大部分作品中斑驳的色彩与线条的交织,受中国山水画笔墨意韵的影响,他加强了绘画性,减弱了工艺性,在运用线条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和审美追求。”克里姆特的绘画中出现了大量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对线条处理的游刃有余,通过轮廓线的加强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丰富视觉的效果。
(三)色彩元素的借鉴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绘画,是用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来表现客观事物,从而达到绘画具有科学性的目的。而克利姆特拥有大量中国陶瓷以及民间绘画的藏品,自1897年转变为东方风格,其绘画具有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特点。陈杨晖认为“中国传统美术中的民间艺术在色彩方面表现的十分大胆活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中国民间美术丰富多彩,刺绣、年画、风筝、泥玩等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有大量平涂的方式,颜色多为鲜艳的暖色、桃红、群青等,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极具有艺术性,体现了东方韵味。
二、克里姆特后期绘画中中国画表现内容的体现
(一)中国民间年画中的体现
克里姆特虽从未到过中国,却对中国艺术有很浓烈的兴趣,他房间中也有中国的民间手绘年画。陈杨晖指出“《玛丽亚》另外一张作品更是以各式各样的门神人物形象作为背景,画面热闹非凡。”虽作为肖像画背景,与主题并无太多联系,却使整个画面意外的和谐统一。
(二)中国刺绣的体现
17世纪开始,丝绸开始流入欧洲。克里姆特创作《女友》时就借鉴了中国刺绣。李数丽认为,“《女友》中右下角一只类似凤凰的形象在中国刺绣上可以找到原型,凤凰中艳丽的颜色跟白皙肌肤的女性形象鲜明对比,更突出主体人物的羞涩。”丝绸纹样的趣味性增强了克利姆特作品的视觉效果。
(三)中国水墨卷轴的体现
随着拍照技术的发明,19世纪欧洲涌现了许多关于中国绘画的影像资料,其中必然包括卷轴。祝蓉认为,“克里姆特《爱米丽一弗洛格肖像》就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也是借鉴了中国民间版画的因素。在画布尺寸的选择上没有遵循西方传统绘画的构图标准,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立轴的构图形式。”作品右下脚那两个方形签名类似与中国“印章”,使画面更加稳定。克利姆特大胆的将中国画的卷轴模式与个人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有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