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星
(淮安市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以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9月之间收治的111名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征得所有患者及患者的家属同意之后将所有患者分别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安慰组以及观察组之中。研究组中患者的人数为39人,安慰组中患者的数量为37人,观察组中患者的人数为35人[1]。对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加以比对之后发现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对中医“消渴病痹症气虚血瘀证”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按照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主症标准有:①患者的肢体表现出麻木不仁的问题;②患者的肢体伴有疼痛感,在温热的环境下疼痛感有所减轻,在寒冷的情况下则出现疼痛感加重的问题;③患者的肢端出现发凉的问题;④感觉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出现异常。次症的标准为:①患者有疲惫和乏力的表现;②患者表现出畏寒怕冷;③患者有倦怠和少言的表现。在对患者舌脉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舌质较为暗淡或者伴有瘀点的表征,表现出舌苔白滑和舌脉沉紧的病症。整个诊断过程中必备的因素有主症中的前三点,次症至少有两项且第一项为必备的病征,结合患者的舌脉表现之后便可以对其进行诊断。
1.3.1 纳入标准
18~70周岁之间,对患者的性别没有明确限制,相关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严格和周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指导,并且要求他们对降糖药物进行口服或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对自身的血糖加以控制,结合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来对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选择。
1.3.2 排除标准
对于年龄小于18周岁以下或大于70周岁的患者予以排除;患者发生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疾病或者较为严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合并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并非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疾病;
1.3.3 剔除标准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急性并发症的患者予以剔除;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表现出依从性极差且不配合治疗的患者予以剔除。
1.3.4 治疗方案
对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的西药对血糖血脂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之上为患者进行硫辛酸静脉滴注。
对研究组中患者额外施用穴位贴敷的方法,以吴茱萸作为穴位贴敷药物,将所有的药物研成碎末,并且配加灭菌注射用水和醋汁来将其调制成糊状,取出适量的制备好的药物放到加膜加圈的无纱布空白帖的内圈之中,随后将其统一制成穴位贴,将制成的穴位贴贴在患者的肾俞穴、脾俞穴、阳陵泉、三阴交、和足三里以及涌泉穴位置,每天敷贴一次,每次贴敷的时间持续2小时,整个治疗过程持续2周的时间。
对安慰组中患者应用基础治疗和安慰剂穴位贴敷方法进行治疗,安慰剂穴位贴的制作应用黑米粉和适量的水进行配制,取出适量的制备好的药物放到加膜加圈的无纱布空白帖的内圈之中,随后将其统一制成穴位贴,将制成的穴位贴贴在患者的肾俞穴、脾俞穴、阳陵泉、三阴交和足三里以及涌泉穴位置,每天敷贴一次,每次贴敷的时间持续2小时,整个治疗过程持续2周的时间[2]。
在对三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对各组的中医症状分和临床疗效以及TCSS评分变化情况加以对比和分析。
研究组39例,治愈15人,显著13人,有效7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达到了89.74%;观察组35例,治愈8人,显著10人,有效5人,无效12人,总有效率65.71%;安慰组37例,治愈10人,显著7人,有效9人,无效11人,总有效率70.27%;通过对上述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中明显优于其它两组。
表1 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对比(x±s)
通过对上表发现在研究组中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在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无论是神经症状还是神经反射以及感觉实验评分改善方面都是研究组中效果最好,在神经症状评分方面安慰组中优于观察组。
本次研究以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9月之间收治的111名被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判断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按照所选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现研究组中明显优于其它两组,分析中医症状积分和TCSS评分两个方面也发现是研究组中评分最高[3]。临床应用应用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