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央视春晚的书法把把脉

2019-04-26 03:04黄亢美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部首甲骨文部件

黄亢美

导读:写文章讲究开头,故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起始要如凤头般漂亮,引人注目。同理,一台大型电视节目,特别是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这样面向全球的节目,它的启幕就更需要如凤头般漂亮。然而,今年央视春晚甫一开始,就在文化方面出现了问题,失去了凤头的亮丽。

问题:恭贺新春的“恭”写错了

今年央视春晚在欢乐喜庆的乐曲声中开启,只见主持人走进舞台中央,随之推出了背景主题词“恭贺新春”——可是,这四个字却存在一些问题(见下页图片)。这四个字虽是行草,但“恭”字写错了,不知是哪位“著名”书法家把“恭”的“”字底写成了“氺”。

“恭”是个形声字,《说文》析形为“从心,共声”,析义为“肃也”。“恭”字下部的“心”金文写成如心包形(),隶变后下面的部件有了变化,楷书将独体字的“心”变写成“”,也就是把独体字“心”的卧钩拉直变成了直钩,尽管如此变形,但还是左一点右两点。“水”的甲骨文写如“”,篆文写如“”,隶变后独体字写成“水”,在合体字中作下部件时变形为“氺”,用“氺”表义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泰”“黎”“滕”下部的“氺”即是“水”的变形。遍查历代书法家行书草书的写法,也很难看到有谁把“恭”下部的“”写成“氺”的。“恭”本该“肃”,本该“敬”,但看到恭敬之“”(心)变成了如此的“氺”(水)货,真是使人心塞。

据说春晚节目要经过多次审看,别说专家,就是一般人也能发现的问题,竟也能堂而皇之地在春晚的启幕中“隆重推出”,真不知道这个环节是如何审查通过的。

在如此隆重的场合出现这样的错别字是不应该。审视整个社会现状,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成年人,经常使用错别字已是不争的事实,国人的汉字文化素养的确是普遍下降了。这其中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原因还是我们中小学识字教学存在“高耗低效”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发现,面对变形的汉字部件,不少小学乃至中学教师或不辨其形,或不明其义,或难读其音,或难称其名。也就是说,变形的汉字部件变成了识字教学的一个较大的难点,对此,我们的各级教师培训以及学校自身的“校本培训”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分析:汉字部件变形的两种方式

汉字构造理论认为,汉字的构成共有三个层次,即笔画、部件和整字,在这三个层次中变形最大的是部件,这主要是一个部件与其他部件组成整字时因书写的避让穿插而适当调整形体所致。例如“心”在“想”中变扁,在“沁”中变窄了;组配在撇捺对称的部件下部时,由于部件留出的是一个三角形的空间,于是“心”就变形为上小下大的“”,如上述的“恭贺新春”的“恭”以及“慕”等字,原来“心”的卧钩是向右的,现在变成朝左向的竖钩,这是为了使整个字显得平衡,否则就显得左轻右重了。“心”组配在汉字左边时就变成比较细窄的“忄”,如“情”“忆”“快”,虽然变化较大,但其以中竖为中心,让点分列两边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变的。这类变形的部件,在汉字的构形中是经常出现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辨析。

部件的变形虽然变化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类型一:形变义同

形变义同类型的字有不少,如上述的“恭”,下部的“心”虽变形为“”,但其义不变。另如“聚”是一个乑形取声的形声字,那么这个“乑”字是哪个字的变形呢?如果电脑拼音打“zhong”音可以打出“众”(三人为众),也可以打出“”(三人并立),这两个字可以明显看出是由三个“人”字组成,这个“乑”字其实就是“众”字的变形。“众”原也写作“眾”,甲骨文写如“”,像三人在日光下劳作,后上部的“日”讹变为“罒”,下部的“”就是“众”的变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将“聚”的下部“乑”称为“变众底”,“聚”的本义就是很多人聚集的意思。“众”“”“乑”三字虽字形相异,但字义是相同的,这就是汉字学中的“形变义同”现象。在学习中,不少学生容易将“乑”与“豕”相混淆,“豕”的甲骨文写如“”,金文写如“”,像一头直立的猪,“豕”是个独体的象形字,以它作形旁表义的字都与猪有关,如“家”“逐”“豢”“豪”等。而“乑”是个合体的会意字,书写时前面两笔是“亻”,很明显这字与人有关而与猪无关。教师若能作如此提示,那么这两个字还是很容易区分清楚的。

像这类形变义同的部件字还是不少的。例如“手”作部件可以写成“扌”(提手旁),如“打”“扑”;可以写成“”(横手),如“举”“击”;可以写成“”(斜手),如“看”“拜”。在“手字家族”中,“又”的古文字写如“”,像手爪形,以“又”作义符的字都与手爪的动作有关,如“支”“双”“取”“受”等字,在“祭”(手持肉祭祀)字中,右上的“”实际上就是“又”,因笔画避让减缩一些笔画写成“”,又因其本来就是“又”,由此可名之为“缺又旁”,即“又”缺省某一笔画的意思。如果表示手爪意思的“”是由上朝下的手势则可写成“”,像手爪往下抓取形,隶变后写成“爪”,作合体字的部件时在上部写成“爫”(爪子頭),如“采”“觅”;可以变写成“彐”(横爪),如“秉(手持禾)”“彗(手持扫把,故‘彗星也叫‘扫把星)”;可以写成“”(横撇手),如“有(手持肉)”“右(手口相助)”。由“又”添加笔画或部件又可组构成“攵”(反文旁)、“攴”(卜又旁)、“殳”(shū殳字旁)等,这些体中含“又”的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真可谓万变不离其“手”。

其他形变义同的部件还有:“刀”的甲骨文写如“”,像一把长柄的刀具,作部件时,在合体字的下部或右旁仍写作“刀”,如“劈”“剪”“初”“切”;在右旁时则多变形为“刂”,名称为“立刀旁”,如“刚”“割”“刻”等。在“师”“辨”两字中的“”又是什么字的变形呢?不少教师颇感困惑,其实“”就是“刀”的变形,我们在教学中可依其所在的部位称之为“刀字旁”或“刀字心”。

类型二:形同义异

一些字在古文字中形义都是不同的,后来字形却变同了。如“网”的甲骨文写如“”,篆文写如“”,隶变后作部件写成“罒”,如“罗”“罩”“置”等字上部的“罒”就是其本源的“网”;有些则引申为具有比喻义的“网”,如“罚”“罪”。“目”的甲骨文写如“”,金文写如“”,隶变后在合体字中写如“罒”,如金文中的“蜀”写如“”,像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喂养蚕虫,这与当年蜀国的养蚕业发达有关。用“罒”表示眼睛义的还有“蔑”(蔑视)、“德”(里面的“”与“直”同,眼睛朝前直视之义)。可见,“网”与“罒”(横目,眼睛)本是两个形义皆不同的字,隶变后充任合体字的部首时,都变形为“罒”了,但在教学中,我们仍应该因字称名,如“罗”“罩”等字中的“罒”就称为“网字头”,“蜀”“蔑”中的“罒”则分别称之为“横目头”和“横目心”。表示眼睛的“罒”(横目)在左右结构字的左旁或上下结构字的下部时则变形为“目”(竖目),这类字就比较多了,如“眼”“相”“眉”“眷”等。

这种原为异形异义后变成同形异义的字也有不少,我们必须从字源上去理解他们的差别。再如“阝”在左旁的“阝”甲骨文寫如“”,若将其横倒成“”则像山岭形,隶变后楷书写成“阜”,作偏旁变形为“阝”。因此,用左“阝”作部件表义的字都与山岭及其引申义“高地、台阶”有关,如:险——山高而险峻,阻隔——因山而受阻,阵——在山头岭坡排兵布阵,陆——水中高地。而右旁的“阝”原是“邑”的变形,“邑”的甲骨文写如“”,下面的“”像一跪坐的人,上“口”提示人居住的范围,因此,“邑”的本义就是指人居住的范围。如:都——都城,郊——郊外,邻——邻居,邮——驿站,鄙——偏远之地。这两个偏旁在现代虽字形相同,但字义迥异,港台地区直接名之“左阜旁”和“右邑旁”,这样的确能很好地理解其形义;大陆称之为“双耳旁”或“左耳旁”和“右耳旁”,但一定要明确提示学生,名虽有“耳”,却与“耳”无关,而是“左耳”表示山岭高地,“右耳”表示区域地方,明此字理,才能触类旁通同一偏旁的类属字。

今年的央视春晚,在汉字使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地方还有不少,例如同框的“幸福中国年”中“幸”字和“年”字(见本页图片)笔画也严重失范,由此深感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方面任重道远。人生聪明自识字始,要减少社会上的错别字现象,首先就要从娃娃抓起、从教学抓起,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让我们的汉字启蒙教育更有文化,使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部首甲骨文部件
弄清偏旁与部首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最“萌”甲骨文——心
水轮机过流部件改造与节能增效
同部首的字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