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特色音调融入创作手法浅析

2019-04-26 01:19王惟惟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戏曲音乐唱腔

王惟惟

摘要: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方言音调的千变万化以及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差别,造就了戏曲种类的丰富多彩,从而也就渐渐形成各剧种音乐的基础旋律和唱腔主体组成部分。它的旋律多来源于民歌、曲艺、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创作   唱腔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52-03

戏曲是如何从民歌、曲艺、器乐等多种音乐中提取、运用,又是如何吸收发展是诸多戏曲从业者关切的课题,如何继承创新戏曲艺术,使之个性化而又不失去原本的剧种色彩,则是摆在每一个戏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众所周知,戏曲音乐是由唱腔和器乐两部分组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在各剧种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现代音乐、西洋器乐和现代和声、配器等创作手法、现代MIDI作曲技术(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等的冲击影响下,在戏曲中也逐步尝试使用这些新的创作手法。高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大大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创作出许多新的充满现代气息的音乐,使得戏曲音乐逐渐“西洋化”。但也正由于这样,不同剧种之间器乐部分在共同的外界作用力下正在相互模仿、相互靠拢、区别也正在逐渐缩小,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泛剧种化”。那么在唱腔中不同剧种之间声乐部分风格特色的差别就更需要扩大,只有扩大差别才能保留剧种自身的风格特点,免受由于新手法、高科技带来剧种“大融合”的结局。正因为如此,如何把握自身改革的尺度显然已经成为戏曲创新的“瓶頸”。但是在唱腔之中往往有好多主体板腔以外的,很有剧种特色的东西存在。就评剧而言,在它的唱腔中就经常吸收许多很有特色的杂腔小调,这些小调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易于记忆,个别还是群众耳熟能详的,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往对杂腔小调的重视不够,吸收发展等问题研究涉及又不全面,资料也很少。但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有特色的东西即在我们今后创作中能出新,又能更好的把握剧种自身的特点,增强剧种的魅力,这无疑是维持戏曲生命众多良药中的一剂“强心针”。

一、评剧唱腔中的杂腔小调的定义

杂腔小调是剧种在形成和逐渐完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非常有特色的音调。有些杂腔小调在这个过程之中被完全吸收,融汇到主体板腔之中,有些则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比较完整的形式保留至今,形成唱腔中的杂腔小调或音乐部分的创作素材。它即属于剧种的内在因素,又是唱腔中的“点睛之笔”。一场大戏中如果有一两处出现杂腔小调,对烘托气氛、人物塑造往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剧中经常出现的杂腔小调:[喇叭牌子]、[太平年]、[上茨儿山]、[锯大缸]、[小放牛]、[大悲调]、[小悲调]、[还阳篇][蜻蜓调]等……。总之,地方戏,特别是北方地方戏,曲艺、民歌都可以成为评剧唱腔可以使用的部分,关键是看怎么样把它们更好的融为一体。

二、评剧中的杂腔小调的形成因素

杂腔小调的形成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但总结出来基本有三点,就是事物存在的内因、外因和其存在发展所处的环境。

(一)评剧自身有善于借鉴外来剧种音调的特点(内在因素)

评剧早期由只演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发展到能演大戏,由起初只在农村集市庙会的土台上演戏渐渐进入中小甚至大城市。它一方面大量的吸收了冀东地区民间音乐(如:什不闲、渔鼓、乐亭大鼓、秧歌、滦州皮影等),另一方面又将手伸向当时较成熟的地方剧种。河北梆子音乐在评剧形成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莲花落”唱腔原本属于民歌、牌子曲结构,它变为现在板腔体的评剧就是吸收借鉴了当时的板腔体剧种(塑造人物不可缺少的[散板]、[流水板]等激情为主的一些板式和附属的一些起板形式等)各种形式“莲花落”不具备,它便借鉴了河北梆子的这些方法。[尖板]、[搭调]则直接由梆子引进加以变化,配以自身的地方语言特色,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自己的组成部分。

中国评剧院这些年也更多地注意了对民间音乐的吸收,其中包括对唐山皮影音乐的吸收与使用,对西路评剧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与使用。

(二)唱腔中加入新的素材是剧情人物的需要(外在因素)

在剧中有些人物的形象性格不仅仅是完整的板腔就能完全发挥好的。例如:《弄假成真》里“小白鞋”的一段唱腔,剧中人物“小白鞋”的性格由类似唐山方言的六度、七度音程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其中就有皮影的曲调在里边。因为皮影的曲调就是这种六度、七度音程大跳,下例将唐山皮影融入评剧音调,结合紧密,因而使曲调的进行既口语化又变化丰富,大跳活跃却保持活泼流畅,新鲜优美、风格浓郁。

(三)由于评剧存在的时期较短,其他剧种基本都以较成熟的形式出现(环境因素)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它形成戏曲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可当时早已经有如梆子腔、乱弹腔(有扬州乱弹、四川乱弹等)、秦腔、西秦腔(又名甘肃调)、襄阳调(楚调)、吹腔(石牌腔)、二簧调(胡琴腔)、罗罗腔、弦索腔(河南调)等声腔的存在,它们比评剧出现早得多,也就自然成了评剧吸收借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有了这些原因和条件,杂腔小调也就自然出现在了评剧优美动听的唱腔之中。

三、评剧唱腔中常见的杂腔小调在现代创作过程中的运用

[喇叭牌子]原系北方民間流行的一种二人转曲牌,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过门而得名,需要时也可以加花变奏。一个上下句或者一句加一个长过门。由于它的曲调具有欢快、明亮、跳跃等特点,很适合表现表演性的演唱。解放后很多剧目里都把它作为插曲而使用。较突出的是新凤霞在《刘巧儿》一剧中所唱的一段[喇叭牌子]。

以下是喇叭牌子和刘巧儿唱腔的对比,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当然,[喇叭牌子]也不是仅仅用于表现正调(评剧中的G调)或者女腔。在《志愿军的未婚妻》中就是演唱的越调[喇叭牌子],也就是D调[喇叭牌子],虽然音符全都发生了变化、可运用的是[喇叭牌子]的结构,一句一个小甩腔、一句一个大过门。在《夺印》中的男腔“水乡三月风光好”一段唱腔的结构也是来自[喇叭牌子]。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极广,影响极深的传统民歌之一,全国好多地区都有它的踪迹,但用音乐来看,它与江浙一带的民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内容叙述秦始皇时期一对新婚夫妻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它的曲调流畅柔美、感情深切、表现细腻、结构严谨,每段四句,是典型的启承转合式。评剧《孟姜女》将它作为特定情景的插曲而使用,深受观众的欢迎,成为评剧中的一个常用专属曲牌。

杂腔小调中构成专属曲牌的例子很多,用民歌的《孟姜女》为戏曲的《孟姜女哭长城》所用,真所谓就地取材,既切题、传统,又新鲜感人。

由于评剧不许倒字的特点,《孟姜女哭长城》的唱腔在创作中每个上下句由民歌曲调开始,在结束句上又转回到评剧音调上来,达到了民歌与戏曲的高度融合。

[太平年]是戏曲、曲艺中的一个曲牌,全曲共四个乐句。第四个乐句是第二三个乐句的部分变化而成的。评剧多做专用插曲而用,如《牛郎织女》一剧中的“今日里好风光,牛郎织女喜洋洋”一段唱词就是用[太平年]演唱的。

评剧电影《花为媒》中的张五可与阮妈妈的“报花名”一段唱腔,就是在评剧[慢板]唱腔板式中融入了[太平年]的旋律音调,它既保持了评剧特有的艺术风格,又增加了新的色彩。

这里张五可与阮妈妈在评剧《花为媒》中对唱的一段“报花名”的著名唱段。全段以张五可一个人演唱为主,每到节骨处,阮妈妈都能巧妙地采取重复句尾(即学舌式)接唱。有趣的是阮妈妈的每一句唱腔都是重复使用的[太平年]旋律因素,既突出了[太平年]的独特韵味,又使全唱风格统一。

[悲调]分为[大悲调]与[小悲调]两种。两者都用正调演唱,他们的“大”与“小”之分,主要是在结构的“大”与“小”和“长”与“短”之分。[大悲调]的节拍为一板三眼,[小悲调]的节拍为一板一眼,[大悲调]是[小悲调]的扩展,[小悲调]是[大悲调]的紧缩,在音调上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

[大悲调]共有四句,外加一个附加性的结束句,每句唱腔后面都有一个长短不等的拖腔。曲调时而曲折、低回、悲伤已极、泣不成声;时而高亢激越、悲愤的控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传统剧目中多用于“哭灵”等特定场面,也可以用它来表现妇女极端悲愤等情绪,可以独立成唱段,也可以用“搭调”做“引子”。它的后面多接的是[慢板]也可以接[原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或转唱[哭头]等……。

《大脚夫人》中筱玉霜的一段唱腔基本属于传统的[大悲调]:

[悲调]调除了在大小方面的运用以外,也可以表现好多复杂情绪。如《蝴蝶梦》“眼望孩儿”一段唱腔中表现人物王氏在大堂上又悲、又怨、又无奈复杂情绪的时候,用的就是悲调,但没有使用悲调高亢的高音1 2,因为当时的情绪不对,不是高昂的要报仇或哭的死去活来,而是想说不敢说怕连累别人的复杂情绪。所以在创腔过程中使用了走低腔的办法,将高音移下、悲在心底,结果反倒更加催人泪下,情感挚深。

又例如在《评剧皇后》一剧中表现女主人公即将离开人世但终于能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合时的一段唱腔。对这段唱腔的处理方式就是用了[大悲调]和[喇叭牌子]的因素结合,减缓了节奏、降低了音程等手法深刻表现出当时复杂的环境及人物内心的状态。此段唱腔是使用[大悲调]的悲伤气氛加入[喇叭牌子]曲调,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巧妙的融为一体,变得喜中有悲、悲喜交加。

通过以上旋律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蝴蝶梦》和《评剧皇后》中是如何使用[悲调]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唱腔中的杂腔小调既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同小调重复使用或不同小调重叠使用,既可以保持它原来的风格、情绪,也可以根据需要改编成其他风格、情绪。所有的一切用法主要看是要看具体需要完成的剧情人物而定,关键的因素,怎么将它们融为一体,只要是剧情需要的、人物适合表现的、观众喜欢看的、就是好东西,就应该经常使用,更应该被重视。戏曲中的杂腔小调其实并不小,它像一滴可以反射太阳光辉的水滴,只要给它机会,它也会放射万道光芒。它的风格特色十分浓郁,有塑造地方性人物或个性人物的时候不妨可以多尝试应用这些杂腔小调,使之与主体板腔最有效的融合,达到预期最满意的效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不是对立的、孤立的,而是应该相辅相成的一对好兄弟。国外先进的音乐创作手法虽然需要吸收,可吸收的是技术、方式,而不是模仿它的外貌,只有内外兼顾才能枝繁叶茂,只有集百家之众常,才能有百花之芬芳。

参考文献:

[1]张引,孙康,俞志富.评剧音乐大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2]中国评剧院.革新是评剧音乐的生命线[M].北京:中国评剧院,1985.

[3]魏野,杨曦.成兆才评剧创作在天津国营剧团的传承与改革——以天津评剧院为例[J].北方音乐,2016,(08).

[4]顾炳春.泥土芳香四溢——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参加中国评剧艺术节的思考[J].大舞台,2009,(04).

[5]米桢.国家话语权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以成兆才评剧团为例[J].黄河之声,2016,(06).

[6]范福源.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对评剧历史与现实的再思考[J].艺术百家,2003,(01).

猜你喜欢
戏曲音乐唱腔
晋剧行当音色特征及音色调节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戏曲音乐欣赏探析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
苏州滩簧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