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痛方治疗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

2019-04-26 02:58王振强高秀敏黄如敬孙云川袁香坤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凝血瘀肺癌

王振强,高秀敏,黄如敬,孙云川,袁香坤

高凝状态又称为血栓形成前期或者血栓前状态,是指多种病理相关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机体的止血、凝血、纤溶和抗凝系统失衡,导致血液出现高凝、高滞、高粘,极易形成血栓的病理过程。临床数据研究显示,约有90%的癌症患者出现高凝状态[1]。高凝状态以血液呈高凝、高粘、高滞,极易形成血栓的病理特性,此与祖国医学所述血瘀证有密切相关性,且我科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多见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等,也说明了高凝状态与中医血瘀证型的相关性,而当前,肺癌现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排在全球十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本研究对就诊于我科的80例肺癌患者,运用自拟组方定痛方以改善肺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观察和评价定痛方治疗血瘀痰结型肺癌高凝状态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按中医分型为血瘀痰结型,西医诊断为肺癌的患者。采用整体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借助SAS软件产生整体随即编码表,按随机号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61±11岁);对照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3±10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肺癌,且相关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有高凝状态(D-二聚体、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中医诊断为血淤(瘀)阻络、痰郁互结型(瘀血痰浊瘀阻于肺,以咳嗽气喘,胸闷刺痛,吐痰多或痰中带血,舌淡紫,苔腻,脉弦滑或弦数为常见症候)[2]患者;②近2个月未服用抗凝类药物者;③有客观(可测量或可评价的观察指标);④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⑤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属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有智力障碍或者精神病患者,其自身评定疼痛程度存在困难者;②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有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物过敏史;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近2月内采用过其他活血、抗凝药物者;⑥病危或临终患者或有明显恶液质者;⑦不符合中医血淤(瘀)阻络、痰郁互结证诊断者;⑧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

1.4 剔除标准①未按实验规定服药,无法判定药物疗效;②临床资料欠缺,无法判定药物疗效及药物安全性;③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相关并发症等,难以继续治疗者;④使用影响实验疗效评价的其他药物。(注:剔除病例按照退出时的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5 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相关检查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时间(F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升高,高黏血症等。

1.6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最佳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最佳支持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组方定痛方,定痛方具体用药:瓜蒌15 g,法半夏10 g,浙贝母12 g,地龙10 g,郁金10 g,元胡15 g,炒白芍15 g,蜈蚣2条,蒲黄6 g,五灵脂6 g,天冬10 g,玉竹10 g。水煎服,日1剂。

1.7 观察指标及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周检测凝血功能,包括血浆PT、APTT、FIB及TT、PLT、D-二聚体。

1.8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内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间年龄比较, 治疗组平均年龄(60.21±8.2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0.54±8.6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凝血功能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行对症支持治疗,凝血功能各指标较前进一步延长,肿瘤晚期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凝血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表明治疗组可以改善患者高凝状态,优于对照组(表3)。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伴随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伴随的中医症候均较前改善,治疗组上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 讨论

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研究显示中、晚期肺癌患者普遍存在有血液凝固性增高、机体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状态,客观阐释了肺癌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的病因,并且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会更加严重[4]。

恶性肿瘤临床以“肿块”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癥瘕”、“积聚”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虽然病机变化多端,但主要为气滞而导致血瘀内结为主。宋·《圣济总录》中记载道:“瘤之为义,流滞而不去也”。 这揭示了中医血瘀证对肿瘤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室相关数据也显示,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有血液运行不畅、情志不舒、舌质暗淡、脉涩等表现,新技术提示有血管阻塞等,这与中医血瘀证的诊断相一致。且肿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而进展[5]。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行气活血、化瘀消滞的中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肿瘤的进展[6,7],并且可以明显改善肿瘤患者机体微循环的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状态[8]。

表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x±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

当前临床研究显示,FIB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凝血因子,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复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均有着不同程度升高,且转移的肿瘤患者中相对更高[9]。而D-二聚体是提示机体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而PLT更是提示凝血功能的最主要指标,MPAR为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的主要指标。

定痛方是我科自拟组方,基于癌痛患者因久病致气血郁滞、瘀结,脏腑经脉失养,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临床应用于癌痛患者及改善患者高凝状态,方药组成如下:瓜蒌、半夏、浙贝母、地龙、郁金、元胡、炒白芍、蜈蚣、蒲黄、五灵脂、天冬、玉竹等,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元胡、郁金、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地龙、蜈蚣通络散结;天冬、玉竹养阴生津,全方共奏活血通络散结之功效,其中,国内早期药理研究显示,生蒲黄能够延长小鼠凝血时间[10],宿树兰等[11]研究证实蒲黄-五灵脂合煎液抗血小板聚集和延长凝血酶时间活性优于蒲黄、五灵脂单煎液活性等;多种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人体微循环[12],影响到人体的凝血系统,从而表现为凝血指标的改善。

本试验研究结果证实,治疗组能够显著的改善肿瘤患者D-二聚体、PLT、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FIB等异常状态,而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也有明显的改善,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探讨。

猜你喜欢
高凝血瘀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在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