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艳,曾晓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赛丁格技术下的PICC(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但由于置管时需要扩皮、送鞘,对局部皮肤、血管及皮下神经损伤较大,导致置管数天后局部穿刺点仍有渗血、肿胀和疼痛的现象。随着PICC置管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能有效防止患者置管后局部出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且不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又能让患者感觉舒适是临床护理值得研究的课题。退热医用贴由于其冷敷理疗、抗炎镇痛的特性,目前已涉及门诊手术术后、扁桃体炎术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后等多个领域[1],我科将退热医用贴应用于赛丁格技术下的PICC置管术后患者的护理,预防术后渗血及疼痛,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科2017年3月~2017年8月PICC置管术后患者共100例,男69例,女31例,年龄29岁~70岁,采用数字表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的患者;PICC适应症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7天者;一年内未进行PICC置管术者;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目前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不配合、神志不清者;血小板低于5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8 s等凝血功能障碍者;试验期间因特殊原因提前拔管无法继续观察者。
使用的退热医用贴为扶桑帝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标准:YZB/鲁青0037-2013,规格型号:40 mm*85 mm退热型小儿装。PICC导管选择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导管,采用赛丁格技术下的PICC置管术,置管及维护均由具有穿刺资质并有丰富经验的两位专职护士操作,置管成功后,均常规行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对照组置管后予常规处理,方法是置管后予无菌纱布敷料4 cm*4 cm16层按压穿刺点,予3M透明敷料包扎后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8 h;观察组采取的干预方法是置管后在对照组包扎的基础上,于3 M透明敷料外予冷藏处理后的退热贴一贴以穿刺点为中心,沿血管走向贴敷,再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8 h。分别于第8小时、第24小时更换一贴退热贴,穿刺点不渗血后即可不再用,分别于置管后第8 h、24 h、48 h后观察患者穿刺点渗血、疼痛情况。第8 h如无大量出血不予更换敷料,第24 h两组患者均更换一次敷料,出现大量出血随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视出血量根据医嘱止血处理。
1.3.1 出血量标准
根据田庆、严云丽等(《血管超声引导下运用 MST技术行 PI CC置管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56)提出的出血量标准,以浸湿4 cm×4 cm无菌纱布程度为参照。少量出血:浸湿面积小于或等于1/2 张纱布;中量出血:浸湿面积大于1/2小于1张纱布;大量出血:浸湿1张或超过一张纱布。
1.3.2 疼痛评价标准
参照《基础护理学》关于疼痛评价标准,数字分级法(NRS),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剧痛。术后发放问卷询问患者,让患者自己选择出术后8 h、24 h、48 h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穿刺口疼痛情况比较
有文献报道,PICC术后24小时渗血发生率达100%[2]。有资料表明PICC穿刺3d内出血率达66%[3]。按照PICC置管操作流程:在置管成功后将反复折叠多层的小纱布覆盖在PICC穿刺点上方,再覆盖3 M透明敷贴,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6-8h以加压止血,嘱咐患者减少穿刺侧肢体的活动,常规于24 h后进行更换贴膜。
但由于置管时需要扩皮、导管鞘较粗,对局部血管损伤大,采用传统方法穿刺后在针眼处放置纱布固定,由于纱布压力不大,穿刺伤口24小时不能愈合,导致血液随着导管向外浸血,置管数天后局部穿刺点仍有渗血现象。如果血小板低、皮下脂肪薄、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受压部位皮肤甚至会出现散在的或大面积的瘀斑,传统方法24 h后更换敷料仍会出现局部穿刺点渗血现象甚至可能会加重穿刺点出血。穿刺点出血不仅增加护士的工作量,且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感染几率。
冷敷可使微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减慢神经传导速率,降低组织温度及细胞代谢,具有止血、镇痛、消肿的作用[4]。目前,有研究者通过自制冰指、简易冰袋等,并应用于置管后的PICC护理,止血效果显著[5]。但医用退热贴应用于PICC术后冷敷护理少有报道,且医用退热贴冷敷护理更方便、易于固定、效果更好。
医用退热贴是利用国际流行的TDDS技术使水分和药物透皮进入皮肤,然后通过水汽化吸热的物理变化达到降低体温效果的一种药贴。它的成分主要是有亲水性高分子凝胶、冰片和植物挥发油等,具有冷敷理疗、物理降温、缓解痉挛、抗炎镇痛等作用,它属于物理降温用品,被广泛运用于小儿发热发烧、消夏及高温作业等情况。将其用于PICC置管后的患者,无毒、预防并发症效果佳、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8 h局部穿刺点渗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能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力尚未解除有关;置管后24 h、48 h出血量及疼痛程度分级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说明PICC置管术后局部冷处理可以加速穿刺创口收缩,减慢血流速度,加速凝血。同时,局部受冷后末梢神经敏感性减低,抑制肌肉牵张反射和肌痉挛,减轻或解除了疼痛。
医用退热贴冰箱冷藏后效果更佳。科室应用退热贴冷敷护理前制定冷敷护理操作流程及评估细则,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冷敷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等不适,及时更换敷贴,严防冻伤。认真评估,并记录好评估、观察结果。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冷敷并上报不良事件,做好患者后续处理。
本研究首次将退热贴用于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利用退热贴清凉散热的作用,减少及预防了置管术后穿刺点疼痛、肿胀,减少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增加患者舒适度,减轻护士工作量。操作简单、方便,使用安全、无毒、有效,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经过我科应用经验总结,此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