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及评价

2019-04-26 12:02:06
关键词:大都市指标评价

徐 剑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上海 200240)

一、引 言

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是人类的栖息地和居住所,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21世纪的城市既是带动地区发展的核心集结点,同时也是对接世界市场的重要枢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由经济硬实力的竞争转向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趋势日益凸显。约瑟夫认为“软力量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注][美]约瑟夫.S.奈.软力量[M].钱程、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5.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终必将转化为城市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现实的竞争力[注]牛继舜.世界城市 文化力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53.根据全球城市发展的状况,当城市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程度基本持平时,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通常更有可能成为最具竞争潜力、发展价值的要素。从城市进化的层面而言,文化既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引擎驱动。在“文化软实力”成为全球城市竞争重要砝码的背景下,基于文化视角的全球城市评价也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建构一种可操作、有前瞻性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体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于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而言,也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中,经济元素可以通过普遍性的统计予以全球测量,但文化方面的统计却往往局限于一些具体的文化设施统计,而对人在这些物理空间的活动了解甚少。而城市之所以伟大,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被认为是人民的集合。城市的伟大则被认为并非其处所或围墙的宽广,而是民众和居民数量及其权力的伟大”。[注][意]乔万尼·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M].刘晨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我们认为,城市文化评价的核心在于人,不仅是这些固定在城市中的文化有形物,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如何活动、交流和传播。本研究通过搜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各种统计标准,找出定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指标,并在“中国话语”体系下兼顾新媒体发展趋势,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综合得出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体系。通过评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现状和分析顶尖世界文化名城的竞争态势,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明确目标,找准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同时,其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优势发展模式也能够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客观参照和标杆。

二、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对于世界城市发展的探索,对城市的文化评价研究莫衷一是。众多相关评价体系的差异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定义的不同,以及对于国际文化大都市概念认知的差异。相关评价框架的视角主要有:

一是基于宏观文化经济视野的文化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关系。“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视觉艺术和手工艺、书籍和报刊、音像和交互媒体、设计和创意服务等文化领域;旅游业、体育和娱乐等相关领域;以及在文化周期中对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有着关键作用的四个横向领域。欧盟(2012)的文化统计,包括文化遗产、档案、图书馆、书籍和报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视听及多媒体、建筑、广告、手工艺术等10个文化和艺术领域,以及创造、生产/出版、传播/贸易、保存、教育、管理/规定等6个统计变量。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策略研究院(2018)发布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围绕经济、研究与发展、文化交流、宜居性、环境和可访问性等6个领域对全球44个城市进行评价排名,其中文化交流主要是关注交流潜力、文化资源、访客设施、访客吸引、外国人等指标。[注]MMF.2018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DB/OL].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http://wemedia.ifeng.com/84911793/wemedia.shtml.

二是以模块化视角为导向的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美国家等在设定文化考察指标体系时,倾向于以产业分类、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对文化要素进行归纳,以维护文化战略设计的延续性。美国国家普查局主要从“艺术、休闲与旅游”三大领域的“艺术活动,消费支出,企业、收入、雇员及薪金,娱乐、休闲活动,旅游观光”等五个一级指标进行数据统计。《法国文化统计年鉴》的文化统计内容涉及考古、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建筑、剧院和表演、电影、版权等21个模块。

三是以较为综合的文化软实力导向的评价体系。伦敦、纽约等顶尖全球城市在进行指标设计时,倾向于将文化视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系统,不仅具备内在的整体性,还对外具备强大的影响力辐射,从宏观角度分析文化的生产、传播、运行和影响等综合性行为。在指标的建构方面,往往以文化系统的功能模块作为文化要素归类的标准。纽约“美国文化人”联盟《2012艺术指数》以“资金流、容量规模、艺术参与、竞争力”为文化统计的四大衡量指标。伦敦发起的《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8》设置了全面的评价指标,从人才、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表演艺术、电影与游戏、文化活力等5大方面43个细分领域来评估全球38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状况。[注]Bloomberg Philanthropies, BOP Consulting, Mayor of London. World Cities Culture Report 2018[DB/OL]. http://www.worldcitiescultureforum.com/assets/others/181108_WCCR_2018_Low_Res.pdf.安霍尔特提出从“存在感、地理位置、潜力、活力、居民和基础设施”六个维度衡量城市形象。[注]Simon Anholt. The Anholt-GMI City Brands Index: How the world sees the world’s cities[J]. Place Branding, Vol. 2, No. 1,(2006):pp.18-31.国内研究中,高长春等(2010)研究创意生产的相关规律加以理论概括,形成“中国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制度资本等一级指标。[注]张科静,仓平,高长春.基于TOPSIS与熵值法的城市创意指数评价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2年发布国内首个跨城市创意指数“中国城市创意指数”,选取要素推动力、需求拉动力、相关支撑力和产业影响力作为四个一级指标,并提出“要素推动型创意城市”、“需求拉动型创意城市”和“综合型创意城市”的分类概念。[注]吕绍刚,李永宁.文化产业有数据才有依据[N].人民日报,2012-12-04:12版.

整体而言,文化发展的评价体系众多,但评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适用性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文化定义内涵的包容性不足,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城市文化报告》仅对选取的单个城市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勾勒,所有城市未采用统一的统计口径,所以无法进行排名评估。其次,主观数据和客观数据的界定标准不统一,指标边界的模糊性导致实际数据统计中存在着底层数据不清晰的问题。第三,指标设计前瞻性研究不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等指标在现有的统计评价中缺失,作为媒介文化和城市经济的重要推手,互联网要素显然是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构成。第四,部分指标的东西方差异较大,如米其林星级餐厅等,欧美国家的适用指标在亚洲城市不具备可比性。

三、以“三力”为核心理念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一整套独特的精神、物质、智力和情感特征,除了艺术和文学以外,它还包括生活方式、聚居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UNESCO,2001)。对于文化所产生的效能,约瑟夫把“软实力”看作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而组成“软实力”的主要是文化经济。有学者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竞争、文化思想价值等层面对文化软实力进行阐释,万君宝(2007)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信仰而形成的群体性、社会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们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持久的、稳定的、整体性的力量。”[注]万君宝.西方文化竞争力研究的五种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7-64.

在我们进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指标设计中,我们采纳了“大文化”的概念,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一种能量,我们认为,可以把现代增长的城市看作能量的汇集之地,包括绿色能量、经济能量、科技能量和文化能量等。文化领域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内容和活动,还包含与文化相关的生产、生活实践。戴维·赫尔德曾从全球网络的广度、全球互相联系的强度、全球流动的速度、全球互相联系的影响四种维度描绘现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注][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8-509.所以,文化软实力不仅局限于文化的经济维度,而是拓展到与文化相关的各个方面。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所指向的是一种泛文化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水平,而且包括精神层面的效能。在物质层面,可直接通过客观具体的指标进行测量;在精神层面,由于形而上的精神意识不具备可测量标准,所以需要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具体指标进行间接衡量,以实现评价传播力度和认知效果所达成的接受效果。

本研究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全球文化发展的枢纽和节点,是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门户,承载和控制着全球文化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基于“大文化”概念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有形文化层面,体现为公众感知的具体物理空间,城市的规模、体量能够成为全球城市的中心、枢纽和节点;在无形文化层面,体现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都市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博物馆、运动和娱乐等网络在国际上传播自己的影响力,将其延展至更大的区域。

(二)“三力”之间的关系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寄语上海要“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新华社.习近平: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2017-03/05/c_1120572151.htm. 2017-03-05.我们认为“三力”原则很好地概括了现代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诉求。

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要求城市在全球城市格局中,能够成为文化维度上的全球性节点,不仅能够连接全球文化网络,而且能够辐射和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实则是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不同体现。

城市文化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政治、教育等投资,以及游客和居住者的吸引,包括文化旅游和文化全球影响等指标。吸引力显示出城市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是一种城市文化魅力的展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并作为城市灵魂构成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内核。没有文化吸引力的城市,绝无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城市吸引力决定了城市的对外形象,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全球文化网络中影响力、全球文化地位与竞争力的关键。城市文化吸引力是城市文化创造力发展的源头,为创新、创意、创业的资本要素、人力要素、资金要素的集聚提供了动力。

城市之所以具有文化吸引力根本在于是否有文化创造性与活力,即城市的创造力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系,是最有效、最快捷地将现有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和作为创造力环境的互联网发展两大方面。城市文化创造力体现在为文化经济发展、自身发展增值,创造利润。城市文化创造力通过创新、创意、创业等行为不断驱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市场化,实现了城市文化、社会、人力资本的发展壮大。城市的文化创造力与城市制度文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说,一个城市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制度的定位。如果制度层面上能将城市文化创造力视为城市发展第一动力,加大激励机制,那么城市文化发展中就能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品牌等,从而实现城市文化资本的增值和城市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

以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与文化创造力为双轮驱动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等其众多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是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必须增强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的综合承载力。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承载力体现为城市的文化形象魅力,即对外吸引力,它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基础竞争力,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的积聚和发展,与城市文化创造力水平息息相关,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关键在有效激发创造活力,完善城市的创新、创意、创业功能系统,改善城市文化的生态环境,加速城市文化网络建设,实现资金流、人口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的快速流动,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形成各种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智慧和智力竞相涌流的良好局面。

城市文化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内部要素主要涵盖制度资本、环境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方面。人力资本对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宽容的人文与制度环境即制度资本是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内动力,而人文生态环境及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基础要素。这些要素的集中度体现出集聚效应,频繁的信息交流和高密度的社会交互,能提高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个体的差异,以及他们知识、技能、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人力资本要素的多样性,也是国际文化大都市产生创造力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城市文化吸引力、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不仅奠定了城市文化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同时也使“人文情怀”的感染力和辐射面不断扩大,最终汇聚起来推动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城市文化发展综合实力提升的不竭动力。

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的核心理念即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要求城市在全球城市格局中,能够成为文化维度的全球性节点,不仅能够连接全球文化网络,而且能够辐射和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简而言之,吸引力是城市文化魅力,创造力是城市文化动力,竞争力是城市文化实力。只有通过吸引力、创造力的两轮驱动,最终才能实现竞争力的综合实力飞跃。

(三)指标设计的原则

一是要有全球比较视野。指标评价体系面向的对象是各国代表性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科学,逻辑体系才能得到世界同行认同。二是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三力评价”是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科学内涵,评价体系要敢于彰显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把有竞争力的东方文化元素纳入到全球评价中。三是要可操作、可测量。评价体系涉及内容广泛,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不能简单复制现有的全球城市评价指标,而是要既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所有数据要尽可能采用公开的权威统计。四是系统覆盖和前瞻性相结合。各指标应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科学系统,能综合反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现状,同时还应根据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前瞻性地选取一些特色指标。这些指标或许没有纳入现有的统计体制,但可以应用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获得。

(四)具体指标的评价维度

城市文化吸引力侧重于城市外部主体对城市文化的感知、体验和显著印象,是促使外来者前往目的地城市的主观性软指标,主要体现于“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一级指标。城市文化创造力是要让城市文化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创新支撑发展、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等一级指标。城市文化竞争力是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经济结构、文化与价值观念、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等一级指标。“三力”核心理念从三个方面反映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的状况,但三力之间存有交叉、重合之处,就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而言,我们以“三力”核心理念作为指标体系建构的科学指导,但规避将其设计为具体的变量指标。

四、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过三年实证调研和焦点小组讨论,本研究形成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市场、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全球影响等10个一级指标和5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51个影响较大的代表性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试评价城市样本。下述为10个一级指标的内涵:

(1)人文生态建设指标是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生存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整体反映,城市旅游视频数量、谷歌图书曝光度、预期寿命、世界文化遗产、公共绿地空间占比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体现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2)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指标测量图书馆、剧院、音乐厅、体育场馆、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客观再现,有助于培育公众的文化品位和多样化需求,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通过把城市文化设施作为经济目标的行为,城市也为其特定的文化进程赋予了来自更广泛的经济和区域体验所引发的激励。”[注][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58.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产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

(3)公共文化供给是指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方参与建设的自上而下向市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剧院演出、音乐演出、重大文化节庆、大型体育赛事、影院银幕是文化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民众享受城市发展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文化通道。

(4)公共文化参与主要指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能够间接反映公共文化供给的合理性和饱和度,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与画廊、电影观影的观众,以及主要节庆、城市马拉松的参加民众,不仅体现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居民对于城市生态和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文化市场指标更多地反映自下而上的市民消费,书店、餐馆、集市、酒吧、咖啡馆、茶馆、画廊的数量可用来衡量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与水平、文化市场对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文化市场交易与从业人员规模。

(7)文化教育是城市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文化影响的关键。“决定一个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物理的基础设施。”[注][美]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刘润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26.高等院校数量、高校学生数量、非专业类艺术培训机构数是文化教育水平整体实力的体现,国际学生数量用以衡量已被纳入全球大多数国家战略的国际化教育,研究人员大型国际交流会议衡量学术水平的领先程度。

(8)互联网发展为文化内容的传播、扩散和公众的文化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渠道和新方式,直接影响文化的传播力和渗透力,不仅是文化实现其完整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文化竞争力构建的关键因素。

(9)文化旅游指标中,大型地标性主题公园数量、星级以上旅游酒店数量、旅游景点数量、年度游客人数用以衡量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展示、文化输出、文化渗透的状况,展示城市的文化自信。

(10)文化全球影响体现出城市对其他国家、地区所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境外旅游者数量、境外人士定居数量可衡量城市传播力度和对城市认知效果所转化的接受效果,反映该城市文化特质的国际接受度,大使馆或领事馆、A类电影节、国际知名智库、世界大学500强、国际媒体报道的数量用以衡量城市在国际上的引领地位,以及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

表1 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方法

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CE),是指把国际文化大都市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多个统计指标(Items)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得出对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整体评价的方法。[注]李艳双,曾珍香,张闽,于树江.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01):96-99.目前,国内外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很多,根据权重确定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注]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M].北京:统计出版社, 1991.前者包括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这类方法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合他们的过往经验,人为地通过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为各层级指标分别赋以权重,因此会夸大或降低某些指标的作用,致使排序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客观存在的现实关系。[注]王波,吴子玉.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于范数灰关联度确定权重的江苏样本分析[J].经济问题,2016(04):79-83.后者包括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FA)等,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降维(Dimension Reduction)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注]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4(11):119-121.郎昱,戴向向,王超.城市综合体发展能力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3):78-84.

“老叶啊!像你这么做就不对,这教儿育女要讲究方法的……”一个戴着眼镜,端着茶杯的瘦高个男人正准备发表一番高论。他是大家的“刁先生”,可惜他的高谈阔论被叶之容毫不留情地打断了:“像你那样教育就好?把儿女教育到号子里去?”

由于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多指标综合评价之前,首先需要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normalization)处理。一般而言,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是数据同趋化(convergence)处理和无量纲化(nondimensionalization)处理两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针对逆指标与适度指标,解决不同趋向的数据加总问题,[注]马若微.基于粗糙集与信息熵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指标的确立[J].当代经济科学,2005(02):45-50+110.尤其是不同性质的数据问题,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注]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02):258-269.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对其指标属性值进行量化,即统一变换在[0,1]范围内。[注]刘世洪,许世卫.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04):1012-1022.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最小—最大标准化(Min-Max Normalization)”“Z-score标准化”和“按小数定标标准化(Decimal Scaling)”等。[注]Akdemir, Bayram, S. Güne, and . Yosunkaya. “New Data Pre-processing on Assessing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Line Based Normalization Method (LBN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Computing Theories & Applications with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Intelligent Computing Techniques 2008.经过上述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即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同一作用力上,这才可以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本研究采用客观赋权法,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来克服人为赋值带来的偏差。研究的所有指标都有90%的有效收集率,这意味着所有指标都收集了至少45个以上城市的数据。如果某个城市有缺失值(missing value),则该指标数据使用属性的中心度量(如中位数)来填写。[注]刘喜文,郑昌兴,王文龙,汤刚强.构建数据仓库过程中的数据清洗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3(05):22-28.对于某些反向指标,比如网速值等数据,数值越小反映该城市在该指标越好,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校正值为1-Xnorm。

2. 具体的评价步骤分为六步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为了使所有城市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对原始变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

(1)

第二步,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矩阵是进行因子分析时要使用的数据,根据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进一步判断是否可进行因子分析,主要通过KMO检验Bartlett球体检验等进行判断。

第三步,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以及累积方差贡献率,按照累积方差贡献率≥80%的原则,确定提取因子数量,并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

第四步,建立主因子得分模型。主因子得分模型为:

F1=u11X1+u21X2+……+up1Xp

F2=u12X1+u22X2+……+up2Xp

……

Fp=u1pX1+u2pX2+……+uppXp

(2)

第五步,将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Score)。

Score=w1F1+w2F2+……+wpFp

(3)

第六步,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三)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试运行

统计数据均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以及我们研究团队通过全球互联网搜集的相关大数据。数据搜集时间为2018年3月至10月,所采集文献数据为2017年产生的公开数据,如2017年该项数据缺失,则采集能够获取的最新年份数据进行替代。此外,对于少量的个别城市难以收集的缺失数据,本研究采用中位数替换缺失的方式处理,此部分数据比例为4.2%。在试运行的评价排名中,国际文化大都市综合得分位居前十的城市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旧金山、柏林、北京、洛杉矶、上海、罗马。

作为顶尖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纽约、伦敦、巴黎整体实力均衡,在分类指标中也有较好的表现。在10项一级指标中,纽约有7项指标(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全球影响力)名列前十,除了人文生态建设位居第四,其他6项指标均名列前三。伦敦有6项指标(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全球影响力)名列前十,其中人文生态建设、文化教育、文化全球影响力等3项指标名列首位。巴黎有7项指标(人文生态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参与、文化教育、互联网发展、文化旅游、全球影响力)名列前十,其中公共文化供给得分位居第一。

表2 国际文化大都市试评价综合排序

五、讨 论

由于城市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城市文化评价是一个持久性的议题。我们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和范式,在城市文化发展评估过程中应当避免对于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进行强制性衡量。即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评价体系,它应该能够在普遍性的维度上评价和衡量全球大多数城市文化发展状况,而非局限于地域和民族。

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应跨越以西方为中心的束缚,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容纳全球主要文化形态下的世界城市。所以,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是作为统一的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和作为具象的城市文化发展测量指标。也就是说,作为整体、统一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体系是全球城市普遍适用的文化发展评价范式,而作为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则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形态、文化机制。

另一方面,在考虑全球文化评价普适性的同时,我们还应谨记世界上的城市和文化是多元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是城市竞争力、创造力、吸引力的统一,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差异,城市发展和文化状态具有复杂性。所以即使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城市文化评价体系,也难以顾及所有文化形态的特殊性,这也是本研究难以避免的不足之一。对于此,在未来的评估中我们考虑包容性和开放性、普遍性的同时,将加入主观性的专家评价,以解决文化特殊性价值难以量化的问题。

此外,在当前全球城市和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和文化关注相对不足。长久以来,由于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美学界的城市文化评价都走在国际学界研究的前沿,并且欧美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中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注]徐剑,刘康,韩瑞霞,曹永荣.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6):17-24.但是国际文化大都市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社会,以及诸多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欧美世界之外的社会不应被忽略。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加速的大时代背景中,东方世界在国际格局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远远超过以往。目前的研究潮流中,研究者倾向于将西方城市和文化理论、假设进行中国社会验证,这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态度。而美国等西方研究者也习惯沿用欧美城市研究经验或研究传统中的方法路径,评价非西方城市和文化发展状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样本数据口径不一致、采集困难等问题,从研究假设、样本抽取到数据统计、分析解读都难以有效和科学。

由于城市发展历程、文化背景等限制,以往欧美较多使用的指标设计很难涵盖东西方社会中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与范畴,比如米其林餐厅的指标在亚洲国家难以衡量餐馆等级。“人们对内在的差异和文化杂交的意识,伴随着在国家和世界的空间里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注][英]彼得·布鲁克.现代性和大都市[M].杨春丽译.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204.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研究者,创造性地将过去欧美国家通用的城市衡量原则用于中国城市的评价实践,在评价过程中加以修正和完善,因而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出现了城市评价指标中国化、文化发展评价本土化的趋向,比如在过去咖啡馆指标中加入对于茶馆的测量。

最后,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Culture(文化)在所有早期的用法里,是一个表示‘过程’(process)的名词”。[注][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148.故而文化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能够适用历时性的比较研究。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以全球城市为评价对象,而且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文化发展,以全球、国际的视野观察地区文化的发展机制与规律。城市文化发展评价是动态性的研究,因为不断有新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当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创新地将“互联网发展”首次加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指标的建构必然依托多种学科和研究方法,我们目前从十大维度尝试进行建构,但是指标体系像一个开源系统,而每一时代的城市研究者都能够在可持续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修正和重构。

猜你喜欢
大都市指标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8:16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中等数学(2021年5期)2021-08-14 02:31:10
大都市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KPI与指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