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妮,刘 波,唐媛媛*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PICC置管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类临床置管手段,可经手臂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靠近心脏大静脉处,便于药物经心脏泵注作用后可随血液循环直达靶向病灶区,且药物注输期间减少了药物与静脉血管壁的直接接触,故静脉炎风险较低,不易发生堵管,具备一定安全性,使其在癌症化疗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PICC置管后仍需采取相应维护措施,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降低置管并发症风险[1]。因此,为探究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特纳入62例患者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于我科就诊的PICC置管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男1 7例,女1 4例,年龄2 5~7 0岁,平均(47.23±5.54)岁;其中肺癌9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0例,宫颈癌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4~67岁,平均(45.52±5.29)岁;其中肺癌1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宫颈癌3例。患者一般资料经组间对比后,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实施一般PICC置管常规护理,即在治疗期间进行导管固位、堵管、静脉炎等针对性护理及出院指导等。
对观察组实施PICC置管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方式:(1)心理疏导:即在PICC导管置管前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在评估期间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沟通中开展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改善病情所所引发的不良心理情绪,为PICC置管后的护理配合依从性提供基础。(2)健康教育:即在PICC置管前向患者进行详细PICC静脉置管健康教育,包括置管方式、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并发症风险等,使患者可在明确PICC置管风险及安全性后积极配合置管及护理干预。(3)置管护理:在PICC置管实际操作时,严格遵守超声引导置管技术操作要求实施,依据患者自身血管情况合理选取置管部位进行PICC置管,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肱静脉,还需在此基础上对护理人员置管操作技能进行不断强化,提升置管效果。(4)出院指导:目前对于肿瘤保守治疗主要采取同期放化疗方案,由于放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置管后为配合放化疗同步开展,置管后留置时间也相对较长,治疗周期间存在一定间隔时间,患者需出院休养,出院前需进行详细出院指导,告知其详细注意事项,如进行皮肤清洁、日常防护等,一旦出现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或脱管迹象,需及时就医处理,确保置管时间尽可能维持至治疗结束[2-3]。
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维护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均为定性资料,用(n,%)表示,x2检验,且均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结果P<0.05且差异显著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PICC置管后,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模式下导管维护依从性较对照组获得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导管维护依从性对比(n,%)
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588,P<0.05)。详见表2。
表2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PICC置管是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静脉给药方式,具有置管维持时间长、并发症风险小的特点,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及意外事件风险,需配合相应导管维护措施进行规避。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实施PICC置管后,患者依从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对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护理干预方式在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可首先通过心理干预的实施,积极改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心理情绪,使其可以在积极心理情绪基础上积极配合置管及维护实施;其次,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使患者可在详细了解PICC导管置管优势性及风险性基础上,积极配合各项临床护理措施的有效开展,并提升导管维护配合积极性,进一步延长导管置管时间,提升置管安全性;然后,通过置管护理中对患者置管血管的合理选取、调整,对医护人员置管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患者临床治疗中有效置管的实现,提供基础;最后,通过出院指导的实施,使患者可在院外积极遵守各项PICC置管后的各项维护注意事项,在院内护理基础上,有效避免置管后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堵管等并发症风险,并积极养成入院复诊习惯,进一步为延长PICC置管时间提供可行基础[4-5]。
综上所述,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方式,能提高患者置管维护依从性,降低置管并发症风险,为治疗提供保障,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