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2008年5月,陈琴老师一节关于经典诗文诵读的讲座,第一次被她对语文理解的高度所震撼,顿时就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诗文,可以让沉寂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孩子阅读量和积累量,经过六年素读的孩子有了厚积而薄发的酝酿。
到底什么是素读?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说到:“‘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这是我国古代私塾里常用的读书法。日本人把这种方法定义为‘素读法。”因此,“它是以朗读为手段、以背诵为目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我们如何带领孩子遨游在经典中,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呢?
一、妙趣横生的讲,让经典诗文充满情致
(一) 文白串讲,素解文意
文白串讲,是理解文言文的巧妙之法。方法很简单就是由老师读白话文,学生读原文,这样可以降低文言文的难度,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起来不费力还觉得很好玩。当然也可以学生读译文,老师读原文,这样也有激励作用。拿学习《岳阳楼记》为例,老师读白话文:“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悦,荣誉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接着学生读原文“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二) 追溯字源,理解主旨
中国的方块汉字很奇妙,它汇集音形义于一体,抓住关键字眼,可以让学生通过字源,领悟表达的思想。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第三段时,紧抓“奢、怒、炬、哀”四个字。正是秦统治者只为个人图利益,不顾群众,暴敛挥霍的罪行,導致不得人心,激起民愤,于是就有了后面阿房宫的结果。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关系,重点理解“炬”的字源:。一个人跪坐在地上,拿着燃烧的火把。据说,这楚人一炬,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接着再出示字源:看到一件衣服。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麻服,孝服。哀的造字本义是:披麻戴孝哭丧。而这时,告诉孩子们,杜牧写这一篇文章,只是为了哀伤吗?适机告诉孩子们这篇赋文的写作背景。
这样的讲解,孩子明白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烧都是因为秦皇暴虐无道造成的,秦国自取毁灭就是必然的。根据字源,逐层理解,层层深入,抓住主旨,为背诵打下了基础。
(三) 故事串讲,激发兴趣
孩子喜欢听故事,是天性,同时,故事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好理解文本的背景。如在学习《千字文》的“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其中这里每一句话都有一段就历史故事,这时就可以跟孩子讲春秋是晋国和楚国更替称霸的故事,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的故事……这样的讲解引起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孩子在一段段故事引导下,不断对历史感兴趣,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再去诵读,背诵就顺理成章了。因此,要想引起孩子们读的欲望,我们就需要美的故事引导,这些故事是有画面的,直观的,也需要省悟的欢喜,这样,无论多么难懂难读的文字,都会激发他们诵读的欲望与激情。
二、别具一格的读,让经典诗文彰显韵律美
经典诗文该如何学?一言以蔽之,曰:读。陈琴老师在《中华经典范本》使用说明中,谈到:“经典素读,重在反复反复再反复,诵读诵读再诵读。”因此,不同形式的读,让我们的课堂书声琅琅。在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一)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在经典课堂的教学中,文言文对于小孩子来说,比较艰涩枯燥,老师的范读,就很重要,一方面是给孩子们打气,让孩子们知道老师在他们接触这些文字之前,老师是已经读了无数遍,甚至已经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另一方面,唤起他们对这些经典文字的兴趣,对培养语感也很有用。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我读一遍,学生读两遍。五六遍下来,文本就大致能读通了,接着就可以让他们一起来读译文,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给孩子们讲讲,然后把全文重复读几遍。当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用丹田之气诵读,这个方法并也是需要孩子们在不断的诵读中去体验。在读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以为大声朗读就是高声叫喊,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告诉他们,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声音可以低沉一点,学生一对比,就会发现原来不大喊传达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别样的魅力。
(二) 复沓诵读,学生爱读
复沓,其实说白了就是重复。现在我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为例,我们可以重复前面两个字:“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天气晚来秋”;我们还可以重复后三个字:“空山新雨后雨后,天气晚来秋晚来秋”这样的形式,节奏感强,层次分明。在诵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分小组进行,重复的部分可以一组站起来读,变换形式读,几次下来,孩子们就能背诵了。最重要是学生喜欢读,越读越有兴致。
(三) 歌诀乐读,学生悦读
歌诀乐读,其实就是陈琴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自己总结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是怎样的呢?就以《论语》一小段为例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横线前不管有几个字,都是占一拍,如果用手轻敲桌子打节奏,手掌拍下去、抬起来这个过程恰好读完横线前的文字,当然还要关注“学,不,习”等入声字,同时“时习、乐、远方、君子”就要读出重音。
用歌诀乐读法读文,即使是晦涩难懂的文字,读起来也会有种“一泻千里”之感,一篇几百字的古文,短时间都可以熟读甚至背诵,用这种方法带着孩子读《论语》《大学》《古文观止》等一点都不觉得费力。当然读前就要朗读几遍,然后告诉孩子们用手或脚或身体打起节奏来,给他们口令,“一二,一二,起”,搭着节奏,文字上路了;接着调整停顿,同时注意入声字,读出重音,最后据文意调整节奏和气息。经过这样练习过的文章,你的声音听起来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还便于背诵。
《论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语道出,复习温故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经典诵读过程中,要想熟读成诵,必须不厌其烦地复习,这对于训练孩子的心性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遇到难点,孩子读的很困难时,就要像发酵酒一样,可以先搁一段时间“发发酵”,合适时机再读时,就没有开始读的难度了。如二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千字文》,开始读得很艰难,于是我放慢速度,两周以后,发现孩子们都基本掌握读法,越发读得起劲。当时,小珊是班里学习能力最差的孩子,当她背下《千字文》时,她妈妈竟然惊讶了说:“她能背下那么多文字,真的是奇迹,经典素读的力量不可估量啊!”
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背诵,也就练就学生读整本经典的耐力。实践下来,发现经过这样训练读,背就显得轻松多了,一个月孩子们都可以把《大学》背下来。
(四) 动情吟诵,学生乐哉
吟诵,其实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优秀的经典诗词,通过吟诵,不但领悟到诗词中的感情,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孩子们的道德情操。难怪宋朝朱熹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吟诵也要依照规则,每次吟诵前,都会让孩子复习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长仄短入声促,依字行腔字读准,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韵字平仄皆回缓”。一旦用吟诵背下来的文字,很快就会成为肌肉记忆,永不忘记。一篇294个字《蜀道难》就是这样用吟诵的读书法,把它背下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吟咏,就如一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在心头,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就如亲临其境,仿佛诗人也在眼前,诉说仕途的坎坷。
因此,吟诵经典诗词,除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何感情外,还能品味古诗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化品味。
王崧舟老师在《“素读”的文化启示》一文也说道:“古人讲童蒙养正,正者,正道也、正见也、正行也、正精进也,素读,无疑是童蒙养正的绝佳路径。”当学生们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经典熟记于心头时,此刻素读经典不但让语文教学的大道充满阳光,还让孩子的人生多了一分厚实而灿烂的底色。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带领孩子诵十万言,翔九千仞!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